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东西方宗教交迭融合 成就犍陀罗佛教艺术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佛教艺术的创作,绝非是『为艺术而艺术』,或单纯的以达到赏心悦目为鹄的。」研究宗教艺术多年的学者黄河说。而马克思主义里也认为宗教与艺术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浑然一体,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但并不意味着艺术是为宗教所產生的。西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立佛教,原始佛教创立后300年里,有着强烈的无神论色彩,并没有明显表现佛教内容的雕刻,为了避免误入偶像崇拜的歧途,并衬托出佛是存在于无形无相之中的意涵,在艺术上表达佛教典故、寓言和佛理的雕像和图画使用了象徵的手法,比如用巨大的足印代表佛的修行之路、以菩提树表达觉悟、莲花座代表世尊本体、用法轮象徵佛传授的理论等等,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的传统,即避免直接用人像来表现佛陀的形象,称为无佛像时代。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门德扬拍卖公司董事长陈国恩表示,佛教艺术发展到后来,公元二世纪出现了独具风格的「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gandhara)为印度西北边境的古地名,此地是由興都库什山脉通向印度平原必经之路线,相当于现在巴基斯坦的北部白夏瓦(peshawar)的中心之处。犍陀罗原继承着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传统,前332年亚歷山大大帝入侵后,此地便成了希腊的殖民地,由于犍陀罗地理位置独特,与希腊、罗马有深厚的文化交流,又继承着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传统,因此成为佛教艺术的集中地,综合了南亚印度与西欧美学的观点,產生了印度与希腊二种文化交迭融合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贵霜王朝时代更形成了犍陀罗艺术,其内容是以佛教题材为主,它不同于印度传统,採用了希腊系统的表现手法,由于希腊人对神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天国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观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下,打破自来「不以形像来表现佛陀」的印度传统惯例,產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佛教艺术,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形式与欧洲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犍陀罗式样的佛像特徵是以希腊太阳神为基准,佛像呈现水波状或涡卷状髮纹、鼻梁与额头成一线、眼窝凹深、高尖鼻、高额、薄唇的西方人面貌,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四周刻供养人的台座。此种美术在佛塔的建造中,展开了以佛像、菩萨像为中心的雕塑。影响所及,除了印度之外,中亚以东的地区,其佛像的造形均有呈现犍陀罗式样者。中国在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初期佛像造形,便是深受此样式的影响,下及北魏,遗风仍盛。形象受希腊文化启发台北门德扬所展示的犍陀罗佛像,为公元二至三世纪的石雕像,此尊佛陀面容慈悲安详,端站于花台,此尊佛陀面容带有古希腊罗马青年俊朗的轮廓,额头饱满、鼻梁高耸、下唇丰润饱满,下巴略收,面容宽圆,面部神情平静而庄重,流露出沉思的神态。佛身披通肩式架裟,近似希腊长袖,衣裙厚重,人体比例较为粗矮,体现出自然完美的肉感。西北印的犍陀罗艺术,为由西域沿丝路向东传播的北传系统,与中国佛像的形成紧密相关,造像艺术的发展加速了佛教的传播,由此可见西方文明对于东方犍陀罗佛像艺术的直接影响,七世纪以后,中国美术色彩渐浓,遗物多见于吐鲁番一带。取材范围主要有佛陀及观音、文殊等菩萨,绘画以《贤愚经》、《六度集经》的故事为对象。自古以来,佛教深奥的经教义理及悠久的文化,丰富了歷史艺术的内涵,而佛教的造像艺术,展现了诸佛菩萨的庄严圣洁,也留下时代信仰虔诚恭敬的证明。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7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