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清朝会比明朝延续时间更长吗?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文/红枫未名(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

明朝在历史上延续了276年,清朝则存在了268年(1644-1912),两个封建王朝存在时间相似,清朝继承了很多明朝制度,全盛期控制版图都超过今日中国,清朝存在时间略短于明朝几年。

历史学家经常说“清承明制”,这是因为,除了最上层的结构和辫子服装,清朝的地方管理,行政手段,技术水准,其实都很类似于明朝。

那么,如果没有遭到西方列强入侵打击,也就是直接的战争,清朝的存在时间会更长还是更短?

一般认为,明朝万历年间拥有1亿人口,粮食布匹白银等税收合计约为每年3000万两,清朝康熙末年人口也在一亿人以左右,税收也是3000万两(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根据的人口数量来说,这二个朝代税收非常少,因为同时期的英国(500万人)税收换成白银同样也有3000万两(还是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这意味着这2个朝代政府行政效率很差,收不上税来。

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合理的收税再合理的花在国防和内政上。收税少,会造成国家无力抵御战争和灾害,收税多,又会造成国富民穷。

注意,明清税收少不是说对人民仁慈,明清政府因为虽然税收收得少,但苛捐杂税和地方上官员的贪污腐败高于正常税收几倍,可税收收入却要拿来供养军队,给官员发工资,所以明朝清朝这样的税收在平时没灾没战争还过的去,可碰到大的灾难和战争,马上有破产的压力。

明朝的灭亡亡于财政:因为辽东出现的后金政权军事压力,明朝不断的增加临时战争税,大概每年多收了近2000万两银子,明朝皇帝没本事找权贵阶层收税,于是这加税是加在最贫苦的下层民众身上的,于是收得越多,参加叛乱的农民就越多,最后这仗越打越多,等到崇祯皇帝把自己除了龙袍外的衣服都当了,皇宫里的金马桶都送进了当铺后,银子终于用完,然后官兵们没有工资了就一哄而散,闯王就进了紫禁城。

清朝呢?清朝其实和明朝一样,在19世纪中叶,也遇到了中国历代王朝都逃不过的宿命----全国性大叛乱(太平天国),外部也出现了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本来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军事改革加强实力是死,进行军事改革需要加税,所以也一样会死。清朝皇帝其实和明朝崇祯皇帝遇到了一样的处境。

清朝在太平天国后已经有亡国之兆,这一点其实当时的聪明人已经看出来了

1867年 曾国藩与 朋友赵烈文聊天。赵烈文以在对时局的预测上精准著称, 赵烈文说了一席话: 天下治安一统的时间太久了,看形势必定要分崩离析,我估计,未来会有一天,先是中央政权解体,然后是地方割据四分五裂,人自为政,应该不超过50年了!(事实是到1912年清朝结束,清朝又撑了一共45年)

其实说50年还算长的,因为崇祯即位当政后,面对同样内外交困的乱摊子只支撑了16年,虽然勤奋努力,但无力回天,那清朝却能从1867年太平天国捻军造反后又多支撑了半个世纪,这是为什么?

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全国人口减少1/4,现在有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是世界上死亡最多的战争,高于二战,清朝在长期战争后,财政已经破产 了,清朝实际已经是一具僵尸,中央政府实际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以后再也不能动员全国力量来做什么了。那清朝做了些什么,让自己的寿命延长了?

清朝应对外来挑战,多少还是搞了一点洋务运动来求生延命,虽然甲午战争中北洋军队失败,但洋务运动的另一个产品却成功了,这就是近代海关(1859-1908)。

在清朝在西方逼迫下成立海关之前,清朝自己的关税机构,每年最多只能为清朝政府带来600万银子的收入,而在1859年后,清朝把海关“外包”给外国人,用欧洲式行政管理效率明显高过了清朝的官僚制度。海关税收在1871年为1121万两,1902年居然到了3000万两!

西方人有语:高明的税收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海关税收和农业税不同,尽管收得高,却很少会影响到国内一般民众的生活。

银子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就是因为每年多了这几百到上千万两白银,清朝才从19世纪中叶那场恐怖的全国性内战(7000万人死亡)中支撑下来,后来左宗棠平定新疆,北洋水师建立等等,其实都是靠洋人管控的海关,每年收的这些进出口税收!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如果清朝没有鸦片战争以来的外来军事入侵,清朝政府总算承认近代化政府管理强于自己,被打醒后勉强做了一些洋务改革如开海关建新军,他可能支撑的时间比历史上要短20年以上。

这也是讽刺,如果不是外来列强在战争中给清政府一个痛苦的打击,清政府根本不会认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于世界了,这样清政府在中国历史的死循环中,撑的时间大概会比267年更短,正是由于部分引入了西方管理技术和军事科技,清朝才撑到了1912年。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