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刘备“七百里连营”系误读,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这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之后向曹魏称臣,同时对蜀汉摆出强硬姿态,激起了刘备的怒火。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人马,出兵伐吴,此战即夷陵之战,结果刘备大败。

关于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有一个说法是刘备在战术上出现了错误,不应该摆下“七百里连营”,结果让陆逊抓住了机会,指挥吴军用火攻将其打败。

“七百里连营”的说法流传很广,比如和史实出入很大的《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写道:

“先主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

《三国演义》八十四回又写道:

“细作探知,连夜报知魏主,言蜀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

甚至正史也有这样写的,如《三国志》文帝纪:

“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根据这些看法,蜀军非常强大,能摆起700里长的连营,但正是这种错误的战术,才让对手抓住了机会,最后失败,夷陵之败不在别的,全在刘备的错误指挥。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营呢?“接连七百余里”,又“树栅连营”,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座700里长的、连绵不断的营垒,也有人认为营垒有40多座,在700里长的地域内一座挨着一座。

但真实的情况与这些理解却相差甚远,无论“一座700里长的营垒”,还是“40座营垒连接了700里长”,都不可能存在,因为这严重夸大了蜀军的实力。

蜀军此战投入了多少人马?《三国演义》上说是70万,如果真有这么多,摆下“七百里连营”或许还凑合,但刘备实在没有那么多,他只带来了4万人马,据

《三国志》文帝纪引《魏书》: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刘备称帝,孙权向曹魏称臣,孙权在曹丕找到了回击刘备的绝佳理由,他向曹丕报告说刘备来了,我要帮你打他,你得支持我。如果刘备带来的是70万人马,孙权只报告说4万,那他岂不太傻?

4万人也比较符合蜀国的整个军力状况,蜀汉总人口不过百万左右,常备军约8万人,拿出一半力量投入一场战役,已经尽大力了。

蜀军此战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自己率领从成都出发,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张南为前锋,偏将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另一路由车骑将军张飞率领,由阆中南下,两支人马会于江州。

张飞这一路人马的数量,《三国志》张飞传有记载: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

蜀军即使以后陆续有所增加,至多也只在5万人左右。有人反驳说,《三国志集解》引《傅子》一书曾有记载,此战蜀军被歼灭的人数就有8万: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傅子》是魏晋著名学者傅玄所著,内容比较繁杂,探讨的大多是哲学、儒学和艺术问题,但作为一个“当代人”,里面也提到了许多“三国故事”,有些是其它史料没有的,所以裴松之注《三国志》对这部书多有引用。

裴松之引《傅子》一书共58条,上面提到的这一条却没有引,为什么呢?因为裴松之觉得这个说法与其它史料相抵触,不靠谱。

而吴军的兵力也在5万左右,《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这是一场5万人对5万人的战役,从兵力上说蜀军根本不占优势,而从战场条件来看,则完全处于劣势。吴军从最西面的固陵郡一直到最东面的公安,组织起4道防线:

第一道是固陵郡,由振威将军潘璋负责,包括巫县、巴山、兴山、信陵、沙渠等要点,均分兵拒守,其中陆议守巫县,李异守巴山,刘阿守兴山。

第二道是夷陵,由陆逊本人防守,附近还有枝江和夷道两处要地,陆逊命宋谦督水军驻守于枝江,命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与夷陵互为外援。

第三道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将军朱然防守在这里,偏将军韩当协助朱然。

第四道是公安,由绥南将军诸葛瑾负责防守,协助他的是周瑜的次子兴业都尉周胤,建忠中郎将骆统守孱陵,归诸葛瑾指挥。

这了长江上的这4道防线,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南北两岸发起迂回进攻,陆逊命武陵郡都尉鲜于丹防守在江南的武陵郡,命建威将军徐盛驻守在江北的当阳。陆逊同时请孙权下令,命平武将军步骘率万人屯驻在东南方向的长沙郡,作为战略机动。

这种态势,刘备想一口气打到武昌、解放荆州,是绝难做到的。

果然,刘备率军攻破了第一道防线后,在第二道防线上就遇到了麻烦,连打了几个月夷陵也未下,不得已下令“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刘备是从秭归转攻夷陵的,连营的范围应西起秭归东到夷陵,其中最东端到达了一个叫猇亭的地方。

猇亭目前是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区,在三国时代这里还是个小地方,位于长江岸边,地势险要,悬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丛生。现在由秭归驾车去宜昌约50公里,也就是100里,约合汉代142里,与700里相差甚远。

关于扎营的范围问题,《三国志》陆逊传有另外的记载: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这段距离相当于今巫县至宜昌,秭归在正中间,按照这个去理解,东西距离翻了一倍,但也远远不够700里。

限于复杂的战场环境,刘备在攻击吴军第二道防线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命各部就地扎营驻守,这也是无奈之举。以区区5万人马,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两侧扎营,其状况只能“散布”来描述,根本无法做到“连营”。

《三国演义》的素材可能来自于《三国志》文帝纪“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这句话,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在中间加个逗号更合适:“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可以理解为:在数百里的战线上,用树栅连营的方法分别扎下若干营垒。

所以无论从兵力来看还是战场环境来分析,都不存在“七百里连营”的可能,刘备最后兵败夷陵,指挥固然有些问题,但根本原因不在这里,而是兵力太少。以5万人马攻击依托复杂地形固守的另外5万人,对手只要不犯大错,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