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集团内部战略分歧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在起初袁绍曹操起兵反董卓之时,实际上袁绍已经展露了他的战略计划。【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如此便可理解,当沮授阐述了一番统一河朔再挥兵南下的战略构想后,袁绍会高兴地说道:“吾意也!”

也就是可以这么说,先平定河北地区,再挥兵南下,本来正是袁大爷的思路和规划。沮授只不过是与之一拍即合而已。在讨论这个战略分歧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袁绍阵营的构成。为方便理解,先以曹操为引子。

我们知道曹操谋士如云,而且汝颍集团(代表为荀彧)几乎一家独大。但是军阀都会任用重用当地人,如果轻视或迫害,其结果举例为曹操兖州之失,陈宫等兖州官吏集体造反。即使如此,以兖州为根据地的曹操阵营中依然有长青不倒的兖州派,如董昭程昱等人。

好了,那么我可以介绍同样谋士如云的袁绍阵营了。袁绍阵营内部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三个集团。

其一、汝颍集团,代表人物荀谌(荀彧的四兄)、郭图、辛评、淳于琼(此人可当文官看)。

其二、南阳集团,代表人物许攸、逢纪。

以上两个可以归为河南阵营。袁绍本出自于汝南,四世三公,与地缘不远且同样高官辈出的颍川荀家,自然有千丝万缕联系,就算没有姻亲,也有无形的身份认同感。而出身南阳的许攸、逢纪,都是早先追随袁绍的谋士,对袁绍获得冀州以及诸多事务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三、冀州阵营,代表人物沮授、田丰审配(此人可当将看)。

这些人原本是韩馥手下,袁绍收为己用。如果说河南阵营在袁绍取得冀州这一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那么这冀州阵营,便在这整个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沮授因为前有默契,后有功劳,得以大权在握,成为袁绍的管仲

从史料来看,河南阵营较多表现在外交和权术上,比如骗盟主、坑韩馥。而冀州阵营较多表现在军事上,比如打张燕、灭公孙。双方各司其职,似乎有条不紊。实际上这都是假象!党争是导致日后袁家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节重点讲袁绍方内部的战略分歧。那么为什么介绍阵营?这是因为这俩阵营之间的思路略有不同。重大战略分歧出现在两个时间,其一讨论迎天子,其二决定南下。袁绍对于天子问题的决定,都快说烂了,但是我们从谋士的战略献言还可再分析。

首先,南阳集团许攸于公元196年,即建安元年天子东归之时,进言袁绍迎接汉帝。袁绍不听。

其次,郭图出使汉帝处,回来后力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不从。

另外,《献帝传》有不同记载,说是冀州阵营的沮授劝袁绍迎汉献帝,而郭图、淳于琼劝不要迎接汉献帝。

曹操将天子移到了许都后,袁绍感到诸多不便,有些后悔,让曹操将皇帝移到离自己近的鄄城,而曹操拒绝。此时冀州阵营的田丰,再次献策,趁曹操讨伐张绣,偷袭许昌。可是袁绍依然拒绝。

天子东归之时,正是袁绍与公孙瓒的拉锯战逐渐占据上风的阶段。结合这个时间段,我们推知,从战略上讲,袁绍是不愿意破坏统一河北之后再去迎接圣驾的构想。从以上史料看出,3个集团均主张抢天子,其中汝颍集团似乎有相反表现。但是从情理上讲,汝颍集团应该是最亲近袁绍本人的家乡党,相当于曹操那儿的夏侯氏,他们对于袁绍的影响更大,对袁绍的支持也更大。故而我猜想,袁绍的心思即是他们的心思,他们的心思即是袁绍的心思。也就是说,依袁绍的性格,一个人抵挡三大集团轮番进言,力排众议、固执己见的可能性不大,相反,正是有汝颍集团的支持,才得以拒绝数次迎驾的进言。郭图极有可能是有心迎驾,但在揣测到袁绍的心思和忧虑之后,帮助袁绍弹压有迎驾思想的冀州阵营。

在错失了汉献帝之后,在至关重要的南下战略中,又产生了一次更大的分歧。总结分析史料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战略。

一种是冀州阵营,沮授、田丰等人提出的持久战。另一种是河南阵营,郭图、荀谌等人主张的大决战。(汝颍集团为骨干,南阳派保持中立,或者默许了。)

[page]

在揣测他们的战略心理时,我们先要分析当时袁绍军的实际处境。袁绍军的主要优势是,公孙瓒灭亡后,已经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了,军力和版图都已经是天下第一。袁绍军的主要劣势是,连年用兵,民生问题和军需物资问题出现了短缺情况。然后我们再来看两种战略。

持久战主张,休养生息为主,但是要对曹操便将不断骚扰,让其无法发展。直到时机来临。这种战略建立在,曹操无法发展的前提上。当冀州生产力恢复和曹操露出破绽,那时候再一举击破。其战略担忧的是现在不一定打得赢曹操。

大决战主张,趁现在士气正旺,军队正强,集结力量,一举讨灭曹操,一统天下。这种战略建立在袁曹实力对比悬殊的战略考量下。而且现实情况是曹操南征北战,也在连年用兵。其战略担忧是曹操挟天子实力越来越强。

很多人认为,袁绍之所以官渡失败,是因为袁绍没有采用冀州阵营主张的持久战战略。我觉得,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历史上没有如果,就好像当年陈宫和吕布,难道换一种战术就一定赢吗?要不是曹营荀攸郭嘉献了水攻计,估计曹操就退兵了。所以各有各的理,只不过命运和历史两位大神已经商量好了。就算是你的计策天衣无缝,命运也能把它扯成两半,历史也能将其践踏如泥。故而,我们再次讨论当时袁绍的心理。

袁绍为什么采纳了河南阵营的战略?难道就因为都是河南人?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曹操占据中原,不管汝南、颍川,还是南阳、徐州,这些士人谋士的主要出产地都在曹操手中,作为中原人,对于收服中原、收复家乡的愿景,这绝对是刻在心理深处的。袁绍作为汝南袁氏一族的领头羊,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有这个愿望。而反观冀州人所提出的持久战,有一个致命伤——时间!

当年,袁绍和沮授讨论,沮授说数年就可以平定河北。可是袁绍灭公孙瓒花了足足8年!当年人在中年,并且胸有天下大志的袁大公子,如今已经成了开始考虑后嗣问题的袁大爷。对于平定天下,他已经是迫不及待了。能早一年灭掉曹操收服中原,那么就绝不拖一天发动战争。换言之,时间,是袁绍决定采纳河南阵营根本原因!时间正催促年迈的袁绍,发动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

然而,袁绍,他的性格有明显完美主义,其特征是优柔寡断,是个与行动派的董卓相对的思考派,做之前总是想太多。所以,不把事情准备周全,不在脑子里勾画出一个必胜的战争计划,他绝对不会发动大决战。而且他不是庸人,他很清楚后勤对于战争的必要性。因此他其实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战略。即,恢复生产力,扩军备战,同时小规模试探进攻,但是大军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主动出击(即是刘备在徐州被打得惨败,依然不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军事消耗,积累大决战的资本,但根本原则上依然是不管有没有时机只要准备充分,就发起大决战。这个战略安排的全貌,将逐渐在随后1年多内陆续呈现。不再详细阐述了。

性格决定命运,袁绍身上体现无余。但是党争是千百年不变的政治,这一点,在三国任何势力那里都能看到。既然已经是历史,那么就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笑看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6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