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他是五虎上将之一,曾是入朝作战统帅第一候选人,却未能评上元帅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解放了海南、舟山诸岛,下一个目标就是解放台湾。但时间已经进入了6月,是台湾海峡的台风季节,不利作战,人民解放军暂时放缓了进军步伐。

尽管国民党在台湾沿海夜以继日地建造防御工事,但全地球人都知道,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队既然都守不住大陆的一尺一寸土地,那就根本抵挡不住气势如虹百万解放军直驱入岛。台湾解放,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一点,美国杜鲁门政府是心知肚明的。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早在19491218日就遍示驻亚洲各国使团:台湾的重要性应尽可能不强调,因为它的陷落已不可避免。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到了新中国收复台湾的进程——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完全不顾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引发了朝鲜内战。1950625日拂晓,朝鲜人民军猛然越过划分朝鲜半岛南北的三八线,突袭南韩,并于28日攻占汉城,将驻韩美军和南朝鲜军压缩到东南角洛东江1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

朝鲜半岛上的火药桶就这样被金日成点燃了。

美国杜鲁门政府上下要人均一致表示:必须对朝鲜大规模用兵,干涉朝鲜内战,迎接挑战。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朝鲜美军的安全和远东防线的稳定,给共产主义阵营以威慑。

于是,朝鲜战争爆发当天,杜鲁门立刻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大陆进攻台湾,企图占据战略要地台湾。并于195077日,操控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非法决议:授权由美国组成司令部,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鲜的各国部队,入朝参战。

这一形势变化得实在太快了。

新中国于195066日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时,还在讨论和拟定全国各大行政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而大战争就这样突如其来地来临了。

毛泽东于是在1950628日针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做出反应,严斥美国对朝鲜和我国领土台湾的侵略,指出,“各国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全中国人民的同情都将站在被侵略方面”,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77日,在美国组建入朝作战司令部时,毛泽东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保卫国防的问题。

77日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萧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从中国东北地区战略地位,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中国与朝鲜的关系等方面出发,组建一支陈兵于东北地区的“东北边防军”,对内可以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对外也可以作为一支战略威慑力量,以确保新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

7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这次会议决定将解放海南岛后由第四野战军的第383940军组成的第13兵团及驻黑龙江地区的第42军、炮兵第128师和4个高炮团,1个工兵团,1个战车团,1个汽车团,共计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开至鸭绿江北岸待命。

至于这支边防军的统帅人选,会议也讨论通过了,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

虽然只是称为“边防军”,但从美国人的猖狂表现来看,这支边防军入朝参战是在所难免的了。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想想看,带兵到国门之外作战,并且主要对手是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加上南朝鲜军及英、法、加、印等国组成的“联合国部队”,这对于新生共和国的将帅来说,这可是一场最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最艰险、最没有把握的一次大兵团现代化战争。

所以,统帅人选,关系到全局发展。

粟裕也就成了最佳统帅人选。

实际上,粟裕正是毛泽东心中入朝作战统帅的不二人选。

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军是具备了全新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而且是大兵团参战。

指挥中小部队作战与指挥50万以上的大兵团作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在作战形式、指挥、通讯、后勤、运输、情报等各方面都要求统帅有运筹帷幄的极强能力。

与美军作战,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从这两个特点中挑选统帅人才。

新中国解放战争本身就是现代化战争,解放军对付的就是具备了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只要在其中有过指挥大型战役并且完美获胜的人,就可以充当这次入朝最高指挥统帅的人选。

朱德、叶剑英虽然是总部领导人,但都没有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而且朱德已经65岁,年事已高,不合适远赴他国作战。

贺龙在解放战争中主要负责西北军区的后勤工作,194911月建国一个月后,才指挥一野18兵团配合二野行动,从陕西进军入四川。

罗荣桓、聂荣臻、陈毅三人擅长的是政治工作。

陈毅虽然担任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实际主持野司工作却一直都是粟裕。

所以,人选只能从野战军级的军事主官中去找。

解放军共有五大野战军,这五大野战军的统军人物被海内外誉称为毛泽东的“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林彪、徐向前。

这五人全都骁勇善战,属于百年难有的军事奇才。

彭德怀为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任解放军副总司令,实际直接指挥的西北野战军,有总兵力34.4万人。

刘伯承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原野战军),部辖三个兵团,共28万余人。

粟裕为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却是该野战军的实际总指挥,部队辖四个兵团,有82.5万余人(不含军区部队)。而在这年(1950年)准备收复台湾时,粟裕直接指挥的兵力近65万人。

林彪为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有四个兵团70余万人(不含军区部队)。这年(1950年)1月,又指挥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部队150万人(含军区部队)。

徐向前为华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总兵力最少,只有25万人。

这五人中,粟裕、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间最为长久,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精锐的嫡系主力部队,主要是由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歼灭的。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47.2万人;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共64.3万人。

除了歼敌人数外,粟裕在主持大兵团作战中,也给毛泽东留下的印象也极其深刻。

淮海战役一共有五位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可是,毛泽东却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将这次战役的全功归之于粟裕名下。

淮海战役这么大型的战事,一开始,毛、刘、周、朱等中央领导,以及五大野战军的司令员、政委都没有在事前想到,是五大野战军中的副司令员粟裕首先考虑到了,经过深思熟虑,冒着很大的风险,向中央提出了出来。粟裕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是经过长时间考虑的,前后有两个月多的时间。粟裕还考虑到淮海战役规模庞大,必须邀二野加入战团,这种气魄也很为毛泽东所欣赏。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先后五次赋予粟裕军事指挥大权。1946年,山野、华野集中行动,毛泽东电示:“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孟良崮战役前夕,毛泽东电示粟裕:“当机决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豫东之战中,毛泽东电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济南战役前夕,毛泽东两次指示:“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粟裕就是根据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所歼灭国民党军队的人数准确判断出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时机,制定出了在长江以北的徐蚌地区开设战场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也因之授权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淮海战役原定于1948118日发起,但根据形势的变化,粟裕当机立断,将战役的发起时间由118日晚改为116日夜间。

战争一打响,就牢牢吸引住了蒋介石的8个兵团80万人马。

粟裕从容不迫,“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逐一将之消灭。

可以说,没有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就没有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称粟裕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实是实至名归。

粟裕也因此被军委评价为“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

和粟裕、林彪相比较,彭德怀、刘伯承两人在战争末期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但兵员数量都低于50万人的规模。徐向前也只在红军时期指挥8万余人的红四方面军,作战规模更小。

另外,这“五虎将”中,刘伯承已经58岁,彭德怀为52岁,徐向前为49岁,粟裕、林彪同为43岁,年纪最轻。

还有一点,在这个非常时期,野战军级的军事主官中,只有粟裕处于临战状态。粟裕被军委任命为收复台湾总指挥,统率近65万大军正在做攻台作战准备。彭德怀于194912月后,即率领一野部队转入执行清剿残匪,屯垦戍边的任务;刘伯承19506月率领二野部队已基本解放西南地区,中共中央准备让其出任总参谋长;林彪自19505月率领四野部队解放海南岛以后,基本上因病在休养。将粟裕转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担任入朝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可以以最快的时间进入战争状态。

毛泽东于是把粟裕定为了入朝统帅第一候选人。

可惜的是,粟裕的虎将雄风虽在,身体却非常不好。

担任过粟裕秘书的鞠开回忆: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呕心沥血,伤透脑筋,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日夜守候在电话旁,饭忘了吃,水也忘了喝,不间断地关注着战场情况的发展。由于战斗的高度紧张,他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天昏地转、头脚倒置,根根头发像针扎一样,碰也不能碰,后来连二中全会都没有去参加。

淮海战役让粟裕落下了病根。

从《粟裕年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就在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

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周恩来和聂荣臻也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二人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先安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将东北边防军,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信后即于88日写了回信,说:“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毛泽东等粟裕等了近三个月,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位置也就一直空缺了近三个月。

可是,粟裕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最后,毛泽东不得不把统帅人选转向林彪,最后安排给了彭德怀。

五年之后,即1955年,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新中国对开国将领们进行了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实行的军衔制。

这军衔制对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标准规定得很高,相当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为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长达五年时间。

1955114日和15日,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

在评定高级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除了后来被授予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外,被评入元帅行列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粟裕;被评为大将行列的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

为了让授衔工作顺利进行,毛泽东率先表态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也提出辞帅,做出了表率。

总参谋长粟裕紧跟其后,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

毛泽东曾经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可当周恩来跟毛泽东谈论起粟裕前后三次请求辞帅的事,毛泽东极其动情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有了毛泽东、罗荣桓、粟裕三人的带头,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都发扬了风格,退出了元帅或大将军衔的评选。

毛泽东是这样安慰粟裕的说:“元帅不做那就第一大将!”

粟裕从此成为了共和国的将魁、将首。

据说,许世友曾找到周恩来要评大将,周恩来只说了一句:“粟裕也是大将。”许世友听了脸色大变,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可见粟裕在世人眼中的分量。

但粟裕本人根本就不把名利放在眼里。

粟裕的部将管美英回忆,粟裕对授衔大将是这样说的:“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粟裕百年诞辰之际,管美英佩服万分地说,老首长“是我做人的楷模”。

(本文为历史沙龙今日头条独家首载,如转载,请注明今日头条历史沙龙字样,谢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4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