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临终前连喊朱棣来否究竟是想做什么?是想杀了他还是想传位给他?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在中国古代史上以非正常手段坐上皇位的人比比皆是,一般都是朝代更迭的时候,但除了这个时候还有继承人争夺皇位的时候,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拿明朝来说,当初英宗被瓦剌所俘,危急情况下其弟代宗即位。还有有名的嘉靖帝,他也是继承的他堂哥的位置,因为他堂哥无后。上述情况多半属于和平交接,不能硬扣上谋反的帽子,但明成祖朱棣的情况,性质可就不一样了。朱棣,靠的正是暴力手段夺了他亲侄子的位置,不过,有很多人为他叫屈。因为他文武兼具,能力过人,将他立为太子是最明智的,但朱元璋就是不信任他。

大家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经过15年的刀光剑影,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可是他最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却去世了。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他的性格和马皇后极为相似,宽厚仁慈,从小就受到朱元璋的悉心教导。

朱标对弟弟们宽爱有加,每当他的众弟弟们闹矛盾要打斗时,他都和颜相劝,在朱元璋面前替弟弟们说好话,让他们免收责罚。朱标的弟弟朱㭎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要处死他,朱标痛哭流涕,替弟弟求情,使朱㭎免死。所以他在众皇子中的威信是最高的,大臣们也为他的宅心仁厚拥护他。可惜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感染风寒去世了,年仅37岁。

朱标的死给了朱元璋最沉重的打击,64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向不认命的他,曾一度把命运交给上天安排。朱元璋极度伤心,痛定思痛,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而朱标的长子夭折了,朱元璋就立了朱标的次子,自己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聪明温和有教养,非常孝顺。朱标生病时他日夜悉心照料自己父亲,寸步不离朱标左右,整整两年,完全颠覆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父亲朱标死后他过度哀伤,变的非常消瘦,这让朱元璋心生爱怜,非常喜欢朱允炆。朱元璋把对朱标的爱和思念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但是朱允炆又缺少勇武,性格太柔弱,腼腆,过于温顺。当朱元璋选他当皇太孙时他的叔叔们根本不服尤其是朱棣。但是他的出身又让他心存芥蒂。

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元朝的一位妃子,这位妃子在元朝灭亡时,被朱元璋收为帐下,封为碽妃,据说她在成为朱元璋的妃子前就怀上了朱棣,这引起朱元璋的怀疑,尽管朱棣文武双全很有能力,朱元璋还是不怎么爱朱棣。

朱棣后来娶了大将徐达的女儿,又受到徐达等将士们的精心辅导,作战勇敢,善于用兵,变的越来越狂傲,目中无人。1392年朱元璋册封他哥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让他当太子,燕王朱棣明显露出失望的表情。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怎么样,即使不满也只能埋在心里。朱元璋弥留之际朱允炆已经21岁,但他没有治国的经验和能力,朱元璋死后有些官宦对他失望,转而投向朱棣。而他的叔叔朱棣智勇双全,善于谋略,会笼络人心。

有一件事鲜为人知,那就是朱元璋死前,曾经想见他,还喊了他的名字。这个时间的特殊性不仅让人猜想,朱元璋难道是对继承大统另有打算? 这件事来源真实吗?是否收录在正统史籍中?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我们先不论,不过它确实被一部正统史书收录,那就是《明太祖实录》。因为这部书是反映建文和永乐两朝历程的书,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改删的次数比较多。在多次的修正中,三次影响最大的,一次在建文年间,另外两次在永乐年间,这其实就能反映出一定问题了。因为最后对此书进行改动是在永乐年间,所以在修正工作中肯定会受到皇帝的影响。

不过并不奇怪,历朝都是这样。只不过想借此表达,朱棣很有可能会在这本书中隐去自己的过失,给自己的犯上编理由。临终召见这件事给人很大遐想空间,而他正想用此暗示众人太祖有意在此时传位给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是他虚构也不奇怪。 如果此事为真,那么以朱元璋的性格来看,他真是改变想法了吗?众所周知,明太祖最欣赏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因为他既顾大局又很仁厚。可惜后来染病,早早地就去世了。这让太祖心疼不已,不过他在朱允炆身上找到了安慰。朱标这个儿子懂孝心,能体谅人,但太过柔弱。为保证这个孙子能坐稳位子,在1380年处理了宰相后,他开始将那些功高之臣逐渐清除。但最后他发现孙子最大的威胁,竟然来自他的儿子们,尤其是他的四儿子朱棣。这个藩王手中有兵力,而且很有才干,最可怕的是他还有野心。因此,朱元璋曾经对朱棣动过杀心,但是被马皇后劝住了。可他一直对其不放心,最后他临终前还下诏不允许藩王进京祭拜他。

从这些来看,如果他临终前召见朱棣,绝不会是传位。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给予其警告,让他不要做过分的事。二,就比较绝了,他可能真的会对其下死手。如果没有其它原因,建文帝能坐稳他的位子吗? 个人认为,即使没有其他原因,以建文帝朱允炆的举措和性格,也坐不稳他的位子。从他的政治举措中,就能看出这一点。首先,他改变了祖父的法律中过于严峻的部分,又大幅减少江南的高税收。惠民固然好,但在藩王对他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对国内进行改制不应触动其他阶层造成离心离德。但改动必然会动,因为祖父的政策,僧道拥有大量地皮,渐渐权势双收。他针对这种现象下限制令,限制他们拥有的土地,这使他们在之后倒向燕王阵营。此外,他还小幅度改变了官制和用人,太祖不准苏州这种发达地区的出身的人做财政官,防止他们敛财,但他认为用人还应活用,废除了这条禁令。

最后,同样也是矛盾导火索的就是削减藩王势力。此时国内进行了一定程度改变,仍需时间适应,内部已动,外部就不应再动,否则易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急于求成的他还是双管齐下,这么做了。最终后果不可收拾,也在情理之中。借用曾经看过的一部好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他,他是一个品格端正的好人,但可惜的是好人并不总是好皇帝。而他四叔朱棣,刚好相反。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