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曹操被吕布偷袭,险些投降袁绍,为此他发明了屯田制度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其曹魏势力的君主曹操,更是堪称枭雄,人的一生都有失败的时候,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被吕布偷袭,险些投降袁绍,为此他发明了屯田制度,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东汉末年,许多老百姓没饭吃,都参加了黄巾军,董卓死后,曹操慢慢强大起来,公元192年,黄巾军几乎被曹操收编了,当时曹操攻打兖州,有100多万人口投降,其中黄巾军就有30万,后来曹操把这些军队编为青州兵,这是曹操争夺天下的原始力量。

后来曹操四处征战,不到两年就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曹操父亲死后,他以为父亲报仇为名,带兵攻打徐州,陶谦虽然不愿跟他决战,但情势所逼之下,也只能奋力抵抗,曹操一时拿不下徐州,恰好这时吕布偷袭曹操的后方,兵器夺取了兖州大本营。

曹操急忙回师剿灭吕布,当时曹操后方一片大乱,因为缺少粮食,导致一石稻谷卖到50万钱,而且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曹操走投无路了,这时袁绍派人过来,向曹操抛出橄榄枝,曹操与袁绍小时候是好友,曹操因为没有粮食,就答应了,史料称"军食尽,将许之"。

曹操虽然一下子头晕了,同意投降袁绍,可曹操麾下的谋士并没有完全昏,程昱就坚决反对曹操投降袁绍,幸亏有程昱的反对,曹操才没有归降袁绍否则也就没有后来三国的故事了,曹操之所以差点投降袁绍,主要在于没有粮食,可见战乱年代,粮食才是最重要的。

经历了这件事,曹操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他明白粮食的重要性,所谓的战争几乎是围绕着小麦和水稻的,所以后来曹操作战时,都选择粮食收获的季节,比如他攻打袁术时,选择九月,讨伐吕布也选择九月,与袁绍交战持久,直到九月才发动总攻,这一切都是为了跟粮食配合起来。

后来曹操为了争取到更多粮食,就设立了摸金校尉,专门进行盗墓挖坟的工作,把曾经那些帝王的陪葬品挖出来变卖,成为粮饷的一部分,在中学课本我们就学过,曹操施行了"屯田制"。

屯田制,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对三国以及之后很长时间的中国历史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屯田令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推广过,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那么东汉末年曹操为何能取得如此不错的成就呢?这就是枣祗的功劳了。枣祗极力主张实行“分田之术”,也就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比例收取租谷,丰年多收,歉年少收。曹操起初并不打算接受枣祗的“分田之术”,这大概是因为他觉得朝令夕改的做法不很妥当。但屯田都尉的工作责任心和连九头牛都拉不回的韧劲改变了曹操的立场。最终,按产量分成收租的办法,还是被接纳了。

按照这个办法,屯田民租用官牛耕种的,必须上缴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不曾租用官牛的,那么收成物则由官府和个人对分。河南中牟人任峻之所以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全面负责屯田事务,并非仅仅因为他是曹操的堂妹夫,关键还在于他多年来始终主管军器粮秣的供应,在后勤工作方面很有经验。自从就任典农中郎将以来,任峻的业绩有目共睹,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此外,任峻还在官渡对垒期间,克服种种困难,为前线的曹军押送军械粮草,为这场大战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

任峻死于建安九月,这大概是积劳成疾的结果。在此之前,枣祗已经去世。对于这两位曹魏屯田事业的先驱,后世史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任)峻继任峻之后主管屯田事务的,是“司空掾”国渊。乐安郡盖县人国渊,是一代儒学大师郑玄的弟子。郑玄很了解国渊的才能,断言他将来“必为国器”。国渊大概是从建安十二年开始走马上任的,他的最大业绩,就是进一步完善了民屯制度,这包括:第一,“相土处民”,也就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安置屯田民,让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所谓合适的地点,主要是指像许县、颍川、洛阳、荥阳、原武、弘农、襄城、野王、河内汲县、南阳、汝南、梁国、谯郡、沛国、魏郡、钜鹿、河东、上党、长安等战略重镇,它们或者位于“曹统区”的腹心地带,或者就是边境线上的军事要地。

第二,“计民置吏”,也就是根据当地屯田民的多少,合理配置屯田官员。屯是屯田的基层组织,每屯大约有五六十个屯田民,接受屯田司马的监管,在屯田司马之上,有主管一县屯田事务的屯田都尉,又有主管一郡屯田事务的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最上端的则是主管整个“曹统区”屯田事务的“司空掾,此外,还有典农丞绥集都尉、典农功曹、典农纲纪、上计吏、稻田守、丛草吏等属官,如此这般,就自下而上地建立了垂直的四级管理系统。它们分级管理,职责分明、机构精简,有利于克服一般衙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通病。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负责管理屯田的官员,虽则仍然采用了军事编制的名号,实际上却与军事组织无关。

第三,“明功课之法”,这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规定屯田民应该承担的义务,他们必须“专以农桑为业”,不得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其中新设屯田区免去当年的租税,次年减半缴纳,此后则全额缴纳;二是明确规定各级屯田官的责任和职权,在应负责任方面,他们必须督促下属屯田民从事农业生产,不得随意征发屯田民服役,与此同时,他们被曹操授予很大的职权,举凡选种、栽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活,户籍管理、征收田租等政务,甚至包括屯田民的婚嫁状况,都在过问之列。而且,屯田官员可以无须顾虑行政级别的高低,拒绝当地郡守、县令对屯田事务的干涉。

也就是说,屯田组织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各级屯田官只对上级屯田官负责,与屯田区所在的当地官府并不构成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这有利于避免十羊九牧的弊端在大规模、大范围地屯田过程中,部分地区譬如沛国境内,出现了强行迁徙百姓从事屯田的现象,当此之际,曹操接受了沛国南部都尉袁涣的建议着力改变强募屯田民的做法,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为期间曾经多次出现过民众反抗强迫屯田的逃亡甚至骚动。

屯田带来的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在短期内解决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各个战略要地都辟有屯田区,因此,无论曹军开到何方,大体上都能做到就地或就近供应,从而既免除了长途运输的麻烦和劳累,又及时、有力地支援了曹操的军事行动。不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曹操授权推行的民屯,虽然在客观上有效地解决了曾经相当严重的军粮短缺问题,但这并非曹操的初衷,他的本意是想通过屯田重建有序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或充实边境地区。

所以在古代冷兵器的时代,打仗不仅仅是兵力智谋的比拼,还有粮草财力等多方面的较量,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