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试分析曹操在官渡部署的总兵力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三国志.武帝纪》: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在武帝纪方面,陈寿给出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数字,官渡之战曹操拥兵万人,一直打到建安五年八月的时候也就损失了30%。当然这个数字并没有完全满足后人的口味,到了刘宋时期,裴松之就提出了疑问,裴松之提出的疑问就三点:

1:曹操在公元192年四月的时候,对攻入兖州的河北黄巾军迎头痛击经过惨烈的激战彻底消灭黄巾残余势力,并将其中的精锐共三十多万编入自己的部队号“·青州兵”。之后经过8年在豫兖司徐四州的激战虽然有所损失,但也不至于到达兵不满万的地步。在建安五年八月的时候袁绍分屯数十里,曹操领兵出战双方僵持不下如果只有万人不到的士兵怎么可以应对拥有十一二万之众的河北军?

2:曹操故市遣徐晃曹仁,乌巢又是自己领兵出击。更不用说守营的只有几千人如果袁绍尽力来攻怎么可能守的住?纵观白马延津鸡洛山乌巢就是曹操善用兵诡谲多谋也不至于平均每场战役都可以拿几千人击破河北军万人的数字?

3:曹操在攻破阳武大营的时候尽坑河北八万卒,若是只有八千人不到的兵力怎么可能安然拿下八万人的河北军,难道这些士兵都是自己绑起来给坑的吗?

总的来说三个问题提的都非常好,而且在那个时代也确实点到要害。在这里本人不打算先反驳裴松之的这几个问题,在这里最主要探讨的还是曹军在官渡方面的情况。发动一场战争先要观察敌方国家内部的情况与发动战争的时机是否有利,其次再是考虑到作战地区的地形如何,所以假设我们要求证曹军兵力几何那么先置条件就是官渡的地形状况。

官渡具体位置现今已不可考,最有力的说法是官渡位于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古镇一带,而顾祖禹与《水经注校》都认为官渡位于中牟中心地区,原因即是中牟有中牟台之说地势较高利于军事,而周围有拥有史料中双方立沙丘而屯的河沙地形,所以在中牟这个地方也有“官渡高台”之说。

说官渡的地形好是因为有中牟北部五里就有汴水之经,其北为阳武,南则官渡。在这里无论是阳武还是官渡都因为汴水周槽冲刷的原因显得沙泞不堪,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官渡之战时曹袁双方都会“起沙槌峙“,对于素以仗骁骑之称的袁绍而言官渡地区特别不容易发挥骑兵的机动力。

官渡的西面则是古代著名的大泽”莆田泽“,此泽单独意义上的大泽,莆田泽是由二十四个深湖泽组成的大型水泽网,古人称之为“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百许里津流径通,渊潭相接中有沙罔纵横“。可以说是一大险要,而这个险要正护围着官渡左翼密县-敖仓的所有地区。

官渡的东面是阴沟水垂直屏护着官渡东侧面,阴沟水堤众泥多,水中积泥数吃,葭苇茂密,船行徒涉,诸多不便。韩荀刘备曾多次从这里想袭击官渡均为得手只能把战线拉的更长至汝南方可突破。

在官渡的东南面是萑苻泽,这个泽是个季节泽,虽然规模不如前方的天险但因为其泽颇大而且随着季节的变潮经常会灌水四周,泥泞不堪。根据以上推测来看曹操选择官渡作为主战场是颇有意味的一件事。接下来根据地形所给出的条件我们来看看曹操以整个官渡作为中心所采取的兵力部署。

官渡方面的兵力:建安五年一月的时候曹操为了闪击在徐州的刘备,特别在延津拨兵二千留给了屯驻在这的于禁

《三国志.于禁传》: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因为于禁在延津出色的防守,使得延津在曹操东征时期防备可谓滴水不漏。之后曹操回师官渡又派遣乐进统领三千步骑与于禁合兵将延津西南地区敌军据点一一击破。

《三国志.于禁传》:。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在建安五年九月之前(故市之截)在官渡的将领有以下几人:曹仁徐晃史涣于禁乐禁。之后根据陈寿的记载八月初曹操与袁绍军交战时是“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那到底有多少呢?我个人估计在八千人左右。

1:八月之交时,曹仁曾经带着两千骑兵进攻在汝颖等地骚扰的刘备。

[page]

《三国志.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

《三国志.钟繇传》: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

2:舞阴地区是连接着汝南与南阳的重镇,也是南方线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要有值得信赖的亲将前去镇守,所以我个人推测曹洪这个时候应该带着两千左右的官渡兵前往舞阴,曹洪对于舞阴地区的防务也是相当熟悉的。曹洪本人页应该在九月多的时间内回到了官渡

《三国志.武帝纪》: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三国志.曹洪传》: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事侯。

那么根据以上的推测,我认为仅就官渡而言兵力应该在一万二千六百人左右,其中步兵兵:一万。骑兵:二千六百。

陈留-颖川方面的兵力:陈留和颖川地区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在一万左右,夏侯渊领督军校尉三国时期一军五千人,督二军则为一万,而且陈留和颍川地区是曹操势力的根本必须重兵防护,夏侯渊之后的领军记录都在一万-五万左右所以以万人统领应该合理。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

河内-熬仓方面的兵力:这个地区由魏种掌控,其辖地分别在黄河两岸,北岸以河内地区为基地切断山西-河北平原走向的交通线。南岸以熬仓为据点供应官渡与河内郡的作战。在这里魏种统辖的人数可能不多,因为河内地区南傍黄河,北傍太行山。南岸的敖仓又有成皋汜水渡这样的据点,地理优势非常突出。可能和河南尹地区的夏侯惇共分兵力,在五千人左右。

《三国志.武帝纪》: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河南尹方面的兵力:夏侯惇在河南尹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保证整个曹军战略位置的左侧后监视敖仓左侧地区的一切动向。另外一个就是输送粮草的任务,兵力在五千左右。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

汝南-阳安-朗陵方面的兵力:汝南地区的兵力比较混合其中以满宠与李通的部曲为最,满宠的兵力在经过汝南的扫荡之后有二千五百人左右。李通领阳安-朗陵两地部曲。后汉都尉掌曲,一曲有五百人,李通掌二曲,总兵力在一千人左右。那么满宠和李通在汝南地区的总兵力达到三千五百人左右。

《三国志.满宠传》:时袁绍盛于河朔,而汝南绍之本郡,门生宾客布在诸县,拥兵拒守。太祖忧之,以宠为汝南太守。宠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余壁。诱其未降渠帅,于坐上杀十余人,一时皆平。得户二万,兵二干人,令就田业。

《三国志.李通传》: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

南阳方面的兵力:关于南阳方面的兵力相对以上的则较为模糊,只是知道张绣率领手下部曲在官渡之战前投降曹操,而曹操呢也既往不咎及时的容下张绣部曲,张绣封为列侯曹操恐怕很难调动让其参加作战,加之曹军主力皆在官渡后方空虚所以张绣的位置估计还是以屯驻南阳为主,手下兵力应该在一万人左右。

《三国志.张绣传》: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

鄄城-离狐方面的兵力:鄄城的位置在曹军整个战略位置的极右侧,这里的位置是为了连接离狐运输与陈留右侧的防守为主,程昱在守鄄城的时候,曹操曾经想增兵两千于程昱,但程昱认为袁绍不会对他发动进攻只用七百兵守城,后来结果也证明在这个地区河北军没有投入作战序列。

《三国志.程昱传》: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曹操嫡系部队在官渡地区是基本上都参战了,只是为了防备四处的其他割据势力(孙策刘表关中诸将)而不得不分兵抵抗。

折算以上数据可得出曹军总兵力应该在:三万六千一百人左右。

通过上述的推算我相信大家对于官渡之战曹操方的地理与兵力部署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了吧。好,现在让我们在回到裴松之的那三个问题上。

[page]

(一):绍觽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

答:首先曹操的作战正面肯定是没有袁绍军宽,之前曹操和袁绍曾经进行过分营野战并没有取得突破型进展,所以对于曹操而言兵力不是首要的依仗因素,地理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前面说的袁绍军在正面以沙丘起屯是很难对占有高台优势的曹军有任何大规模杀伤的。

众多的兵力只不过是徒减空间而已并不能给河北军带来任何有效成果,曹军左面的莆田泽连接着一直到敖仓的魏种军,右边的阴沟水有囊括在夏侯渊的部曲之中,东南方的萑苻泽又是袁军很难接触到的,所以曹操只需要用官渡的本部部曲就可扼守曹军正面。

(二):绍若有十倍之觽,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

答:故市之截和乌巢奇袭是发生在建安五年九月-建安五年十月的战事,在这个时候刘表放弃了进攻南阳的计划,而江东因为孙策的突然被刺身亡陷入混乱之中,后方的汝南军,陈留军可能即使的加入战斗,所以官渡此时的兵力又不是建安五年二月-八月的情况了,在这者兵不在多而在精,若要以兵力众而言胜那巨鹿的项羽井阱的韩信昆阳的刘秀岂不也是妄谎之词?不足信矣?

(三):诸书皆云公坑绍觽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觽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

答:松之岂不知曹公破乌巢,郭图害张合高览遂使两将降?本初攻官渡大营必倾全力而施,若张合高览降曹,绍被坑之兵何来八万?经吾上述之论点曹公若回营合兵又何来八千卒?再者夫用兵憰谋也。兵用武粮栗也,故市乌巢之粮栗万乘余,曹公一炬焚之,悠悠八万兵前有大河,后有强兵,岂是众寡能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6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