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武汉会战死亡人数:我军伤亡40万换来战略相持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br/> 弃守武汉倒计<br/> 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喋血金口。这一天,距离金口仅26公里的武汉,进入了弃守的尾声。<br/> 日军在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已形成对武汉的三面包围,10月21日广州失陷,武汉局势更为孤立。24日,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决定:放弃武汉。<br/> 当日下午,在汉口怡和街(今上海路)由政治部第三厅和国际宣传处主持召开外国新闻记者招待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郑重宣布“我军自动退出武汉”;同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扫荡报》分别发表了告别武汉的社论。郭沫若等在撤退前,还组织朝鲜义勇队爬上汉口水塔,用沥青写上日文标语:“士兵在前方流血,财阀在后方享乐!”用来“迎接”入汉的日军。<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0/F2/60F22A45CE060870370AEAB6F2EF3125.jpg" class="cont_pic" 专家评析<br/> 武汉保卫战宣告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就日军最终占领武汉、盘踞华中的结局而言,日军是胜利了;但从中国军队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阻敌西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等目的而言,还是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武汉保卫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在一定时期牵制了日军的北进。总体来说,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br/> 武汉会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还因为有力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会战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r/>[page] <br/> 弃守战略<br/> 4个多月的会战期间,从力保武汉到放弃武汉,其军事策略是如何变化的?专家评析——<br/> 1938年8月以后,由于日军进逼武汉,国民党军队在保卫武汉的外围战斗中损失惨重,中共中央尖锐地提出武汉不可守时,应如何办的问题。<br/> 8月6日,中共中央在给王明、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的指示中指出:“保卫武汉重在发动群众,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迟滞敌进,争取时间,务必避免不利的决战。”强调“武汉至事实上不可守时,不惜断然放弃之。”<br/> 10月初,日军攻陷田家镇直逼黄陂后,中共中央指示要事先做好武汉不守的宣传工作,认为目前“不应强调保卫武汉”。一方面要加紧说明争取武汉防御之持久,另一方面要强调武汉如果失守,中国仍然能继续抗战。<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9D/D0/9DD015D4282FC1FB32AD140E8672CE8E.jpg" class="cont_pic" alt="武汉会战死亡人数:我军伤亡40万换来战略相持"/><br/><br/> 被蒋介石授权指挥武汉会战的白崇禧向蒋介石介绍毛泽东刚发表的《论持久战》,将其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获得了蒋介石的认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即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保证了武汉会战后,在战略上最终实现逐步而全面消灭日本侵略者的目标。<br/> 弃守宣言 有舍有得<br/> “武汉至事实上不可守时,不惜断然放弃之。……在抗战过程中巩固蒋之地位,坚持抗战,坚决打击投降派,应是我们的总方针。而军队力量之保存,是执行此方针之基础。” —— 8月6日毛泽东等关于保卫武汉方针致王明、周恩来的电报<br/> “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南之建设。今者我中部及东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部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故我守卫武汉之任务已毕,目的已达。且抗战军事胜利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10月31日蒋介石发表《为放弃武汉告全国国民书》<br/>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8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