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邓禹是东汉开国的第一功臣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一直打败仗 战绩垫底的邓禹凭什么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邓禹是东汉初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排在第一位。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一直打败仗的邓禹为什么能位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两汉之交,是一个堪比三国和五代的乱世。王莽不得人心的改革,先是引爆了绿林赤眉的炸弹,而后陇西隗嚣、蜀中公孙述等纷纷割据一方,华夏大地再度陷入了战火纷飞的局面。但不同于后世,新朝末年的乱局仅用了十数年便得以终结,而一统之功则归属于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功臣集团。

为了追感功臣,刘秀之子明帝刘庄命人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画了二十八位开国元勋的画像,正应天上星宿,是为云台二十八将。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吴汉,有攻破邺城的贾复,有威震陇西却英年早逝的岑彭,有为人爱戴的“大树将军”冯异……总之都是久经战阵,武名赫赫的大将。可看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似乎并没有如何出彩的战功,那么他究竟为何能高居首席,冠绝群英呢?

不妨看看邓禹年轻时的履历:他十几岁时结识刘秀,与之一起在长安求学;王莽亡身,更始帝刘玄上位,邓禹拒绝征召,而是到河北投奔了老同学刘秀;此后与赤眉作战,因拒绝听从冯异的劝告,打得惨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因此引咎辞职。看到这里,会觉得邓禹无非就是跟随刘秀比较早,战斗能力非但不优秀,而且似乎有点渣渣。那么一向以擅于用人著称的刘秀,为什么看重这位不善于作战的邓将军呢?

光武故旧,创业元老

首先要从刘秀的创业史说起。刘秀早年和兄长刘演带领南阳的宗室子弟起兵,唤作“舂陵军”。这支白手起家的队伍兵微将寡,装备更是寒碜,九五至尊的光武帝,最初竟是骑牛上阵的。为了打开“市场”,舂陵兵主动联合绿林军中的新市、平林和下江三支主力,与王莽的军队展开激战,不仅节节胜利,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

群龙不可无首,为了统一号令,绿林军拥戴西汉宗室刘玄为更始帝。这刘玄自称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论辈分算是刘秀的族兄。无论刘玄还是后来的刘备,说是汉室宗亲,其实根本无稽可查。只要你有能力有手腕,就算是乞丐贫农,也一样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可这刘玄却素来懦弱,在即位大典上接受群臣朝拜时竟羞愧流汗,紧张得无法开口。如此平庸之辈又怎能为人主?

更始元年六月,刘秀率步骑万余人与号称百万的新莽军主力展开激战,于昆阳将敌一举击溃,给王莽敲响了丧钟。正在攻城略地之际,却闻得长兄刘演被更始帝无故杀害的噩耗。心知更始帝是忌惮他们兄弟的实力,刘秀虽然心如刀绞,还是隐忍着没有翻脸。他依从冯异的计策,巴结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竞,请他劝刘玄允准自己去河北镇抚州郡。获得首肯后,刘秀立即渡黄河前往冀州,并在路上遇到了老同学邓禹。

青年邓禹拒绝做刘玄的官,却到河北投奔实力弱小的刘秀。一方面,是出于两人故旧之情;更重要的,则是邓禹认为老同学有着平定乱世的潜力。史书上写到:邓禹“杖策北渡”,星夜追赶,终于在邺城赶上了刘秀的大队。

他劝刘秀:“更始必败,乱世不会止歇。您应当‘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则‘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话正合刘秀心意,邓禹也就此成为其心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刘秀接下来在河北的大小行动决策,都有邓禹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慧眼识珠的邓禹还为刘秀推荐了许多人才,这些人在刘秀打天下的征途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荡平河东,西进关中

灭掉了邯郸的王郎,刘秀算是在河北站稳了脚跟,也就正式跟刘玄决裂了。本就平庸的刘玄此时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整天搂着美女花天酒地,不理政务。更始政权日薄西山,各地义军纷纷舞弄起大刀长矛,想要占块地盘分杯羹,这其中又属赤眉军的气焰最盛。

刘秀预测,赤眉军将来必然攻破长安,因此自己必须抢先夺取关中。于是他拜邓禹为前将军,引兵西进,这便是儒生出身的邓禹独自带兵的开始。

邓禹越过太行山,进入河东一带,在此迎头遇上了更始大将王匡、刘均的十余万大军。寡不敌众的邓禹初战失利,军师韩歆等人都主张趁夜退走,但邓禹没有听从。

对邓禹而言,这是刘秀进取天下的第一步,只有取胜,才能鼓舞士气。如果稍有失败便退却,那么刘秀只能做个河北的小军阀,迟早被其他势力清剿。况且绿林军表面上阵容强盛,但军心衰颓,队伍散乱,并非上下一心。

于是,邓禹趁敌军没有连续攻击的空档重新部署,待王匡再度攻来时,邓禹先是令全军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待到敌军来到阵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杀得王匡措手不及,获得全胜。此战之后,绿林军更是江河日下,在赤眉和刘秀的双重打击下走向覆灭。邓禹则成功拿下河东,剑指关中,夺取长安似乎指日可待。可惜,这一次,他失败了。

长安铩羽,不损元功

击败绿林军后,部下建议邓禹一鼓作气,直取长安,但邓禹审时度势后认为:赤眉军新占长安,财谷充实,兵锋正盛;而己方汉军却缺吃少穿,急需修整。于是,汉军进驻地广人稀的上郡、北地,“就粮养士”,坐观关中态势。到了第二年初,吃光了粮食的赤眉军悻悻撤出了长安,西走扶风。瞅准机会的邓禹立即南下长安,驻扎昆明池。这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屯驻上郡,养军缮甲,本来是上上之策,但也许邓禹自觉重任在身,希望早日功成,才迫不及待进入关中。但此时赤眉军已经将长安搜刮殆尽,汉军所得到的不过空城一座。正当邓禹率领饥肠辘辘的士兵茫然无措时,赤眉军又从扶风杀了回来。

一方面,汉军未得到及时的修整,腹中饥馁,战斗力自然低下;而赤眉军虽也缺粮,但无论战力体力还是比邓禹军强出一截。两军交战,邓禹毫无悬念地溃败了。

到了建武三年春天,邓禹率部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冯异认为赤眉士气正盛,应当回避其锋锐。但邓禹拒不听从,命车骑将军邓弘与之大战数日。赤眉军诈败,弃辎重退走,饿得眼睛发绿的汉兵争相抢粮,不防赤眉军一个回马枪,再次将汉军杀得大败。此战中邓禹死伤三千余人,身边仅剩24人,狼狈逃回宜阳。

搞砸了关中经略,邓禹引咎辞职,主动上交了大司徒、酂侯的印绶。但此战的失利并未影响邓禹在刘秀心中的位置,只是让他逐渐淡出军事指挥的前线。

关于此次的惨败,后世也是褒贬不一:晋武帝司马炎在诏书中即认为:“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李晨星先生则在他的《四史评议》中评述:“至于野战之事,非禹所长,虽有败衄,不足为累。”

可见在大多数人心中,邓禹的战败并未减损其作为开国“元功”的形象;而他在东汉建立后的明智选择,更是为自己和整个家族奠定了太平荣华之基。

偃武修文,勋成智隐

从西汉到大明,历代的开国功臣往往逃脱不了遭遇血腥屠戮的命运,但光武帝与其元勋却是君臣相得,甚为和平。那么,从尸体丛中拼出一个帝国的刘秀,果真对臣下如此宽厚和善吗?他对自己权力的宝座没有丝毫的担忧吗?

我们来看看光武帝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分封人员构成:建武元年前后,刘秀刚平定河北,全国势力鱼龙混杂,统一之日尚远,正需能征善战之人奋勇杀敌,因此受封者多为军功卓著之臣;而天下一统后的建武十三年分封,先前立下战功的勋臣多无增封,尤其作为功臣之首的邓禹,从梁侯改为高密侯,食邑仍为四县,没有丝毫变化。

一方面,是邓禹自关中之败后并无新的战功;更深一层,则是光武帝通过抑制邓禹来实现“退功臣而进文吏”的一步棋。

天下已定,需要偃武修文。那些经历了残酷厮杀的武将们继续手握重权,不仅不合时宜,也会对东汉政权构成威胁。对于同样的问题,刘邦和朱元璋选择举起屠刀,刘秀则通过温水煮青蛙,让大家“舒服”地卸掉兵权。这一时期的刘秀,开始“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也就是亲近擅长经学儒道的书生,经常与之聊到深夜。

凭借多年来对刘秀的熟悉,邓禹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微妙的信号。他立刻同贾复“并剽甲兵,敦儒学”,以此表明对皇帝这一政略的配合支持。而刘秀也顺水推舟,罢去邓禹右将军的职位,仅以列侯就第。

邓禹的隐退,为东汉帝国下一步的迈进铺平了道路,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其他元勋也借坡下驴,相继辞去军职。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激烈的反弹,与后世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同传为千古佳话。

与他人相比,邓禹也许并不是优秀的指挥官,更非骁勇的战将。但一个政权的建立,军事人才固然重要,能够识得大体,维系帝国稳固的臣工更是难得。如果说刘秀是船长,邓禹无疑是与他心有灵犀的大副,有他在,东汉这艘巨轮才得以在惊涛骇浪中顺利前行,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才得以载入史册。仅凭这一点,邓禹就足以居云台之首,受万世敬仰。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