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战时日本鬼子为啥说“咪西咪西,大大的有”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1945年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

在这14年间,日军的侵略除了给中国带来肉眼可见的深重灾难外,在文化、社会风俗等“看不见”的领域也带来了影响。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自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其间大量日本人来华,不可避免要和中国人打交道。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说一种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此即所谓的协和语。

作为一种两个人群临时的交流工具,协和语与一般语言相比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是较低的词汇量。协和语前身是侵华日军所谓的“大兵中国语”,即临时用语,表达上不会追求语言的丰富精确,对方能听懂就行。

词汇往往局限于简单交流,如“要不要”、“你的”、“我的”、“买不买”、“干活计”、“来”、“什么”、“没有”之类。相应的,协和语在句式上也比较固定,方便在不同场合机械套用。

作为汉语和日语混合的产物,协和语也会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日语词汇。中国人熟知的“哟西”、“咪西”、“哈依”等日语词,很大程度上就是协和语。

而诸如用“料理”表示“菜”、“便所”表示“厕所”、“出荷”表示“交公粮”之类的日语汉字词就更常见了。

另外,由于语法上的差异,使得协和语与正常的汉语、日语差别都很大,如一句简单的“你把这个给我”,协和语的表达则是“你的,这个,我的,进上”。

而“我吃饭”则用中国人听来非常奇怪的 “我的,咪西咪西,干活计”来表达。

这两个短句颇能体现协和语的特征,词汇和句法都非常简单。谓语放在了句子最后,使用了重复的日语词 (咪西咪西)。

而滥用“的”这个受日语影响产生的习惯,正是中国人印象中侵华日军说话的一大特征,所以各种抗日神剧中“大大的有”、“你的”、“花姑娘的”之类的说法并非完全臆造。

日本战败后,协和语很快消失了,而且永远不会再回来。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