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开国将帅中,他才是实至名归的“战神”,连林彪也对他推崇备至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志愿军随后作出了入朝参战的决定。

毛泽东心中的志愿军最初统帅人选既不是彭德怀,也不是林彪,而是新中国开国大将之首——粟裕。

解放军共有五大野战军,这五大野战军的统军人物被海内外誉称为毛泽东的“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林彪、徐向前。

这五人全都骁勇善战,均属于百年难有的军事奇才。

这“五虎上将”中,刘伯承年纪最大,次为彭德怀,再次为徐向前,粟裕和林彪同年出生,年龄比年纪最大的刘伯承整整小了十五岁。

毛泽东定粟裕为统帅,并不仅仅因为粟裕有年龄上的优势,主要注重的是军事能力。

1944年,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战役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毛泽东即当场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现在,任志愿军统帅,那是带几十万人到国门之外与敌人干仗,而且,敌人是以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为首的由南朝鲜军及英、法、加、印等国组成的“联合国部队”,这可是一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

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当以粟裕、林彪最为丰富。

实际上,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精锐的嫡系主力部队主要是由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歼灭的——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47.2万人;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共64.3万人。

单从歼敌人数一项,便可看出粟裕高出林彪一筹。

林彪本人也自愧不如粟裕,他曾经私下里对参谋长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怕刘亚楼没听懂又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林彪平生以名将自许,从不夸赞其他人,却对粟裕心悦诚服、推崇备置,把粟裕的用兵比做神仙,这评价不可谓不高。

粟裕指挥淮海大战时,林彪正在平津战役前线,他关注淮海方向的战事发展,尤其对几个月前的辽沈战役后期巧施妙计,从自己手中救走了5万余人马的名将杜聿明逃走又被活捉的全部细节,很有兴趣。为此,他还一个劲地责怪刘亚楼未能全面收集好材料。

刘亚楼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是这样回答的:“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看,林彪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奇才,而只有军事奇才对另一个军事奇才的评点才能准确到位——粟裕敢打险仗,这是最为精当、最为准确的评价了。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是陈毅,他对粟裕能力十分倚重和信任,每有大战役发起,他都故意离开指挥室,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

1948元旦,陈毅赴中央途中在晋绥解放区应邀作华东战场(一年来的战争总结)报告中也说:“粟裕同志是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高明,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1948年,陈毅抵达中原军区后,他还打趣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

和粟裕东西呼应、互成犄角之势的刘伯承信任兼欣赏地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叶剑英更是直接对粟裕说:“粟裕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

淮海战场上,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淮海全面胜利,毛泽东说了一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就是我毛泽东!如果没有粟裕,解放战争还不懂要打几年呢?粟裕最大的贡献是提早结束内战,使人民早日脱离战争的痛苦!使国家早日得到休养生息!”

胜利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在记事本上郑重其事地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不久,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毛泽东认为粟裕最会打仗;谈及淮海战役,他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也认为,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

然而,淮海战役也让粟裕落下了病根。

担任过粟裕秘书的鞠开回忆: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呕心沥血,伤透脑筋,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日夜守候在电话旁,饭忘了吃,水也忘了喝,不间断地关注着战场情况的发展。由于战斗的高度紧张,他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天昏地转、头脚倒置,根根头发像针扎一样,碰也不能碰,后来连二中全会都没有去参加。

朝鲜战争爆发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而毛泽东在等了粟裕近三个月,看到粟裕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最后,毛泽东不得不把统帅人选转向林彪,而后安排给了彭德怀。

1955年,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新中国对开国将领们进行了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实行的军衔制。

这军衔制对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标准规定得很高,相当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为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长达五年时间。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

在评定高级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除了后来被授予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外,被评入元帅行列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粟裕;被评为大将行列的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

为了让授衔工作顺利进行,毛泽东率先表态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也提出辞帅,做出了表率。

总参谋长粟裕紧跟其后,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

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有了毛泽东、罗荣桓、粟裕三人的带头,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都发扬了风格,退出了元帅或大将军衔的评选。

毛泽东是这样安慰粟裕的说:“元帅不做那就第一大将!”

粟裕从此成为了共和国的将魁、将首。

据说,许世友曾找到周恩来要评大将,周恩来只说了一句:“粟裕也是大将。”许世友听了脸色大变,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可见粟裕在世人眼中的分量。

但粟裕本人根本就不把名利放在眼里。

粟裕的部将管美英回忆,粟裕对授衔大将是这样说的:“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1984年2月5日粟裕临终前特别叮嘱:“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在粟裕百年诞辰之际,管美英佩服万分地说,老首长“是我做人的楷模”。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