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图说历朝历代军队人数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夏朝:夏朝军队以血缘为团体,以氏族为组织,战时为兵,闲时解散为农。兵种分为步兵和车兵。史载“少康有众一旅”,一旅大约为一千余人,所以夏朝军队员额总数可能不满万人(未计算并存的其他部落)。

商朝:商朝军队对外作战频繁,出征时,由商王或贵族大臣任主帅,临时征调平民和奴隶为士兵。兵种分为步兵和车兵。军队员额一种说法是70万,但商朝的人口和经济显然是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的,卜辞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军队分左中右三师,每师约3000人,商王出征时最多一次出兵数量为一万三千人,所以商朝军队总员额应当在10万以内(未计算依附部落)。

西周:西周军队的最大建制仍为师,金文记载,西周军分西六师和殷八师,共14师,每师仍约3000人,计4万2千人,如果算上诸侯军队和拱卫王都的虎贲,兵员总额超过10万。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只有贵族、农民才服兵役,而农奴是不当兵的。

春秋战国:春秋时诸侯争霸,战时临时征调军队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常备兵开始建立。周制规定,公国为三军(37500人),侯、伯国为两军(25000人),子爵国仅一军(12500人),军队建制不能超过周天子(吴越等国不受周天子制约),但实际情况是有实力的大国如齐、晋、楚等国兵力早已超过10万,所以春秋军队总额应当超过了50万。战国时,礼崩乐坏,各国征战频繁,军队员额也早已突破了周制,仅秦国一国最多时一次出动兵力60万。战国末期时,各国军队总额已接近500万。不过这一数字是包含了各国最大动员兵力的,并非常备兵力。

秦朝:秦朝常备军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秦始皇南进北击的战略,另一方面是为了戍守边地。如征伐匈奴时出兵30万,征南越时出兵50万(此处兵力总数存争议,暂以《淮南子》记载为准),加上咸阳的中尉军和各地的郡兵、县兵,秦朝总兵力应当在100万上下。

汉朝:汉初经多年战乱,国力衰弱,刘邦征匈奴时曾出兵30万,这个数字也应当是汉朝的常备兵力。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垮匈奴,兵员额数大幅增加,最多时出现了30万步兵为10万骑兵充当后勤的情况,算上汉武帝设立的屯骑、羽林、期门等诸多军队,汉朝兵力最多时接近70万。当然,纵观整个两汉时期,常备兵力还是维持在30万上下的。

三国: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中国人口再一次大幅下滑,由高峰时期的6000万人口下降到不足1000万。截至三国后期,蜀汉常备兵力仅10万,东吴兵力20余万,曹魏兵力最多,为50余万,合计总兵力为80余万人。

南北朝:西晋的短暂统一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加,不过随后出现的五胡乱华,又导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由于匈奴、鲜卑、羌等全民皆兵的民族融入,这个时候的军队员额总数无法估算。

隋朝:隋文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隋朝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质财富。隋炀帝时征伐高丽曾动用军队113万(有夸大之嫌),不过隋朝常备兵力应当在50万上下。

唐朝:唐朝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兵员大幅减少,常备军大约为30万。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兵力不过10万,但潼关一战,唐军损失10万即导致兵力不足,可见一斑。

两宋:宋朝扬文抑武,当兵是下等出路。不过宋朝的救灾制度完善,遇有大灾大荒,常常以征兵的形式吸收流民以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加上罪人常被处以充军的刑罚,所以也导致了北宋时出现了军队人数的最高点—125万9千人,宋朝财政的70%用于军队。如果算上辽国和西夏的军队人数,此时的华夏地区总兵力远超200万。

南宋时,国土面积大幅缩减,兵力维持在40万上下,算上金、大理、西夏等国,总兵力在80万左右。岳飞北伐时出动的最大兵力为10万,但却极具战斗力。

元朝:元朝时以蒙古骑兵为主力兵种,所以兵力总数并不多,加上吸纳的征服地区降兵,总兵力大约在50万上下。

明朝:明朝推行卫所制,军户世袭为兵。明初时,有卫164,每卫约万人,另有84个独立千户所,全国总兵力接近170万。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时全国兵力达到惊人的280万人。但随着军队改革和明朝后期军备松弛,出现了虚额情况,为了冒领军饷,很多军官都大幅虚报兵员人数,至明朝末年,全国总兵力不足百万,当然这一数字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各地均存在虚报现象。有一种说法是明朝有300-400万军队,其实是不同时期建制累计的结果。当然,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未计算在内。

清朝:清初时,所动用的兵力最多时为八旗,分满八旗和蒙八旗,总计20余万。之后又建立了汉军绿营,至乾隆、嘉庆时期汉军绿营兵接近70万,1900年前后,清朝总兵力为110万。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