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蒙元满清能灭亡南宋和明 日本无法染指中华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和纵深都很大,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统一的战争中,北伐取得成功的,除了明朝朱元璋几乎没有,而南征取得的胜利比较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宋建国的南征拓土、蒙元横扫南宋、满清灭南明这三大南征统一之战。公元962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第三年,在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军事战略决策建议下,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今山西境内)南掠;选择湖北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湖北一破,隔断了中国东西,西进后蜀南楚、东降南唐吴越,可谓易如反掌。                                中国抗战时期军队而蒙元先后在1227年和1234年灭了辽、金之后,打了几十年南宋,始终没攻下来。直到1253年左右从北向西进,沿西安平四川,灭亡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圈之后,然后挥师东进,围城六年之久,于1273年攻破向东的屏障襄樊二镇,很快坚守了三、四十年的南宋就灭亡了。1645年的三月,击溃了李自成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从河北,经山东济南移师南征。不到三个月,破徐州,克扬州,攻陷南明首都南京,期间发生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屠城惨剧。至此,南明再无像样的军事力量可以与满清抗衡,边打边往西南撤退,直到十四年后,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缅北,南明灭亡。                                蒙古进入中原建立元朝这三条战线是典型的南征统一的代表,东西中三线,每一条都打的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南征之所以比北伐更容易,一般都认为北方中原大地历来是政治中心,开化较早,人口集中稠密,胡汉融合,多骁勇善战,再加上北方盛产马匹,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攻击力远远强于步兵。尽管如此,南征的过程中,往往凭长江天险,东南一隅,向来也易守难攻,会苟延残喘数十年,但最后都是大势已去走向灭亡。时间拉到300年后,日本侵略中国,我们几乎也遇到了日本由北向南横扫中国的战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军迅速攻占山西太原,此时时局非常危机。国民政府里熟读历史的人,都明白山西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打下山西,历史上南征的三条通道相当于打开了大门。日本人向西可以攻西安,进四川,占据中国战略大后方;向东可以翻越太行山,进河北,经山东,南下江浙,攻陷中国经济大本营;中路可以打河南,收两湖,隔断中国东西通道。不管哪一种进攻线路,都有很大可能复制历史,而且因为日军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由北往南打,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淮海平原、一马平川,打起来要比骑兵更加凶悍,难怪日本敢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可偏偏这个时候,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了。这里不得不提下蒋介石的幕僚陈诚,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当局抗战之议未决,陈诚以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并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自东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战略,蒋介石大呼绝妙,若在上海开战,一来打破日军南征的虎狼之势,二来可以引在沪各国的关注博得支持。这一仗就打了三个月,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鼓舞了全中国人们的十七。淞沪会战使得战事热点忽然从北方转移到了东方,而且战线从此从由北向南攻之势变成了由东向西进之势。这就代表了,日本的侵略从原本easy的模式,选择了hard的模式。从长江入海口打起,不仅逆长江而上更为广阔的东西纵深使国民政府赢得了撤退的空间,而且南方以长江为主的丰富的水系和山系地形又大大的延缓了日军机械化的推进,从而又赢得了撤退的时间。一直未被攻克的四川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而此时的日本,却因为战略的失误,使得在中国广阔的东部疆域,被南北、东西多条战线拖得疲于应付,战局开始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日本败像也由此逐步显露。                                侵略者的倒行逆施注定会失败当然,笔者不是说日本坚持南征就能打败中国,侵略者的倒行逆施注定会失败。同样的,抗战的胜利也肯定不能就此归功于中国自然地形。国内的全民族浴血抗战、国外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等各种因素,这些都是日本二战战败的原因。                                孙子兵法不过,《孙膑兵法·月战》曾记载: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对于一直研读中国兵法上千年的日本人来说,还是没能研究透战局玄机,在侵华战争过程中,忘记了地理环境对于战略抉择的重要意义。其实,历史上蒙元的忽必烈也曾二次入侵日本,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地理原因,铩羽而归,这将在下一篇再详细说。实际上,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人为原因,地理也一直对历史的发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地理出发,观察地形和气候,是发现历史的另外一个角度。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5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