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曹操有称帝的想法 也有称帝的实力 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代汉称帝呢?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个在中国史书上有着浓墨重彩描述的传奇人物,从他死后,就一直接受后人点评。无论刘备孙权如何诋毁曹操,也无论后世戏曲舞台如何把曹操涂抹成大奸大恶之臣,在曹、孙、刘三位汉末最大的枭雄中,曹操是唯一未曾在生前称帝的。曹操明明有称帝的想法,也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就是不愿意称帝?

曹操生前并非没有称帝的实力和机会,但他一直没有那么做,反而多次公开反对称帝,这与曹操的出身、经历以及受教育的情况固然有关,也与各个时期局势发展有很大关联。在彻底统一北方之前,曹操至少3次坚决反对过所谓的废立之事,对刘汉朝廷公开表示支持:

第一次是反对许攸和王芬等人另立合肥侯的图谋。 中平四年前后,曹操担任都尉一职,有一次突然接到好友许攸写来的一封密信,许攸告诉他一个秘密计划,他们打算联合冀州刺史王芬,借汉灵帝出巡的时机将其扣押,之后另立新帝。这件事的背后主使是袁绍,他身边有一个秘密小组织,称为“奔走之友”,许攸是该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

他们打听到汉灵帝要回冀州河间国老家,于是让王芬出面向朝廷要求扩充军队,待汉灵帝一来就发动政变,另立刘氏宗族的合肥侯为帝。曹操当即表示反对,他给许攸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引用了霍光和伊尹的例子,说明废旧帝立新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劝他们不要做此打算。后来这件事败露了,许攸逃亡,王芬自杀。

第二次是反对袁绍另立刘虞为帝。 董卓挟持汉朝廷,关东联军以袁绍为首与之对峙,为化解政治上的被动袁绍准备另立一位新皇帝,候选人是幽州牧刘虞,袁绍给各路联军首领写信陈述他的想法,并派人携拥戴书幽州。这时候曹操刚刚经过汴水失利到南方募兵,回来后袁绍就征求他的意见。据《魏书》记载,曹操直接表示反对,他说董卓之罪暴于四海,我们合大众、举义兵,天下莫不响应,这是因为义的缘故。现在幼主微弱,制于奸臣之手,但还没到亡国的地步,一旦改易“孰其安之”?

曹操表态,如果袁绍执意要另立新帝的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袁绍不死心,派人私下里去说服曹操,对曹操说现在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大,天下群雄,谁能超过?曹操仍然不应,从此之后对袁绍更为反感,甚至“图诛灭之”。

第三次是反对袁术称帝。 建安二年春天,袁术突然在寿春称帝,震惊全国。在曹操看来,袁术的行为不仅是对汉室的叛逆,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许县新朝廷运转不到一年袁术就公然分庭抗礼,不给他点教训,势必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袁术冒出来。曹操利用袁术与孙策吕布之间的矛盾,拉拢他们共同讨伐袁术,后来又亲自东征,让袁术最终梦断江亭。

曹操从公元204年占据邺城,经过他苦心经营,邺城实际上成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一切政令皆出于此,许昌的汉献帝已经成为打着皇帝旗号的傀儡。那么,位极人臣的曹操为何不代汉称帝呢?

一、曹操集团势力发展不便称帝。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些群雄并起的军阀势力中,大多数领军人物只有军事头脑,少有政治眼光,而曹操在这方面表现的与众不同,有他的独到之处,可谓独具慧眼,他清醒的认识到政治策略的正确与否是关系民心背向、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三国志 .魏书 .毛玠传》载,最早向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臣是毛玠,当时汉献帝还在流亡之时,毛玠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于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王霸之业可成”。《三国演义》第14回荀彧向曹操进策:“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文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听后大喜,汉献帝还在长安时就多次遣使通好,加强联系,大献殷勤,当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曹操毅然决定亲率大军赶赴洛阳把汉献帝弄到手,又采纳董昭等人的建议把汉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以许为都,自己以辅王的身份,用汉献帝王朝的名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和曹操集团对抗的袁绍就缺乏这样的政治眼光,他的谋士沮授在汉献帝流亡时也为袁绍进谏过这样的建议,他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 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要袁绍迅速把皇帝这个宝贝弄到手,因为在封建社会,天子常常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汉献帝身上即使剩下一件褴褛的皇袍,那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但袁绍以“奉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为由拒绝了沮授的建议,没有听从,这就表现了袁绍的目光短浅,头脑简单。

汉献帝到达许地以后,成为了曹操手中的一张王牌,成为曹操讨伐异己、实现统一的工具,这样给曹操造成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使割据一方的军阀纷纷陷入了被讨伐的尴尬境地,从此,曹操力挫袁绍、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说拥立汉献帝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转折点,他利用汉献帝这个阶梯,才登上了权力的宝座,所以说为了曹操集团势力的发展需要,曹操不便称帝。

二、巩固军事后方不能称帝

曹操戎马一生,以“奉天子以令诸侯”的身份,昭告天下,号令诸侯,来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就必须处理好和汉献帝的关系,汉献帝虽然软弱,但毕竟是天子,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忠于汉室的仍大有人在,孔融崔琰等就是潜伏在曹操势力中的保皇派,一旦曹操篡位称帝,这一大批人马上站出来,成为他的对立面,就连跟随曹操多年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谋臣、曹操的儿女亲家荀彧都反对他称帝,他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最高的权力就是最大的诱惑,对于汉献帝来说也是这样,他不愿大权旁落,不愿江山让给别人,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皇帝,于是他也要复辟,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或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想尝试的危险游戏,如授衣带诏给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等,这些虽然没有成功,但都是潜在的危机,时常在提醒曹操拥汉反逆的保皇派大有人在,如后来许都暴乱耿纪、韦晃之流,他们或许比汉献帝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

曹操正是有了汉献帝这块招牌,才可以安抚朝中的士子之心,使整个士族阶层服帖,同时也可以利用士子之心对朝廷的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才,来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如果曹操一旦登上帝位,这些人马上成为他的对立面,即使杀几个头面人物,也不会起多大作用,因为士子之心不是靠武力震慑了的,所以曹操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他巩固后方的战略眼光,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之处。

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叛乱和反对大都是在他被封为魏公和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护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人们称他为奸雄,最奸之处莫过于不夺帝位,却拥有帝权,既得名又得实惠。

三、自身保护使他不敢称帝

据《曹操年表》载:建安二十二年,四月,汉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用的旌旗,外出“警戒清道”。五月曹操建筑了诸侯才有权享受的宫殿,六月曹操封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诏令曹操“冕上缀十二旒,备皇帝乘车”。同时封曹操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在曹操的运作下,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离迈向帝位只有一步之遥。这时曹操已经掌控了朝廷的一切大权,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名号而已,但曹操至死也没有迈出这一步。

公元219年襄樊大战中孙权为夺取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却得罪了刘备,孙刘之间十年的联盟到此结束,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境地,孙权急忙和曹操缓和关系,上表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早正大位”。如果曹操称帝,拥汉派会强烈反对,曹操就会陷入困境,这样就减轻了孙权吴国的威胁,但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没有上当。

曹操不称帝也受前车之鉴的影响,不敢称帝。公元192年董卓欲废帝自立,结果被王允、吕布所杀;袁术自立,结果群雄起而攻之,自取灭亡;孙策怀揣玉玺,有称帝之心,也被杀死江边;袁绍私刻玉玺也想自立代汉,结果也成了冢中枯骨。所以曹操不称帝是明智之举,曹操不但不称帝,还把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汉献帝,除了笼络人心外,对待傀儡皇帝也一样不敢不恭敬,不得不每天朝拜,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

四、保持名节不想称帝

曹操起家可以说是从“拥帝匡汉”开始的,也正是从“拥帝匡汉”才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在政治谋略中,以天子名义兴师问罪,使正义站在自己这一边,从而赢得道义上的支持。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微,但朝纲伦常依然存在,儒家文化的忠、孝、礼、仪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曹操摆脱不了儒家的影响,如果他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和董卓就没有什么两样,董卓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人人得而诛之,曹操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

当曹操大权在握时他也不想称帝。《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民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也,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颂的对象。曹操心里清楚,在历史的长河里,做圣人的美名比身背骂名的皇帝要好的多。

《三国演义》第56回写道,一帮文武大臣恭维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曹操一番论述表明自己的心迹:“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室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念自讨董卓、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想猜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曹操心志由此可见。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表向曹操称臣,劝曹操登帝位时,曹操已经64岁,他自知将不久人世,这或许是他当时不愿称帝的真正原因。

曹操一生戎马生涯,风餐露宿,为维护汉室和统一付出了巨大辛劳,封建时代后人大多骂他主要是他对汉献帝专横粗暴和虐杀皇后的事上,但曹操终归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