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西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是哪七国?同样是藩王之乱 为什么七国之乱很快平定 八王之乱却让国家灭亡?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内暴乱就发生在景帝身上,他爹虽是一代明主,但这个棘手的事情还是无奈的扔给了他儿子去处理,景帝继位之初也看明白了诸侯国的威胁性,也很想瓦解他们的势力,于是他就启用了一个人——晁错,开始实行他推荐的削藩令。不得不说景帝的手脚确实够麻利,继位第二年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实行这项政策,这就像一根导火线,迅速的引爆了这个国家的战争,以吴国为首的七国联盟打着“清君侧”的名头,一同出兵对抗朝廷的削藩政令。

这可把景帝吓得不轻,急忙调来窦婴、周亚夫、梁王商议对抗七国之乱,并把献策的晁错也腰斩了,你们不是说“清君侧”吗?他死了,你们也可以退兵了吧?然并卵,反而让七国联盟认为你这个皇帝软弱不堪,倒还加强了进攻。

鉴于当时的地理位置,七国联盟要想攻下朝廷,摆在面前的梁国是必须拿下的,反正离间计是行不通的,必须得打,为啥?因为梁王是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啊,七国联盟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打不下来这个为了亲哥哥的江山坚决抵抗的好兄弟,又转向开始攻击周亚夫的军队,结果周亚夫的军队也打不过,还被切断了物资补给,两头不讨好的七国联盟就此瓦解,兵败如山倒,自杀的自杀,投降的投降。

这次七国之乱的平定,极大程度的削弱了诸侯各国的实力,中央集权性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为他儿子不用再担心国内势力,只管一心对抗匈奴的征程扫平了道路。

我们来看看参与七国之乱的刘姓诸王

领头羊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汉景帝的堂叔。刘濞可是位少年英雄,不仅参见讨平英布叛乱,而且20岁被封为吴王。他将当时民风彪悍的吴地治理的紧紧有条,吴地变得国富民强。吴王刘濞发动叛乱的原因不仅有新仇削藩的威胁,还是有旧恨——那就是汉景帝当太子时用棋盘打死了吴国太子刘贤,而且汉文帝还不会做人,居然将吴国太子的尸体不留葬长安而是送回了吴国。吴王后来又将刘贤送回长安安葬,从此就称病不朝,后来汉文帝虽然发现假病但是还是姑息养奸不予追究,其实也还是怕他造反。

虽然死了个儿子对于能生孩子的诸侯王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吴王心里还是不服的,因此在国内百姓免赋税,收留罪犯,笼络豪强,就是有一天能够找到一点苗头去反叛朝廷报一箭之仇。景帝三年正月,刘濞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以及匈奴、东越、闽越贵族以“诛晁错、清君侧”开始了叛乱。虽然前期七国联军很顺利,刘濞还自称东帝,最终他被周亚夫击败,兵败被杀除国。

二把手楚王刘戊

楚王刘戊是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的孙子,与汉景帝同辈。这就是倒霉鬼,开始削藩之时就是那他开的涮。刘戊来朝时,晁错借机说他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汉景帝诛杀他。晁错和汉景帝一唱一和,汉景帝假意天下同宗不忍诛之,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可想而知,刘戊是哑巴吃黄连,朝见是给皇室面子,自己却无缘无故吃了大亏,后来刘濞造反他自然是乐意参加的。吴楚联军被打败之后,楚王刘戊自杀,不过参与叛乱的七国只有楚国被保存了下来。

赵王刘遂

赵王刘遂相比吴王和楚王来说,和汉景帝的关系更亲近一些,他可是刘邦的亲孙子,汉文帝异母弟刘友之子。他被封为赵王则是在诛诸吕之后的事情,其实也应该感谢汉文帝才是,而且汉文帝二年还将他的弟弟刘辟强封为河间王,不过是割取赵国的河间郡。真正能让赵王反叛的事情还是因为削藩的问题,因为赵国的常山郡是削减之列的。自然也会跟着刘濞一起造反,他还暗通匈奴想借助匈奴兵力,不过吴楚兵败梁地后匈奴则观望不前,后来栾布与郦寄合兵淹灌邯郸,刘遂自杀,邯郸于是投降,国除。

齐王刘肥诸子

其实参加七国之乱最多的要数齐王刘肥的诸子,包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卯、胶东王刘雄渠,其中胁迫参与还有济北王刘志,有功却被杀的齐王刘将闾。齐国与汉文帝父子的积怨是最深的,而且心里是最不服气的。汉文帝继大统还是很受非议,一来他是庶子,二来诛杀诸吕无尺寸之功。而当时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有反吕之功,同时还偷偷让大哥齐王刘襄派兵去长安为帝,不过鉴于齐王诸兄弟均贤才且刘襄舅家不贤德,所以诸大臣拥立无实力且被认定懦弱的刘恒为帝。

到手的鸭子飞了,刘襄回国不久之后就病死了。平定诸吕的刘章本来汉文帝答应封其为赵王,后来得知他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只封其为城阳王,刘章抑郁寡欢在城阳王位仅2年就去世了。汉文帝的心眼还是比较小的,当初有功的刘章和刘兴居都都因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而被封为小国国王,刘兴居得齐国一郡为济北王。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更是为了提防齐国将其一分为六,大大削弱齐国的势力,六王分别为齐孝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景帝的削藩自然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所以为了利益和之前的怨结而战。搞笑的是本来有功的齐王刘将闾,就因为曾经在被围困时与兄弟胶西王等有交流,不能见容于汉景帝,最终被迫自杀。济北王刘志则是命好的人,他曾被胁迫参与叛乱,但是等到让其发兵时又被自己的郎中令劫持,最终未能发兵,七国之乱被平定后,他被改封菑川王。

总的来说,皇家无亲情,谁动了谁的利益,谁就得付出学的代价!七国之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文景之治达到了极端,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同样是藩王之乱,为何七国之乱很快平定,八王之乱却让国家灭亡?

一、领导者不一样。

“七国之乱”的领导是汉景帝。汉景帝是一个比较强硬,比较强势,比较聪明,甚至有一些冷血的领导。说他强硬,是绝不向藩王低头,虽然藩王的势力很强大,但依然坚决削藩,根本不考虑谈判的问题。说他强势,是整个朝廷被他牢牢地掌控着,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大臣无法左右朝政。说他聪明,是战争刚开始,他就杀掉晁错,从而让那些所谓“清君侧”的藩王,一下就失去了起兵的理由,道理迅速到了朝廷的这一边。说他冷血,是因为晁错积极帮他削藩,但是他却第一个杀了晁错。梁王是他的弟弟,但是他为了战争的大局,不顾梁王的求情,把梁王置于危险之中。朝廷中有这样一位英明睿智的领导,“七国”怎么乱得起来呢?

“八王之乱”时候的领导可就不一样了。“八王之乱”最先之所以爆发,表面是因为贾南风祸乱朝廷,藩王们不满。实际上是因为藩王们看见皇帝是一个白痴,好欺负,想取而代之。平定“八王之乱”的领导,本来该是皇帝司马衷。但司马衷是个白痴,根本就没有领导的能力。而实际的领导贾南风又无法获得朝廷及地方上的支持。本来嘛,她的乱政正是地方上藩王造反的一个理由。要像汉景帝杀晁错一样,让地方藩王没有造反的理由,就得杀掉贾南风。而贾南风是领导者,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此,平定“八王之乱”和平定“七国之乱”刚好相反,地方上的藩王显得理直气壮,中央政权当然就打不赢了。

二、将军不一样。

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的将军是周亚夫。周亚夫指挥作战的能力非常高强。从他在打仗的过程中,所制定的战术策略来看,他确实是深通谋略的人。他明白自己的军队力量比较弱,因此让梁王死扛刘濞的大军,自己率军攻击联军的薄弱环节,最终围歼刘濞,达到全部消灭的目的。

另外,周亚夫能打赢这一仗,还在于他自身具有崇高的威望。首先他是名将之后,这本身已经让他有很大的光环了。其次,他在“细柳阅兵”时,让军队只听将军的,哪怕皇帝来了都不听。这一事件,让他轰动一时,威名远扬。这样一来,周亚夫在军队中就有了极大的威望,将士们都听他的,因而他能打胜这一仗,

但是在“八王之乱”中,却几乎没有什么将军涌现出来,而且历史上对将领的情况也很少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西晋有名的将领,在三国末期的时候,就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司马氏杀了一部分,钟会邓艾这样的将领互相残杀,又去了一部分,因此有名的将领很少传到西晋。二是司马炎建国后,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因而上行下效,新一代的将领没有培养起来。三是“八王之乱”是藩王之间的混战,将领们也不愿意去趟浑水。而皇帝又是个白痴,就算为朝廷作战,皇帝也记不得你的功劳,因而没人愿意出力,自然就没有名将出现。

三、目的不一样。

平定“七国之乱”,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削藩。不管“七国”是否发难,中央政权都会打这场战争,因而实际上中央早就有准备。包括军队、粮草、舆论各方面的准备。打起来,相对容易得多。但平定“八王之乱”,并不是为了削藩,纯粹就是藩王的作乱。藩王自身是有准备的,但是中央政权却毫无准备,被迫仓促应战。这样一来,中央政权自然就打不赢那些藩王了。接着,又是藩王之间互相混战,所以结果打得很乱,也把国家打得很烂。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