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论合淝之战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斗例子不少,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著名战役和这三大战役相比,稍微逊色一点的就是合淝之战了。说起合淝之战,也是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我就从军事角度来论述一下这场战争为什么会是以张辽取胜,孙权失败而告终。

我们先看一下战前双方的兵力对比,魏军这边只有7000人,多说1万人左右,而孙权军有十万人,就将领来讲,魏军这边只有张辽,李典,乐进。而孙权方名将不少,吕蒙,甘宁,凌统等。就地形来看,魏军略占优势,有城郭可以坚守,可以凭高而下拒敌。就士气来说,魏军因为人少,听说孙权军有十万人,也有动摇胆怯的一面。而孙权军以多打少,士气正高。就局势来讲,在打合淝之战前,孙权军刚刚攻占合淝的屏障,也是合淝粮仓的皖城,虏太守朱光。魏军失去了屯粮基地,并且合淝前面再无屏障可守。对魏军极为不利。而孙权军拿下皖城后,军队士气正旺,逼近合淝,气势逼人,大有一战可以拿下的架势。种种局面显示着魏军不利而对孙权军是非常有利,为什么孙权军最后却失败了呢?

闲话少说,直接进入正题,打仗要想赢,必须遵循三条准则,一是知己知彼,二是准备充足,三是等待时机。其实打仗有很多要诀,绝不仅仅是这三条。但是正是由于其复杂性,这里就不能一一细讲,想熟悉兵法的爱好者可以买本《兵书战策》详加研读。我这里仅列举这三条来逐一说明下。先说知己知彼。

战前,张辽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这点做的非常好,当此为难时刻,身为大将首先要作到的就是冷静,沉着。绝对不能自乱阵脚,惊慌失措。这是兵家大忌。张辽面对大敌当前,十分冷静,他认为,现在皖城已经丢了,孙权军队士气正高,仅凭这点兵力是很难坚守的,要想守住这合淝,就必须主动出击,先挫敌人锐气,振奋己方军心,然后再退回城中坚守,这样就好守的多。而且张辽判断,孙权对自己的虚实非常清楚,绝对想不到我们会主动出击打他一轮,这样他就会对我们没有防备,攻其不备,一战可胜。只要双方交手这第一仗打胜,后面就好打多了。如果这第一仗败了,使原本军心本来不稳,士气本来不高的军队再次受到重挫,很有可能这城就守不住了。因此无论如何,这第一仗必须要打胜。他对孙权的情况也非常清楚,对方来势很猛,大有一战可得的架势,自己身为主将,万不能被对方的气势所吓倒。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军心,提高士气。

张辽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做了一番简单的分析后,他开始着手准备。第一步就是化解他和李典的矛盾,做到全军上下一心,共同抗敌,把私怨放在脑后,为国家利益着想。这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很多古往今来的名将共同的特点,这才是真正的大将的典范。“为将者,有大度成大气也”。演义里司马懿的这番话,用在张辽身上是最好的体现。而李典在这点上也做的很到位,坚决服从主将安排,不去掣肘。全军协同一致,上下一心,共同抗击来犯之敌。团结,也是打仗胜利的关键因素。第二步,招募敢死队。张辽知道,这一仗下来,八成是凶多吉少,敌人势力太大,但是自己也必须以攻对攻,以攻代守,如果不这么做,很难达到振奋全军的目的。因此所挑选的担任第一批进攻的士兵,必须是非常勇猛不怕死的人,阵前不能畏惧后退的人。张辽在选人上也很仔细,是亲自挑选的八百人,挑选完后,张辽对他们做了一番激励。这样一来,这八百人就明白了自己所要承担的艰巨任务和使命。他们也明白自己虽然牺牲但是是光荣的,自己的家人也能受到很好的优待。如果侥幸活了下来,还能得到优厚的封赏等等。当然史书记载的没有这么细,但是,即使史书没记载,我们也应该能想的出来,大敌当前,一个大将该怎么做,能使手下士兵心甘情愿为自己效死力。绝对不仅仅是某些文官在军队里面捏着拳头空演讲那样,要知道,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捏拳头喊空话是没有用的,弄不好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看,史书记载,当第二天开战时,张辽是第一个冲出城来的,随后跟着八百敢死队。这就是大将所起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个时候,必须身先士卒,冲在第一位,才能激励手下的士兵不顾自己的生死往前冲。如果你自己先后退,士兵不明白怎么回事,一看帅旗在后撤,自己也就都跟着稀里糊涂的撤退了,那这仗还有的打吗?

[page]

张辽把准备工作做完后,就是等待时机了,等待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兵家讲究的战机,转瞬即逝,一是眨眼的功夫,就看你抓的住抓不住。抓的住你就有机会赢,要是让战机溜走,那你就有可能输。因此战机是非常主要的,等待时机,就是等待敌人的破绽;等待敌人的漏洞;等待敌人麻痹放松的时刻。那张辽等的是什么时机呢?就是等敌人到城下,还没布好阵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是很讲究阵法的,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时期,阵法基本上是打仗所必须要用到的。张辽知道一般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敌人必然要布阵围城。况且孙权是十万大军。如果让他们把阵布好了,把城围的跟铁桶一般,那自己再冲出去可就是送死了。惟有趁敌人人数多,布阵慢的特点,趁他们还没忙完,马上带军队往最薄弱的地带冲,只要冲他一轮,不求杀多少人,把阵型冲乱,达到突然性,能挫敌锐气就算胜利。于是后面的情况大家就都知道了,孙权大军刚到,脚步还没站稳,张辽就开门杀出来了,孙权被打的措手不及,一看张辽直接奔自己来了,吓的连忙往山上躲,左右赶紧护卫。孙权就指挥人围困张辽,大军也顾不得进攻合淝城了,全忙活保护孙权,围攻张辽了。结果合淝城就暂时得到了休整和喘息。张辽这一轮也杀了几百人,把敌人打蒙了。这第一仗张辽胜了,而胜就胜在张辽带敢死队出城搅和一番,把敌人杀死几百,把孙权打的连惊带吓整的够戗,孙权军居然连张辽一根毛都没碰到,更别提活捉了,结果让张辽领着剩下的人就这么突围进了城,吴军士气顿时就下挫,魏军在城上看到的,都涨了士气,提高了精神,勇气也倍增,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吴军也不过如此嘛。大家就更坚定了坚守城池的信念。

合淝之战后期,是曹操军从汉中赶来支援,直接同孙权军交战。最后双方因为互有胜负而退兵。那么我们在分析完魏军获胜的原因后,也来分析一下吴军失败的原因和后期双方为什么退兵的原因。先说吴军失败的原因。吴军失败的第一条原因就是轻敌,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原因。为什么会轻敌?因为孙权通过情报得知,曹操在汉中,这一时半刻是回不来了。合淝城兵力又少,自己带十万大军去拿下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因此就大大咧咧的出征了,果然第一仗就把皖城拿下了。拿下后孙权加速进军,情报工作也不做了,对方主将什么样的人也不分析了,怎么打合淝的战术也不制定了,反正我人多,就是往城上象蚂蚁一样爬,堆也能把合淝堆下来。就这种骄傲轻敌的心理,他还能分析敌人的举动吗?照常理,正常有头脑的将领都知道,敌人失去了屯粮重镇,一定要有准备和动作,会做什么样的准备?要搞什么样的动作?这些都应该开会议讨论的,孙权呢?怕是没开会分析吧?他不去分析敌人的心理动态,不去设想敌人下一步该怎么办,不去做到料敌于先,如何不吃败仗?张辽打就是打他没准备,假如他有准备,张辽打的成吗?恐怕也没命了。更别提什么士气不士气的问题了。因此这轻敌一条,很要命。

第二点,孙权本人就有问题。孙权他本身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他和刘邦一个类型,坐家里看家,用人在前线打,自己等信儿还行,可轮到他自己带兵,那可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孙权是什么在行?政治在行,军事不是他的特长。我们查历史可以去看看,孙权从他即位到他死,亲自带兵打了多少次合淝了?哪一次成功过?都失败!没一次打赢,还有一次被敌人打的二十多天没敢下船。周瑜陆逊用兵,即使是吴军陆战不行,也不至于次到这样吧?合淝之战居然是他亲自指挥,他指挥,决断权就在他,他本身就不懂,他的判断力就差,和大将带兵就不一样。等身边的将领发现战机再报告给他,他批准完,战机早就没了。一句话,耽误事。战场上有很多需要当机立断的情况,是来不及请示的,孙权不懂兵法,他又不知道战机在哪,等请示完,他批准了,那菜早凉多少年了,哪道菜也别想吃着。

第三,准备不足,这也是他轻敌造成的,前面讲过,没有分析敌人的心理,揣摩敌人的想法,没有分析敌人下一步会怎么做,因此他到城下布阵被打了措手就最能体现他的准备不足,这里就不细讲了,归结到他轻敌上。是因为轻敌才导致的准备不足。

[page]

曹操主力到合淝后,为什么双方互有胜负后都不打了呢?我们从曹操方和孙权方来讲。先讲曹操方曹操这边如果跟孙权打消耗战,是完全耗的起的,从综合国力来讲,曹操土地多,资源丰富,人口多,属于强国,而吴,蜀都是弱国,土地少,耕地有限,人口少,资源不足。因此要说打消耗战,最有利的一方就是曹魏。曹操如果跟孙权就这么耗下去,耗个三四年,吃不消的一定是孙权。但是为什么不耗着打呢?因为曹操不止孙权一个敌人,曹操是两个敌人啊,西边是刘备,东边是孙权。两个敌人就要两线作战,而同时对付两线作战是最要命的,也是最危险的,曹操就怕的就是这个。所以他在早期才坚持先统一河北,灭袁绍,再讨伐江南。虽然给了孙权,刘表整顿内政,巩固政权的机会,但是相比之下,对曹操而言,这也是万全之策,如果同时南北开战,那胜负真就不好说了。现在也是如此,如果东西同时开战,他东面跟孙权耗着,西面再跟刘备打,那他就会吃不消。因此一句话,害怕两线作战。就算他不主动跟刘备打,跟孙权耗着,那刘备能甘心当旁观者吗?一定不甘心,一定会趁机引兵来犯。当年刘备就曾经劝刘表趁曹操跟袁绍打,征乌丸的时候出兵,刘表因为没远大志向,偏安一隅才没采纳刘备的建议,如今曹操再跟孙权耗着,这不正得着给刘备空子钻吗?曹操才不干。就算耗的起,也不能主动进攻,让他两家来打,我守着,打退就行,也不主动进攻。谁主动发动战争,谁就耗的最狠,往往是最弱的国家先耗死。蜀国就是例子,后期曹魏也采取的这个战术,称之为“疲敌战术”。那么曹操不耗,耗不起的话,孙权就耗的起吗?他更耗不起,孙权知道自己的国力也弱,连蜀才能抗魏,自己要想单独跟魏对抗,胜算很低,即便是暂时打退了魏的进攻,一旦打起消耗战,他自己也吃不消。所以在孙权方,他从内心就不愿意打持久战,既然合淝没拿下,战略任务没达成。犯不上把整个国家都拖下水,能收则收,能不打则不打,避免损失更大。因此在双方僵持阶段,孙权主动提出求和,曹操也借坡下驴,趁机退兵。至此,合淝之战就暂时告一段落。

合淝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除三大战役外的为数不多的一个经典战役之一,它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合淝之战,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他标志着魏吴双方在特定的阶段的一场规模不小的较量。为后世积累的宝贵的战斗经验,也为兵家多次引用为经典战例。他所给我们带来的军事上的经验是宝贵的,是不可磨灭的,在军事史上,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5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