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他如何让一个“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的国家走出困境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他如何让一个“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的国家走出困境

如果说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有哪些受人敬仰的贤相,那么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一定是答案之一。诸葛亮任丞相十三年,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王。如果从三顾茅庐算起的话,则为刘备父子效力了二十七年。在正史中,诸葛亮是周总理最钦佩的人物,他“忠贞不二,矢志不渝”的执着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处世之道一直为后人敬慕和赞叹;民间里,诸葛亮又是智慧的化身,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这些关于他的动人故事和优美传说千百年来为人传颂。本文以史料为本,从白帝托孤后诸葛丞相正式接管蜀汉开始,讲述一个终身为国操劳的孔明先生。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公元223年四月,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去世,后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置丞相府处理政事。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政务事无大小,都由诸葛亮决断。此时诸葛丞相要面对的,是先帝刘备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根据《刘晔传》裴注引《傅子》的记载,刘备伐吴失利,全蜀集结的八万士兵几乎全军覆没,粮草辎重损失的更是无法计算。吴国学者张俨的《默记》中曾提到,此时的蜀汉“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对内,南中各郡发生叛乱,几乎丧失了一半的国土;对外,负责蜀汉北方门户汉中防御事务的太守魏延是一名被刘备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当年刘备提拔他作为镇守汉川的重将时,其余将士的反应,陈寿在《魏延传》中用“一军尽惊”来形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彼时的魏延还没有赫赫战功与太高的威信,倘若魏国来犯魏延能否抵御得住仍是个未知数。内有叛乱,内无兵员;外有强寇,外无强援。可以说,蜀汉政权像是处在风雨飘曳之中的一叶孤舟,正如《出师表》中所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时此刻,诸葛丞相所能做的,就是必须搁置争端,先和东方的吴国化干戈为玉帛,慢慢的让蜀汉政权渡过这一最为艰难的时刻。

汉中太守魏延

这时的东吴,虽然不像蜀汉一样有亡国的危险,但形势也的确不容乐观。孙权袭取荆州后,为避免日后面临蜀、魏两线夹击,在战前主动向魏国屈膝称臣。孙权将关羽俘获的魏国大将于禁送还,对于禁的部下护军浩周更是恭敬讨好。《吴主传》裴注引《魏略》和《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一》中均记载:魏文帝曹丕要求孙权遣世子为质(世子即孙权长子孙登,孙权对魏称臣,于公元222年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孙登也就成了王世子),孙权当着浩周的面泪沾衣襟、指天为誓,说自己的儿子年纪还小,让浩周去劝曹丕暂缓遣子,浩周感动的满口答应,回国后劝说曹丕并用自己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孙权还写信给浩周让他做牵线红娘,帮忙择选魏国宗室中的女子先与世子订婚,一系列的假戏真做,让遣子为质一事暂时作罢。曹丕又派使臣邢贞至吴,狮子大开口的向孙权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一种宝石饰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珍玩之物,孙权以殊礼对待邢贞,对于索求之物欣然应允。群臣进行劝阻,大将徐盛更是深以为耻涕泣横流,孙权则以“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的话语安慰众人。魏文帝曹丕不比其父曹操,只是一个守成之君,孙权卑躬屈膝的做法得以奏效。从袭取荆州到打败刘备的前后三年,吴国得以专心对蜀。一方面,我们看到孙权比起刘备奉行的“汉贼不两立”僵化外交路线来能够审时度势,屈身忍辱搞灵活外交,不可不谓“卧薪尝胆、眼光远大";另一方面,也为孙权对魏国上至君王下至战俘“节操碎了一地”式的卑躬屈膝感到可怜与无奈。公元222年六月,在孙权刚刚打败刘备后,九月曹丕就以孙权拒不履行遣子为质为由三路攻吴。这场战争虽不是倾国之战,可吴军损失也不小:冬十一月,江面刮起大风掀翻战船,吴军总指挥吕范等人部队被淹死了数千人;魏国大将臧霸偷袭徐陵(今江苏镇江),烧毁吴军攻城战车,又杀死俘获了好几千人。后来在吴军大将徐盛追斩敌将、朱桓拼死守城的奋力反击下战况才得以好转,魏军于转年三月撤还。可以看出,吴国虽然之前大败蜀汉,但还没有独立对抗魏国的实力。所以,孙权又一次搞起了灵活外交,于公元222年的十二月,也就是吴蜀之战结束的六个月后派使臣郑泉来到白帝城看望刘备,表示希望和蜀汉重新修好,刘备也派使臣宗玮、费祎进行回访。

曹丕三路伐吴

在“唇亡齿寒”这个大前提下,吴蜀重新建交势在必行。只是恰巧因为刘备的去世而中断,刘禅继位后,这一计划正式提上日程。诸葛丞相派遣使臣丁厷、阴化出使东吴,但两人都没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直到蜀汉使臣邓芝的出使。邓芝原来只是一名看管仓库的官员,但他没有因为职务低微而自甘堕落。某次刘备视察时与邓芝交谈,为邓芝的才识渊博而感到惊讶,立刻升任其为县令、后来又提升为郡太守。邓芝政绩出色,又被调入朝中担任尚书(给皇帝掌管文书)。

邓芝

《邓芝传》中记载:邓芝主动求见诸葛丞相,提醒他应该赶快派人去吴国修好。诸葛亮答道:“考虑这件事很久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才耽搁,但今天找到了”。邓芝问那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您啊(即使君也)。” 邓芝入吴后,孙权并没有立刻接见。邓芝上表转告孙权:这次来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蜀汉,同样也是为了吴国。孙权这才接见。邓芝向孙权阐明了结盟与否的利弊:如果两国结盟,蜀汉有群山的险阻,吴有三江(长江、吴淞江、钱塘江)的险固,双方互为唇齿,进则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吴与魏结盟,那么魏又会要求遣子为质,不答应的话魏国稍微找个理由就会进攻吴,蜀汉军队也会从上江上游顺江而下,到那个时候吴可就完了。观邓芝的这番话,摆事实、讲道理,内容一目了然,毫无夸张、空泛之语。邓芝说的不错,这番话也确实同样为了吴国考虑,即使是巧言善辩之士也是无法反驳的,相信智力中下的君王听后都会认同,孙权更不会例外。他沉默良久后说道:”你说的不错(君是言也)。” 邓芝也不是空手而来,趁机献上了礼物。《吴主传》裴注引《吴历》记载:邓芝献上好马两百匹、蜀锦千端及蜀地其它的特产。就此,吴国和魏国断绝联系,正式与蜀汉恢复建交(与蜀汉建交后孙权依然小动作不断,册封了蜀汉南中叛军首领雍闿,又遣使臣冯熙向魏国解释打算左右逢源),孙权派遣使臣张温进行回访,回赠礼物,并在给诸葛亮的回信中写道:”丁厷夸夸其谈,阴化言不尽意;能使两国和睦相亲的,完全是邓芝的功劳(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蜀汉与吴国重新结盟,彼此相互依存,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三国之终两国也再没有交兵。从长远来看,与吴国结盟益处多多,后来诸葛亮在《绝盟好议》中写道:“假如孙权不出兵(指吴蜀两国一同北伐)而和我们和睦相处,北伐就没有东顾的忧虑,吴国还可以牵制魏国在黄河以南的军队,使之不敢西调来全力对付我们,这对我们的益处也就很大了。”从近处来说,也让虚弱的蜀汉成功的化解了第一个危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4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