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那年那月那清陵 大清皇陵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大清皇陵系列周报文章《那年那月那清陵》

第一篇 初成建制的关外三陵

  大清王朝如果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至宣统三年(1912年)清帝逊位灭亡,历经296年,传11代12帝,总共开辟了三处陵区,分别是位于盛京的关外三陵、河北遵化的东陵陵区和河北易县的西陵陵区。其中位于盛京的关外三陵被称为清代的祖陵,这一期“脸红”就带大家走进这处初成建制的陵区——关外三陵。

1规制与结构

陵寝

◆四祖永陵

  盛京三陵中的第一陵,是葬有清代四位祖辈的永陵,具体埋葬的就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永陵的建制以及规模虽然不及日后帝王的陵寝,也不被人所重视,但它却是清朝陵寝建筑的开山之作,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永陵坐北朝南,最南边是一条长840米,由黄沙铺成的参拜道,在参拜道的四角是四座木质下马牌,参拜道中央有一座玉带桥。以参拜道、玉带桥和下马牌构成了陵寝的第一部分,此部分中下马牌是最具特色的。下马牌上刻有满蒙汉回藏五种字体,文曰“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后代陵寝也沿袭了这一规矩,虽然只刻有满蒙汉三种文字,但它的确是体现了满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观念,下马以示尊敬。

  参拜道的尽头是陵寝最为中间位置的大红门,大红门是小木材质的硬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二间。每间置二扇木栅栏门,上覆红漆。这种规制的宫门在后代帝陵中未被沿袭,这也是永陵独一份的特色。从大红门进去便是陵寝的第二部分,在此部分有陵寝内最具特色的四祖圣德神功碑亭。圣德神功碑亭在明清两代陵寝中均有体现,亭中竖立着圣德神功碑,在其上记述着墓主人的文治武功。永陵之中有四座圣德神功碑亭,这也是清代陵寝中唯一的。四祖碑亭均为单檐歇山式,按中长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为肇、兴、景、显四祖碑亭。亭座为方形高台,条石砌筑。亭身方体,前、后壁各辟券门一座,对开木门二扇。琉璃瓦顶下之沿椽与额枋之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木件通体油饰彩画。在碑亭周围的东西厢房和果房、膳房,是守陵人居住和平常做饭沏茶的场所。四祖碑亭在永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后代帝陵之中也沿袭了相应碑亭相关的规制。

  碑亭之后为启运门,名字取自陵区最北的启运山。永陵正式的修建是在顺治朝,当时清朝刚刚入关,“启运”二字象征着开启龙运,寄托着大清王朝繁荣昌盛的含义。由启运门往进就是陵寝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有启运殿、东西配殿和宝顶组成。启运殿是祭祀场所,里面供奉着四祖以及其福晋的灵位。启运殿高筑于方形的墀陛之上,和四祖碑亭一样均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门四窗八。殿外三面环廊,龙吻透雕“日”、“月”二字,各分东、西取“破明”之意。东西配殿也都是单檐歇山式建筑、琉璃瓦顶、三面环廊,东配殿为维修启运殿时,恭藏肇、兴二祖牌位、神器及祭祀的临时场所。西配殿主要是祭祀时供喇嘛打坐、念经、超度亡灵的场所,平时恭藏乾隆御笔“神树赋”碑。启运殿后面便是整座陵区最后的部分——宝城。宝城平面是马蹄形,最北有八角形罗圈墙。宝城之中有前后两层平台,上层左昭右穆,分别是景祖、显祖的宝顶,居中则为兴祖宝顶。在兴祖宝顶的东北方向是肇祖的衣冠冢。下层左右平台分别是礼敦和塔察篇古的宝顶。层层分明,体现了尊卑分明,长幼有序的观念。

[page]

另外,在陵区前院西侧另开辟了一道门,进去是省牲所,主要用于屠宰祭品牛羊。

◆太祖福陵

  盛京三陵中的第二陵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福陵位于沈阳东郊,里面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以及努尔哈赤的另外几位后妃。福陵是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的陵寝,可谓是开启福祉的陵寝。

  福陵的规制较永陵来说成熟了不少。最南边分别为东西下马牌、石狮、华表以及石牌坊各一对。而后为一座大红门,进入大红门则为神道。在神道的两侧是福陵较永陵成熟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增添了起到类似仪仗队作用的石像生。福陵石像生分别为石马、石狮、石驼、石虎各一对。有清一代,石像生的出现在福陵是首创,并为后世的帝陵所沿袭。

  神道尽头是依天然山势而修砌的一百零八级砖阶,这可谓是福陵之中最为著名的组成部分,一百零八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后便是福陵的圣德神功碑亭,里面所竖圣德神功碑的碑文是康熙皇帝所书,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再北是方城之上的角楼,方城南面正中是隆恩门,进去便为隆恩殿,两边是东西配殿。由启运门、启运殿更名为隆恩门、隆恩殿,就我个人的理解呢,龙运开启之后,后代寄托着对于先祖隆恩的祈求,进而更名也是有所道理的。

 隆恩殿之后,福陵较永陵有更大的创新,就是在洞门之上修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明楼中竖立着明楼碑,上面篆刻着陵名,在福陵即为“太祖高皇帝之陵”。明楼之后为宝城,宝城因形似月牙,也被称为“月牙城”,城中央便是宝顶,宝顶之下为地宫,地宫中安放着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棺木及骨灰。

◆太宗昭陵

   盛京三陵中的第三陵便是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昭陵位于沈阳北边,因此也被称为“北陵”,里面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区旁边还有妃园寝,葬着皇太极的十几位后妃。昭陵在关外三陵中建制最为完整成熟,规模最为宏伟庞大,为后代陵寝建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昭陵的整体建制和福陵相比几近相同。最南边是东西下马牌两对,石狮、华表各一对,然后是石牌坊一座,东西有两座砖院,分别是用于祭祀换衣和宰杀牲畜。再向北为大红门,进入大红门则为神道,神道两侧是石像生。昭陵的石像生较福陵增加了不少,以一对擎天柱为始,依次为石狮、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驼和石象。神道尽头是昭陵圣德神功碑亭,两侧有东西朝房,后为方城角楼、隆恩门、隆恩殿以及东西配殿,这些和福陵都一样。

  隆恩殿之后便为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方城明楼月牙城宝顶,不过在之前增加了一座二柱门,作为后寝之门,在方城正前方还增加有石五供以及祭台。宝顶之下即为地宫。

  整座陵寝的最后面是隆兴山,在古代建筑中,特别是陵寝都特别注重风水之说,风水的好坏决定着陵寝的命运,清代的陵寝在选址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风水,要背倚高山,四周流水。昭陵的这座隆兴山其实在选址时不存在,这座山是一座人工堆砌起来的,这可谓是清代陵寝中的一大特例,那就是人造风水。

  清朝的关外三陵在建制和陵区结构上可以说是初成形态,从永陵到福陵到昭陵,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完整,太宗的昭陵可以说是对后世帝王建陵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page]

2轶闻

陵寝

  每一个艺术品的背后都有引人关注的故事,特别是清朝的陵寝建筑,一座座陵寝背后都是大清王朝的风风雨雨。接下来呢,“脸红”就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向大家展示关外三陵的风采。永陵九特:永陵在整个陵寝中具有“九特”,分别是栅栏门、四祖碑亭、彩陶龙壁、砖砌燎炉、单墙方城、单檐城门、“日”“月”龙吻以及君臣共陵。这其中我着重给大家介绍下栅栏门、四祖碑亭、“日”“月”龙吻和君臣共陵这四特。

栅栏门

  永陵陵寝的正门,也就是大红门较后来的陵寝具有特殊性。后代陵寝的大红门均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砖砌成的宫门,但在永陵却是硬山式的木质宫门,俗称栅栏门。这种简朴的建制一方面体现了满族祖先木栅为山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喻示后代帝王不要忘记祖先的艰苦奋斗,坚持节约简朴,拒绝奢华。但是这也许也是祖先们的一厢情愿吧,后代的子孙夺取江山后早都忘记了祖先的遗训了。

四祖碑亭

  圣德神功碑亭是明清陵寝中极为重要的建筑,也叫做大碑楼,里面安放着记述墓主人文治武功的圣德神功碑,正常情况下没座陵寝只有一座圣德神功碑亭。但由于永陵之中葬着四位祖先,同时都被追谥为帝,所以永陵之中总共修建了四座圣德神功碑亭,这在整个清朝陵寝体系中是仅为一例的。

“日月”龙吻

  清朝陵寝的享殿殿顶四角都会有鸱吻作为装饰,但在永陵却独一份地用了龙吻,同时在龙吻侧面的把上还镂空雕刻了日、月两字,龙吻使得整个陵寝的规格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至于日月二字,合为明,但明被分开,寓意着大破明朝。

君臣共陵

  永陵较日后陵寝的又一特殊之处,就是它是君臣合为一陵。永陵除了四祖之外,还有礼敦和塔察篇古,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同样是有君臣之分的。历代陵寝之中,即使有臣子墓也最多是陪葬墓,像这种君臣共为一陵的现象还很少见到,这也是永陵独具特色的一点。

福陵神碑幻影

  太祖福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有一个奇观,那就是神碑幻影。在圣德神功碑的背后,仔细的人会发现有一尊类似观音的影像,身材修长、头挽高髻、面容轮廓俏丽,身着大袖宽袍,形体飘逸,如踏云前行、飘然若仙。这个奇观在晴天还有所模糊,但在雨天之后却是特别明显,连衣服上的这周都看得一清二楚。

  至于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就类似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样,由于石碑石质纹理不同,以致在阴雨天里,所吸收的水分也就不同,从而导致了石碑受潮后所显现的颜色深浅不一,人们便根据各自的想象,观察到了各种形象图案。现在去沈阳游览福陵的人,大多数就是去看这个奇观,还有那108级砖阶,这两处景观是的福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page]

孝庄文皇后未葬昭陵之谜

 在现在清东陵的外面,有一处皇后陵,这就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可谓是清朝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在太宗朝是永福宫庄妃,儿子福临在皇太极驾崩后继位,是为顺治皇帝,她也升格成为皇太后。顺治驾崩,康熙继位,孝庄又以太皇太后的尊位教导年幼的康熙皇帝,对康熙皇帝的一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75岁的孝庄太皇太后驾崩。按照清朝的祖制,后妃应该是和其丈夫合葬,但是孝庄却在儿子顺治开辟的东陵陵区外修建了万年吉地,也就是昭西陵。

  那么为什么孝庄不与丈夫葬为一处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因为孝庄的遗嘱。孝庄认为太宗已经驾崩了三十多年,再把昭陵地宫打开把自己的梓宫放进去会冲撞太宗在天之灵,再加上顺治和康熙的陵寝都在东陵这边,孝庄不想远离儿子孙子,所以就想着靠近子孙;

  二是因为孝庄的私生活。清朝一直有一个“太后下嫁”的说法,讲的是孝庄太后在太宗皇太极驾崩后为了巩固顺治的地位,和摄政王多尔衮发生私情从而下嫁给多尔衮,由于这个孝庄已经不是太宗一个人的妻子就不能和太宗合葬了。

  三是因为火葬制度的废除。清朝在康熙之前都是火葬,所以太祖、太宗和世祖以及后妃都是骨灰下葬地宫的。康熙初年这项制度被废除了,所以孝庄就不会火葬,也就不能和火葬了的太宗葬在一起了。

  关于孝庄太后未能与太宗合葬昭陵的原因,现在考古界都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清朝初成建制的关外三陵,在2004年的时候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之后东西陵修建的典范。如今的三陵除了福陵的方城明楼在遭雷电破坏而修复之外,其余的都保存完整,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之处!

  1644年,清帝顺治入关,清朝正式开始了对全国的合法统治。18年后,顺治驾崩,葬到了自己生前选址修建的孝陵,孝陵以及其孝东皇后陵是整个清朝陵寝又一个典范,为后代陵寝的修建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期呢,我就为大家展示帝陵的典范——顺治帝孝陵,敬请关注啦!

 (来源:cchc编辑处 出品团队:cchc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会)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3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