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大明帝国的红衣大炮有多厉害,让努尔哈赤七大恨上再加一恨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60位:宁远之战

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围攻宁远城(今辽宁兴城),遭到袁崇焕的一万宁远守军有力阻击。努尔哈赤亦在攻城中被明军的红衣大炮所伤,不久逝世。宁远城下,一代战神努尔哈赤神鹰铩羽。

将帅星数:★ ★ ★ ★ ★ ★ 袁崇焕 努尔哈赤

精彩星数:★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综合星数:5.5★ ★ ★ ★ ★ ☆

战争类型:骄战——骄兵必败,这一真理适用于任何人,包括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

兴城,是辽西走廊上的一座海滨城市。

在历史上,它拥有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宁远。

今天的兴城古城保存完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呈正方形,周长三千二百七十四米,城墙四面正中各设城门,城门上皆筑箭楼。

就是这样的一座小城,竟是后金一代战神努尔哈赤梦断的地方。

而宁远,和一个叫袁崇焕的英雄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萨尔浒之战(详细见)的胜利激起了努尔哈赤走出大山进军辽东的勃勃野心,很快于天命四年攻占了明朝在辽北的重镇开原、铁岭,并消灭了叶赫一部(由此完全统一了女真各部)。

从开原到铁岭再到叶赫,努尔哈赤几乎是一月一战,摧枯拉朽,一气呵成,大明王朝上下闻风丧胆。

明政府起用了熟知辽事的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熊廷弼,字飞百,湖北江夏人,进士出身,曾任辽东巡按。杨镐兵败后,朝野一致推举他出任辽东。

熊是一个颇有胆识的军事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率八百骑出关,惩处贪官,整肃军纪,安抚人心,挖沟筑城,加强防御。

面对努尔哈赤的强势,熊识时务地采取防御战略。这一时期,双方曾有过小规模交战,互有胜负,努尔哈赤开始谨慎对辽对兵,将更多精力投入备战。

在辽事稍见好转稳定的时候,明朝的政局却日益混乱。万历去世,明光宗上台不足一月亦去世(给后世留下谜一样的红丸案),明熹宗上台。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心地纯善的小木匠(兼文盲),不喜政治。上台之初对东林党人信任有加,之后又任由客氏、魏忠贤专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拉风的奶妈与太监),致使明政府的政治进入了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

专权的东林党人也并不是什么好鸟,热衷党争,专喜排除异己。而熊廷弼也在东林党人的排挤打击范围之内,朝廷不断有人弹劾他不思进取,辽事无功。

熊廷弼的长处是打仗守关,而短处是性情急躁、心胸狭窄,他受不了朝廷那帮鸟人的叽叽歪歪,遂请辞。

此举正中东林党人下怀,他们答应了熊廷弼的辞请,用袁应泰取代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袁应泰,字大来,万历进士出身,之前政绩不错,但打仗治军他还只是一个菜鸟。接手辽事之后,一改熊廷弼固守的治辽方略,转守为攻,意欲收复抚顺。

袁应泰的治辽方略正中努尔哈赤下怀,发起了沈辽之战,一举攻破了沈阳、辽阳,袁应泰战死,努尔哈赤占据了辽东。

面对战事的失利,东林党人不得不再次启用熊廷弼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再赴辽西,却发现他辽东经略的这张旧船票登不上辽西这条船——此时的辽西,广宁巡抚王化贞独握十六万大军的军权,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的关系人脉远比熊廷弼深广得多。

所以对这位职务高出自己三级的辽东经略,王化贞并不买账。在治辽方略上,王化贞也反其道行之,熊廷弼主张“三面布置”的守势,王化贞与袁应泰一样坚持“一举荡平”的攻势。

大明的经、巡不和,努尔哈赤只能偷着乐了。还未等王化贞发动准备中的渡河之战,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已率十万军向辽西攻来,王化贞被打得丢盔弃甲,广宁失守。

而熊廷弼再次显现了他的心胸狭窄与短视,尽弃关外诸堡退向关内。回朝后,熊王二人先后被处死。

广宁失守,朝廷已无大将可用,不得不派当时的帝师、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赴辽督战。

孙承宗赴辽后,明与后金之间出现了长达四年的平静。

平静的主要原因是努尔哈赤攻下广宁后辽南人民反金的烈火越烧越旺,王化贞的部下毛文龙在海上不断袭击后金,令努尔哈赤片刻不得安生。各地民众都准备暴动。加之关东久旱,后金国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努尔哈赤暂时无力再对明再起攻击。

而孙承宗在四年内辟地百里,锦州、宁远、大小凌河等均已收复。

孙承宗一度上书天启皇帝,要求发兵二十四万,征讨在困境中的努尔哈赤。

而此时的朝中,“超级奶妈”客氏与“超级太监”魏忠贤开始走进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孙承宗是帝师,在重情重意的木匠皇帝心中的位置极重,又是镇守辽疆掌握兵权的大将。魏忠贤对他也忌惮三分,一开始屡屡向孙承宗示好拉拢。但为人正派的孙承宗不为所动,二人之间矛盾加剧。魏忠贤开始以皇帝之名义为难孙承宗,并使孙承宗无法接近皇帝。

和熊廷弼一样,孙承宗最后只有选择辞职。

孙承宗辞职后,魏忠贤的亲信高第被任为辽东经略。

高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撤关外诸军,凭山海关据守。

孙承宗四年苦心经营,关外四十七座城堡都得以恢复。而高第在努尔哈赤没有发动任何攻势的情况下,竟然弃诸城堡入关。

一时辽东众将惊诧。有一个人更是以死相抗,拒不撤退。

那就是宁远监军道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一说为广西腾县人),进士出身(考了四次),初任福建邵武县县令,有政绩。

文人出身的袁崇焕对国家大事特别是辽事非常关心,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常以有边塞之才自许。

1622年,袁崇焕到京述职,被御史侯恂所相中,奏请重用,留京做了一个正六品的兵部主事。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期间,有一段时间忽然失踪,不知去向。人们正奇怪时,他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原来他一人独自去了关外,考察山川地形。

回来后,他将自己的考察报告汇报给了顶头上司孙承宗,并向孙承宗夸了一句海口:“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担负起防守大任。”

袁崇焕的一生夸过两次这样的大话,对他的命运都起到了转折性的改变。

这一次,是向利好的方向转折。此时的朝野大臣,都惧谈辽事,谁都不想惹上那摊子事。听了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孙承宗更为欣赏他的勇气胆识,遂推举他为佥事,监关外军。

到辽后,袁崇焕建筑了宁远城,一年竣工。

当高第尽撤关外诸军时,袁崇焕却拒理力争,并以死抗命;当所有的明军都撤离到关内,袁崇焕却坚持孤守宁远城。

比较令人费解的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袁崇祯的抗命而治罪于他,相反,却在两个月后提拔他为按察使,升至正三品。

而努尔哈赤接到高第尽撤关外守军的消息,大喜,关外明军全撤,留下了大量物资和宁远孤城,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于是努尔哈赤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率八旗铁骑杀向了宁远城。

当时宁远城有守军万余人,民从亦万余,而努尔哈赤号称二十万大军(实为十三万),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

双方的实力悬殊是非常明显的。

对方城孤兵少,守将名不见经传(此战前),一生用兵谨慎的努尔哈赤也轻率起来,认为宁远已是口中食,吞下是早晚的事。

他只给了宁远袁崇焕一天的投降时间,当然遇到了袁崇焕的拒绝。袁崇焕的回书很幽默——你们没二十万那么多兵吧,就也十三万吧,不过也比我多,我才一万人,来吧!别客气了。

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发起进攻,努尔哈赤太轻敌了,十三万对一万,还分什么主攻副攻,一起吧,十三万人,就是声音也能把这座小城的守兵吓个半死。

他错了,因为有一样武器的声音远比人声令人震撼。

炮声!

红衣大炮。

当时的宁远城楼安置了十一门红衣大炮,全部是明政府从葡萄牙人手里购来的进口货,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明政府当时购来了三十门,有一门试炮中炸了膛,剩下二十九门,十八门留在京城,十一门配给了宁远。

而当时明军的火器化程度是相当之高,六千六百七十二人的部队就装备有一千九百八十四支火器(鸟铳二百五十六支,三眼铳一千七百二十八支,平均三个人就有火器一支),并有小火炮(佛朗机)二百五十六挺,大火炮八十八门,平均十九人就有一门炮。

袁崇焕对火器的作用非常重视,对火炮手的训练非常严格,宁远军的火炮手技术相当之高,据说能够平射,可以在守城战中攻击近距离敌人。

在守城战中,宁远军“现代化”的武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红衣炮声一响,“每炮所中,可糜烂数里”。八旗兵万万没想到这种火炮会有如此威力,霎时被打蒙了。

但努尔哈赤的部队毕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很快继续奋不顾身地冲向城下,在楯车的掩护下开始攻城。

此时,袁崇焕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守城武器——悬柜,即用木笼子,一头卡在城头上,柜体在城墙上,笼中有几名兵士,用火器、弓箭、长枪刺杀通过云梯爬城的敌人,使绝大部分攀城的后金兵在接近城头时便被悬柜里的明兵解决掉,无法实现城头上的突破。

但后金兵在楯车的掩护下凿城却进展迅速,到二十四日下午,豁口开始扩大。如不及时扼住后金兵的凿城,必然很快攻进城内。

这时候,袁崇焕又祭出了他的另一个新式武器——“万人敌”。

“万人敌”,就是将火药裹在棉被和芦花被中,投到城下,再用明火引爆,城下当即就成了一片火海。

这应该是现代化战争中燃烧弹的最原始版。

几百捆“万人敌”投到城下引爆,城下的后金凿城兵全部葬身火海。

第一天下来,后金部队损失惨重。

袁崇焕部伤亡亦很大,十三比一的兵力对比,纵有现代化武器辅佐,应该说继假以时日,后金攻陷孤城宁远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当然,必然的历史走向却是由很多意外的事件而促成的。

努尔哈赤对二十四日的攻城结果非常愤怒。二十五日,看着在大炮的轰击下不断退缩的部属,努尔哈赤愤怒了,亲自上阵督战。

他并不知道,血肉的身躯在火炮面前永远是渺小的。

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

之后,后金又攻了两天城,但其实战争在二十五日就已经结束了。

至于在二十五日攻城战中火炮击中的是否为努尔哈赤,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当时明朝方面是这样记录的:“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而后金及后来的大清王朝对此没有任何记载,但努尔哈赤此后一直病重,并于当年八月逝世,是不争的事实。

后金退兵途中,分兵数万攻宁远旁边的觉华岛,岛上数万军民全部被后金部队屠杀。

努尔哈赤起兵前期,攻城掠堡,为了争取民心,很少屠城。但这一次,后金人发了狠,足见宁远之战对其刺激与打击。努尔哈赤于同年八月去世,无论是否被炮击中,宁远一战的失利,都是努尔哈赤死亡最大的主因。

宁远一役,袁崇焕以一万兵力力抗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灭敌一万七千名,并间接结果了自十三骑起兵来战无不胜的后金战神努尔哈赤,创造了一个惊天的奇迹。

袁崇焕:

宁远一役,袁崇焕名震天下。明朝自萨尔浒之战来,一败再败,失抚顺,丢沈阳、辽阳、广宁,名将张承荫、杜松、刘铤、袁应泰、张铨皆被努尔哈赤斩于阵下,杨镐、王化贞、熊廷弼成为手下败将而入狱,而袁崇焕却以极少的兵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时间,袁崇焕成了传奇式的人物,被升为辽东巡抚、兵部侍郎,世袭锦衣千户。

而此战,也使从萨尔浒之战来一直利于后金发展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但权力为其他几个贝勒所限,无法拥有努尔哈赤式的权威。经济上,后金面临灾荒,每斗米涨到八两银子,国内汉人的反抗也因宁远之战的胜利而更加激烈。

后金国国内的形势一时十分严峻,大有一触即溃之势。

而明朝方面,二十三岁的小木匠天启皇帝逝世,他的弟弟十六岁的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登基不到两月,就铲除了不可一世的客、魏阉党势力。全天下都对这个年轻而力图有所作为的皇帝抱以无比的信心。

崇祯重用被客、魏阉党排挤在家赋闲的袁崇焕,这对君臣组合,能力挽狂澜,拯救处于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吗?

宁远一役能名载史册,除了政治上的影响力,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战中,现代化的火器在两军交战中大规模使用,并决定了整个战事的走向,这是史无前例的。

明代军事火器化的配备,在当时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然而令人感慨的是,现代化的军队,却敌不过塞外野蛮落后的牧马民族。

清兵入关后,对火器的配备明显不如明朝,再加上康、乾后的闭关自守,在军备方面,中国开始被抛在时代列车之外。

不禁使人感慨,当初明末的那些战争,能多有几场袁崇焕式的奇迹,那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走向,又会如何呢?

本文为夜狼啸西风今日头条独家首载,如转载请注明作者署名,尊重版权为谢

敬请关注夜狼啸西风最新历史作品:《两宋烽烟》(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热售中。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