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长平之战:40万赵军阵亡全是赵括的责任?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军阵亡40余万人的惨烈代价而告终。后人常以“纸上谈兵”来将战役的失利归咎于统帅赵括的不懂变通。诚然,作为赵军的最高统帅,赵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任伊始,赵括一改廉颇稳扎稳打的防守战术,轻敌冒进,致使后路被断而惨败,属于战术上的严重错误。不过,纵观全局,赵国庙堂战略上的接连失误,才是导致赵军最终惨败的根本原因。赵括,不过是替赵孝成王背了黑锅。

战略失误一:收而不守。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秦国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东进的根据地,但没想到上党郡守冯亭不但不愿降秦,反而将上党17座城池献给了赵国。那么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郡呢?答案是必须接收。上党郡毗邻赵都邯郸,倘若控制在韩国手里,对赵国威胁有限,而如果秦国控制上党郡,就有了攻赵的前哨阵地,所以从战略角度来讲,接收这块易守难攻的基地,可以为赵国增添屏障。不过,赵国虽然接收了这17座城池,却只派出5万人把守。显然,赵国君臣对可能到来的秦赵之战缺乏战争准备,导致秦军得以迅速攻占上党郡,兵临长平。直到这个时候,赵国才紧急征调大军由廉颇统帅驰援长平。这一战略失误,直接导致了赵国丧失凭险据守的优势。

战略失误二:临阵换帅。廉颇统帅的赵军,任凭秦军如何攻打,都筑垒自守,秦军伤亡惨重,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就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却突然做出了换帅的举动。临阵换帅虽是兵家大忌,但并非完全不可。战争后期,秦国以白起取代王龁统帅秦军就是临阵换帅的成功案例。关于赵孝成王突然换帅的原因,据史书记载,是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秦国最惧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秦国凭什么断定赵括为帅,对秦军就是有利的?假设赵括真的是一个不堪大用的人,那既然连秦国都知道这个事实,为什么赵王反倒不知道,在赵括之母和蔺相如屡次劝谏之下仍坚持任他为帅?显然,这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前文已述,赵国战争准备不足,又失险要优势。廉颇为帅时,所采取的战术是与秦军打消耗战。客兵利速战,主兵利持久。秦军远征,廉颇战术是正确的。即使无法拖跨秦军,一旦相持日久,其他诸侯军截断秦军后路,赵军也有可能大胜。不过,廉颇低估了秦国国力。战争相持八个月,双方各动用数十万兵力,劳师远征的秦军没有出现断粮的情况,反倒是在家门口打仗的赵军首先断粮了。于是赵国向齐国和楚国借粮。对于齐楚来说,最有力的局面是秦赵两败俱伤,所以虽然口头答应,但齐楚并未真正借给赵国粮食。

消耗战打不起了,又不见秦军撤退,怎么办?赵国君臣急需迅速结束战争。于是赵王数次命廉颇主动出击,廉颇不从。可见,即使秦军不用反间计,赵王也会撤换廉颇。那为什么赵王会选中赵括来代替廉颇呢?首先是赵括此人绝对可靠。后期赵军被围时,赵括断粮40余天直至战死也未投降,可见其忠;其次是赵括战术思想以速战为主。公元前280年,赵括随其父攻齐,一个月内就攻下了由墨家弟子把守的麦丘城,赵括速战的战术非常契合赵王想要迅速结束战争的心理。不过,这个时候换帅已经丧失了最佳时机。仓促出战的赵括正中秦军下怀,最终,40万赵军全军覆没。

赵括虽急于求成,率赵军倾巢而出,导致被秦军分割包围陷入危难。但赵括临危受命,最终也给秦军造成了过半的伤亡,致使秦国在之后的20年内不能大举东出,其本人在被围后又身先士卒,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称得上是可歌可泣。赵括之败,乃因其对手是白起。而将长平之战40万赵军的惨败归咎于赵括一人,对其是不公的。赵国庙堂战略上的接连失误,才是导致赵军惨败的幕后真凶。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