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夷陵之战中陆逊是如何积极防御刘备的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领蜀军主力,攻取汉中,阵毙曹军名将夏侯渊,完全控制了汉中地区和上庸、房陵郡,基本上奠定了蜀国“三分天下而居其一”的版图。然而,随着曹、刘、孙三家实力的此消彼长,他们的军事、外交策略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同年七月,荆州守将关羽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自率主力进攻襄阳、樊城的曹军,一路上高歌猛进,并击败了增援樊城的曹军七军主力,生擒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为遏制其北进,在司马懿蒋济的建议下,遣使劝说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孙权见时机成熟,决定趁机与刘备开战;都督吕蒙巧设“白衣渡江”之计,袭取荆州。在曹、孙两家势力的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西部三郡落入东吴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病故,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同年十月,曹丕在取得了士族的支持后,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了魏国,改元黄初,册封孙权为吴王。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夺回荆州。吴主孙权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事实上,刘备心里很清楚自己若想更进一步发展,不论灭曹魏还是灭孙吴,依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来说,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只能依靠蜀地偏远而割据一方。因此,刘备出于公心兴复汉室也好,出于私利为兄弟报仇也罢,都必须夺回荆州。只是由于他过于急切地想要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充分的进攻计划的情况下,就仓促发兵,似乎有些不妥。

221年七月,刘备亲率蜀军七万多人,孤注一掷地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当时,随着荆州的易主,吴、蜀两国的边界已经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首先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一万多人作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又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同时暗遣侍中马良到武陵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邀其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且避开蜀军锋芒,再伺机破敌,并耐心地说服了吴军中主张速战的将领,果断地实施了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吴军在此收缩阵线,转入防御态势,以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汇集兵力,准备相机决战。如此一来,吴军虽然失掉了自己部分土地,但却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自己则选择在优势地形处,以逸待劳、寻找战机。

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守不出”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土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因此,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最终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吴军兵力的分散和过早地消耗。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试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在冷静持重的吴将陆逊面前,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的坚守不战完全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的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新一轮的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page]

此时,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陆逊上书吴王孙权“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认为:交战之初,吴军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以顺流突进的方式,利用水军包抄吴军后方;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很难再有有什么变化,这样我军就有了机会,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其他各路吴军兵马,迅速起兵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全面攻击。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李严等蜀汉重臣,令其辅佐新帝兴复汉室,随后就亡故于白帝城,史称“永安托孤”。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七万多蜀汉精英却大败于东吴陆逊之手,着实让人叹息。客观地讲,东吴主将陆逊高超的指挥才能是吴军获胜的关键。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主动退却,大胆诱敌,将几百里的山路完全抛给了蜀军,既使敌军难以在立营,又增加了其后勤补给的困难,如此“一弃一取”足见孙武兵法的“舍得”精髓。在刘备军懈怠后,陆逊又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并汇合多路吴军同时发动了气势恢宏的战略反攻,使得蜀汉部队在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被彻底击溃。反观蜀汉集团,刘备发兵讨伐吴国,总的来说,硬件方面的准备还算是比较充分的,毕竟在整个战役中没有出现过粮草短缺、兵员不足等问题,蜀军的后勤补给在当时应该是很出色的;但是,刘备作为战役指挥者严重缺乏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布置,特别是,针对“蜀军如何穿越荆西北一带数百里山地,挺进荆州核心区域”这一关键环节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致使蜀军进攻套路过于单一,对困难准备不足,一旦陷入僵局,几乎无计可施。此外,蜀军在山地联营布阵,若如一盘散沙,缺乏抵御对手反击的战略支点,致使蜀军阵地在陆逊主力部队的冲击下出现大幅松动,加上吴军多路穿插,蜀军的局面也就彻底崩溃了。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很大的影响。赤壁之战后的最大赢家刘备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参战兵力损折大半,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或者投降,蜀汉国力消耗巨大,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多年却总无功而返的局面。孙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也损失巨大,并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减轻了曹魏的压力,使之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从战略上看,也就为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5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