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中国历史上有个虞朝你知道吗?震惊中国历史第一次政变发生在虞朝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各位从历史教科书中大约已经知道,中国远古时代,夏商周为华夏最早的朝代。其实不然,很多历史观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形成,却在之后被推翻。

例如,在夏商周之前有一个虞朝,这在古籍《左传》和《国语》中就有非常明确地记载,儒家经典《论语》中也屡屡提到尧舜,但在后世却被人说成虞朝是墨家为宣传“禅让说”专门臆造出来的,并说尧舜不过是“上帝”的分化,并非真实历史人物。

显然,《左传》、《国语》及《论语》并非墨家经典,为什么要将质疑对准墨家呢?就因为墨子学说更加信古而敬畏原始历史成因?在这里我宁可相信古人也不相信后世的史学家们对于历史的“再创造”。古人离古史更近,他们的发言权更加值得尊重。

我深信夏朝之前有一个虞朝,而这个虞朝的前后,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伟人,一个叫做尧,一个叫做舜。这二人之所以是伟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推行的“禅让制”。

古史记载,尧是黄帝之后最有本事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在生前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杖让位于舜,以舜为帝。这种让位,即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贤人,历史上称为“禅让”。

史料还记载,尧传位给舜,同时留下“允执厥中”四字遗言;舜再传位给大禹,进一步归纳为十六字遗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遗言又被大唐文学家韩愈称之为“原道心法”,象征着中华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学说。

“禅让制”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统治者和平交权,承前启后,没有阴谋,没有流血,人们心悦诚服地在公认的领袖带领下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一年复一年的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然而忽然有一天,平地一声惊雷,打破了若干个世纪的宁静。

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政变就此产生!

政变的领导人是谁?不是舜的部下,也不是大禹的部下,而是被后人千称颂万赞美的大禹本人和他的儿子启。

大禹治水的功德,被后人铭记歌颂,勿庸置疑,这是他伟大的一面。然而他也有卑劣的一面,就是他怂恿自己的儿子破坏和断送了祖辈先贤们的祖训即“禅让制”。

本来按照祖训,威望达到顶峰的虞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大禹已经制定了自己的继承人为德高望重的皋陶。皋陶还在舜帝在世时就是负责刑法的大法官,也算三朝元老了。如果皋陶顺利接班,那么虞朝很可能还会继续承袭下去。可是历史的长河突然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皋陶没有先兆的抱病而亡。大禹在联盟长老会议上,不得已只得听从众长老的建议,让皋陶的儿子伯益继承自己的王位。因为皋陶的儿子伯益也是一位功劳很大且又是德才兼备的能人。

伯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有谋略有才干的大智慧者。他在大禹执政期间,开发土地,建立城邑;垦荒山林,兴建农田。大禹治水,他是得力干将,鞍前马后,功勋卓著。著名的《山海经》就是以他为素材的原始记录。他的地位,仅次于禹帝和自己的父亲皋陶。皋陶离奇病死之后,虞朝的帝位非他莫属。

然而,此时大禹的心里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儿子启。

大禹心里懵懵的,总觉得这个“禅让制”一点也不科学。自己的儿子启也是非常能干的人,而且更年轻,更聪慧。为什么不能将王位传给他呢?那个祖训真是一个障碍,一个麻烦。王权是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切不可轻易拱手让人。但是,儿子启虽然不错,可威望和功劳与伯益相比还差很大一截,这可如何是好?

自然,王权很巩固的大禹与儿子启开始了一系列计谋活动。他首先安排启承担很重要的国家大事,将本来属于伯益份内的具体事务划归启来管理,以让启建功立业。这样一步一步的排斥伯益,渐渐使得启的口碑愈来愈好,而伯益却显得整天毫无建树,从一个贤人变成一个边缘化了的闲人。

大禹还想到一个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计策,即用当时天下九个州出产的青铜,铸造九个大鼎,一来体现王权的威严和一统天下,二来作为权力的象征,谁来监管这个浩大的工程,谁就会获得直接的利益。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到远古的一个特定时期,必将有一个历史的视频记录下这一场景:

伯益实在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前往帝宫拦住大禹:

“大王,臣听说您要将王位传给您儿子启,是这样吗?”

大禹心里微微一颤:“益啊,你这消息从哪里听来的?”

伯益提高了嗓门道:“到处都在这么说。说您想打破‘禅让制’,想把王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家族中。”

大禹略为迟疑,然后冷静地对伯益说:“唉,传话的人别有用心,听话的人太上心。涂山诸侯会盟时我不是当着所有部落长老的面表了态的吗?先前大家一直同意举荐令尊皋陶为我的接班人。令尊不幸离世,大家又推举你为我的继任者,我也是同意了的,怎么,你也要怀疑我?”

伯益谦卑地回应道:“臣哪敢怀疑大王,但臣发现大王将所有大事放手让启在管理,而臣基本上无事可做。大王啊,臣并不贪图您的王位,但是,如果您传亲不传贤,天下一定会大乱,臣担心我们的家国从此陷入危险啊。”

大禹很不高兴地打断伯益的话:“这是哪里话?就算是传亲,你又何以认为天下就一定会大乱呢?”

伯益心有不甘地说:“其一,因为各路诸侯本来是平等的,有机会因敬业,因功勋,因才德,成为王的候选人。以后没有了这个因素,各路诸侯就会离心离德,甚至自立为王。其二,因为自先祖尧舜以来直到大王您,都是以德行和政绩被推举为王,而不是私下相授权柄。如果从您开始而推行‘家天下’,您的一世英名就会毁于一旦啊。”

大禹似有所动,充满感情地对伯益道:“益啊,当年你我都在舜帝手下做官。你协助我治理洪水,还开凿打井灌溉良田,取得了辉煌成绩。你还提醒我做大事要胸有全局,要遵纪守法,要任人唯贤。没有你和你父亲的帮助,就没有我所取得的一切。何况你在黎民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我能负了你吗?”

伯益感动得声泪俱下:“臣一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并不是盼望着接大王的班。只是大王和众长老一致推选臣为继任者,臣就学习着怎样管理好国家,并有很多规划蓝图。如果臣突然发现将无所事事,臣当然会失望,甚至会有一种被愚弄而痛心的感觉。”

大禹表示理解伯益的心情:“是的,我是让启学习着怎样管理国家,但那不是为了和你争权,而是希望他将来也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不希望他碌碌无为,我愿意他未来能协助你管理天下。”

伯益松了一口气,自嘲起来:“看来是臣多心了。如此看来,倒像是臣在争权。好吧大王,臣太冒失了,臣再不提这个话题。那么,最近诸侯各盟长老拟定的监制铸造九鼎的宏大工程,依惯例就交给臣去执行吧?”

大禹踌躇半晌,说出他的决定:“我已经将这个重任交给启了。你以前很辛苦,现在就好好的休息一下吧。”

伯益傻眼了,怔怔地呆在那里。这……这不我还是靠边站了?

大禹的声音却还在那里滔滔不绝:“九鼎铸造完后,将成为镇国之宝。九鼎至尊,天下一统,王威四方……”

伯益还怔怔地呆站着,等他清醒过来,大禹已经离开了宫殿。

这段历史的对话视频,将大禹的两面性展现了出来。大禹治水,大禹治国,皆成为世世代代膜拜的英雄。但是大禹的另一面却极为伪善。他违背诺言,努力开创家天下。伯益眼看局势朝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却毫无办法扭转局面。他只得静观其变。

不久,大禹东行,到江南会稽去巡游 ,在旅途中驾崩,据说享年一百岁

不少历史教科书,或者说是一些百科书上说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这种说法简直错得离谱。实际上大禹是虞朝的末代君王,与夏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也就是说,夏朝的开启者不是大禹而是他的儿子夏启。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果断地发动了政变——启在钧台召开了各地诸侯参加的盟会,他在会上突然宣布自己是夏王,也是九州王。伯益大声抗议,认为这破坏了先祖先帝们制定的禅让制,是以“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伯益表示,原来大禹选定我来接替王位,而且诸侯长老会盟已经认可。现在启却不顾廉耻将王位抢走,这件事违背祖训,违背道义,作为真正的君王继承人,我要奋起反抗,坚决讨伐阴谋叛逆贼子。但是启率先出动了王家军队将伯益轰出了国都。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变就这样出奇不意的发生了,而且干净利落。

然而围绕政变的是是非非,在拥护禅让制与拥护世袭制两大派别之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拥护启的王军与拥护伯益的地方诸侯有扈氏的部落军队在甘这个地方打了两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第一场甘之战以夏启的王军失利而结束,启改变策略后再次与有扈氏交战,第二场甘之战以有扈氏军队失败而告终,伯益也遭到启的杀害。

政变以启获得最终胜利,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自此“禅让制”寿终正寝,“世袭制”正式登台,而父王子继的“家天下”“世袭制”从此成为华夏文明沉重的负能量。一次政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体制结构。

有不少人认为“禅让制”后来还继续存在过或偶尔的冒一个泡,例如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其实,这些所谓“禅让”只是利益集团的交换,是从一个“家天下”交给另一个“家天下”,完全没有会盟投票推举的“公天下”特征。这样的“禅让”实际上是胜者一方的“逼让”或败者一方的“退让”,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丝毫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大禹和夏启父子俩合谋的第一次政变,最终导致了“禅让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千秋功罪,大禹夏启。“禅让制”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消亡,叙说了一个王朝的诞生,也同时为后世开创了连锁效应的政变示范。这是中国历史的幸耶还是不幸?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易道禅/文

易道禅,作家、诗人。出版有长篇小说《秘境》等作品。曾任人民画报社记者、《中国西部》杂志社总经理等职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