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美军的荣誉勋章拿到有多难?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勋章的故事—美国荣誉勋章

上期咱介绍了德国铁十字勋章,but,在勋章的故事里面,怎么能没有全球军力第一,担当世界警察的美帝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领略一下美帝最颇负盛名的荣誉勋章。说到荣誉勋章,就不得不提到阿汤哥的鸡汤片《阿甘正传》,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童鞋们, 应能记得那个场面: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亲自给阿甘(汤姆·汉克斯饰演)授勋,而后阿甘自豪的向总统展示了他屁股上的伤疤,阿甘的这枚勋章, 是美军的最高荣誉,即荣誉勋章。


荣誉勋章的历史可追溯至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在1861年12月21日签署法令,设立海军英勇勋章, 1862年7月12日,美国陆军也跟随海军的脚步,将英勇勋章引入陆军的奖励体制中,后来被统一称为荣誉勋章,并成为所有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它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发。授予那些“在战斗中冒生命危险,在义务之外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军人。作为美军唯一一种用绶带佩戴在颈部的荣誉,迄今只颁发3千多次,与铁十字勋章的层层递进不同,荣誉勋章只分为三种,且其等级平行,分别为:

1. 海军荣誉勋章

2. 陆军荣誉勋章

3. 空军荣誉勋章


从左至右依次为陆军荣誉勋章、海军荣誉勋章、空军荣誉勋章

美军海陆空三军成员皆有资格获得这份荣誉,而每个军种的勋章各有其独特的设计,本篇,我们就透过《血战太平洋》《黑鹰坠落》和《珍珠港》再夹杂着《阿甘正传》的故事来感受一下美帝荣誉勋章那不同于德国铁十字的另一番别样魅力吧。

一、 海军荣誉勋章

海军荣誉勋章,其核心特点是五角星用船锚悬挂,勋章中央是雅典娜的浮雕

海军荣誉勋章是由一青铜色的五星构成,用一个小船锚悬挂在印有13颗星(美国建国时只有13个州)的绶带上,在勋章中央,一个由34颗星组成的圆圈代表了美国1862年的34个州,在勋章中央是女神雅典娜的全身像。

勋章背后的故事:由著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制作的史上最贵电视剧《血战太平洋》主角之一——巴斯隆就曾获得海军荣誉勋章。巴斯隆也是二战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荣誉勋章和海军十字勋章的海军陆战队战士。

佩戴海军荣誉勋章的巴斯隆本人

1942年10月巴斯隆作为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美军王牌师,曾在朝鲜长津湖与志愿军最精锐的第九兵团交手)第七团第一营c连机枪手,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关键战役——瓜岛战役。

美剧《血战太平洋》第二集中瓜岛之战截图

在瓜达卡纳尔,巴斯隆所在班的阵地遭到了大量鬼子们的玩命攻击。全班15个人12亡,只剩巴斯隆和另外两个受伤战友。在《血战太平洋》第二集中,约翰•巴斯隆空手托着勃朗宁m1917a1。虽然手被滚烫的水冷套筒严重烫伤,但仍然端着机枪射杀日本士兵,如同施瓦辛格一般的光辉形象相信会印在每个观众心目中。


左为《终结者》中施瓦辛格 右为约翰·巴斯隆家乡的雕像,可见其战场之生猛

后来在副射手无暇安装脚架的情况下,巴斯隆用手按着没有脚架的机枪扫射,共抵挡了3000日军无数次万岁冲锋,一共射出26000发子弹,这节奏,完全是抗战神剧的主角原型。


剧中巴斯隆用没有脚架的机枪“手撕鬼子”

日军死伤惨重。巴斯隆遂一战成名。瓜岛战役结束后,巴斯隆被授予美国军方最高荣誉:荣誉勋章。


剧中约翰·巴斯隆授勋

按照规定,获得过荣誉勋章的战士不能再上战场。但在其强烈要求重返战场后。巴斯隆被分配到了陆战5师,参加硫磺岛战役。在战役中不幸被迫击炮击中阵亡。鉴于巴斯隆在硫磺岛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被追授陆战队第二高的荣誉:海军十字勋章。


巴斯隆在博物馆展出的勋章,左侧为荣誉勋章,右为海军十字勋章

每年美军纪念日,人们都会念怀这位英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打小鬼子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2005年,美国邮政发布了一套邮票,用于纪念海军陆战队的英雄,其中就有巴斯隆

二、 陆军荣誉勋章


《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获得的是一枚陆军荣誉勋章,陆军荣誉勋章是一个金制的五角星,被绿色的月桂叶围绕(比空军荣誉勋章月桂叶略小),雅典娜的头像印在五角星中央,被"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字样的英文字母围绕,上面悬挂着一块写有"valor"(英勇)的小牌子,站立着一只展开翅膀的鹰。


陆军荣誉勋章,特点是中间戴头盔的雅典娜浮雕(海军为雅典娜全身像,空军为自由女神像)

勋章背后的故事:《黑鹰坠落》这部还原度极高的真实历史电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写起黑鹰坠落,世界警察的美帝、动乱的索马里、装备先进的美军特种部队、手持ak的索马里民兵,旋转着坠落的黑鹰直升机、勇救战友的两名美军勇士,摩加迪沙1993年那震惊世界的战斗场面在小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黑鹰坠落》海报

为逮捕索马里军阀重要领导人,美军派出了其最精锐的三角洲特种部队。交战中,美军两架黑鹰直升机被rpg击落,然而空中待命的只有一架救援直升机,于是坠落时间较晚的64号直升机成员被索马里大批民兵围困,见到此情况,62号黑鹰上的三角洲狙击小组戈顿和兰迪.舒哈特自愿从地面步行至64号坠机位置,为机组人员提供保护及救助;


勇士们自愿前往


指挥中心因高度危险性曾再三拒绝其请求。经两人再三请求,指挥中心同意其前往64号直升机坠机地点。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许三多的那句:不抛弃,不放弃

民兵炮火猛烈,62号直升机在坠机地点外100米放下两人。虽然自知成功机会渺茫,依然坚毅前往。戈顿二人到达坠机处后,把杜兰特拉出机身并组成防线加以保护。


两人小组见到机组幸存的杜兰特,令人潸然泪下的一幕

虽然二人枪法神准,只凭每人一支步枪及手枪便狙杀很多进袭的民兵。但敌人太多,舒哈特因弹尽中弹阵亡,戈顿为取得更多弹药唯有再次回到机舱中收集余下的弹药和枪支再返回防线。

戈顿回到防线后再将一支尚有5发子弹的步枪交给杜兰特并简单说了一句:“祝好运(good lock)!”,便继续杀敌至弹尽中枪身亡为止。


最终杜兰被民兵俘虏,其他阵亡士兵则惨遭鞭尸并游街示众,较为幸运的杜兰特在被扣11天后,经中情局秘密谈判后,终被释放(连同舒哈特和戈顿遗体)。

虽然戈顿和舒哈特舍身成仁的拯救行动只能救回杜兰特一人;但其两人的英勇行动感动了美国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当中的争议: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是会为百分之一的希望而毅然决然地去争取,还是哪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也义无反顾地放弃…… 也许,所有的付出是否值得,都在于我们心中的取舍。

1994年5月23日,克林顿为两人追授陆军荣誉勋章。

三、 空军荣誉勋章


空军荣誉勋章,最大的特点是中间为自由女神像而非雅典娜

空军荣誉勋章由一圈绿色月桂树花圈围绕, 五角星的的顶部用三叶草装饰,勋章中央图案是自由女神头像。四周被34颗星环绕,五星被一个写有valor的装饰品悬挂,装饰品中包括象征空军的雷电图案。

勋章背后的故事:著名影片《珍珠港》相信已经妇孺皆知,记得张将军的一本书中就有巨大篇幅的该片影评。(具体哪本忘了/(ㄒoㄒ)/~~)

影片《珍珠港》后半段,总统罗斯福力排众议,制定了轰炸东京的计划以提升美军士气。杜立特临危受命,组织b25轰炸机远征日本。


轰炸日本路线图

1942年4月1日,16架经过改造的b-25轰炸机从旧金山登上大黄蜂号。在合影留念时,杜丽特中校颇具深意地在5枚炸弹的尾翼系上了日本的“友好”奖章——都是在战前由日本政府授予美军官兵的奖章。摄影师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场景,成了太平洋战争史上最为著名的珍贵照片之一(场景在电影中得以体现)。


因美军航母舰队过早被日本巡逻船发现,因担心日本接到警报前来阻击,杜立特和大黄蜂号舰长马克·米切尔决定,所有b-25立即起飞——意味着b-25将多飞310公里。对美军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陆基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执行任务。


美军大黄蜂航母上的b25

就这样,80位美国飞行员,16架b-25轰炸机带着冒险、热血,朝着使他们国家蒙受耻辱的土地飞去。中午时分,日本人还在午餐时,东京被炸,接着,横滨、名古屋等军事基地均遭轰炸,日本人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些双引擎飞机便向西飞去。美军的轰炸起到了同样偷袭的效果,在3个小时的飞行中,几乎没有受到还击。


《珍珠港》影片中日本工厂遭到轰炸的场面

轰炸结束后,杜立特突击队按预定计划,飞往位于浙江衢州机场。出于保密的需要,美军在空袭行动前并没有与中国方面沟通,以至当他们飞到中国沿海时,机场没能提供任何导航。在飞机燃料耗尽后,除1架迫降苏联、3架迫降中国海岸外,其余12架飞机的机组人员都在浙赣上空弃机跳伞。落在中国境内的飞行员,有5人死亡、8人被日军俘虏、62人被中国军民所救。

几经周折,杜立特与他的部分机组人员最后抵达了目的地——重庆。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热情接待。宋美龄还为每位到场的飞行员,亲自戴上中国政府授予他们的三级云麾勋章。


杜立特在重庆

“杜立特行动”一个月之后,罗斯福在椭圆形办公室为杜立特授予荣誉勋章。(当时美国尚无空军,为陆军航空队,此勋章为陆军荣誉勋章,小编这里写一个空军的故事,姑且将其算为空军荣誉勋章吧)

不管是好莱坞大片还是现实,美国人都透露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蝙蝠侠、蜘蛛侠、超人;巴斯隆、杜立特、戈顿,他们的故事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他们的事迹让人感觉淋漓酣畅。一个国家勋章的授予对象,往往与其国民性格深深相关。荣誉勋章就是授予着这样一个一个的美帝英豪,纵观勋章获得者,他们在有危险时挺身而出,富有极强的责任感,并且不需要任何回报。完全是内在的动力驱使他们追求自身的价值,无怨无悔的追求自己属于男人的那份浪漫,……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