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战国史上第一战,双方比拼的是内力,赵括真没犯什么错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公元前262年,“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赧王在位的五十三年,秦国秦昭襄王四十五年,赵国赵孝成王四年,谁也不曾想到战国时期两个最为强盛的国家,竟会在这一年有了猛烈的交集,并爆发出一场二百七十年战国历史里规模最为浩大、场面最为惨烈、战况最为惊心动魄的大战。

秦国的起初目标,只不过想延续着国家的既定策略,以按部就班地方式,一步步地吞噬天下。

正是这一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再次开拔,带队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战神”白起,目标直指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

野王被秦军攻取的消息,很快地传入韩国国内,震动和恐慌不可避免地在朝堂上如疾病般传递着。

韩国朝堂上的争论,始终没有断过,一群肉食鄙者最终所议定的结论是,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得和平。

当使者韩阳来到上党郡,将朝廷的最新决议,带给太守勒(左黄右重)的时候,没曾想到所碰到的确是一鼻子灰。

勒太守是块硬骨头,放出了狠话:“让我出兵与秦军打上一场吧,如果抵不住,只有死罢了。”

就这样的愣头青,任是把韩王使者顶得一点脾气也没有,韩阳只得灰溜溜地回到国都,向韩恒惠王禀明了一切。

韩王没得法子,只得是将勒太守换掉,代之以冯亭。

与主战派勒太守只顾着冲锋陷阵、杀个痛快、以死报国的心态不同,新任上党郡太守冯亭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在他的心中,留存着一个自以为可以挽救韩国的惊天大计谋。

依据着冯亭的谋划,既然韩国高层靠不柱了,那就只能从外部想办法了,他的点子很绝,请求赵国将上党郡并入赵国属地。

赵国的高层们在面对这烫手的山芋诱惑,还是很难把持得住的,赵孝成王找来了相国平原君赵胜及朝中重臣赵禹商量。

两位老兄在赵国政坛上的影响力,即使以“深远”两字来形容,都已经略显不够了,哥们俩明确表示到嘴的鸭子绝对不能飞了。

赵王接受了建议,派出提议者平原君赵胜前去接收上党郡的土地,将其纳入赵国的怀中。

接收过程十分的顺利,上党郡的百姓们以一种我们电影种常见的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热烈姿态,热情招待了这位当时社会贵族精英阶层的四大杰出人物之一。

赵胜此行带来的封赏也颇为丰厚,太守封以三万户,县令封以千户,各级官吏连升三级,凡是真心实意拥护赵国的百姓,每家赏赐六金。

冯亭太守本就没什么心思做赵国的官,虽然着赵胜得态度十分殷切,冯亭太守还是毅然地辞去赵国所封官职,回到了韩国国内。

出乎意料,这烫手的山芋,比之于先前想象中还要来得烫手。

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极具统一相的大秦帝国向来都不是素食者,秦国发飙了。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0年),秦军左庶长王龁率兵攻打上党,当地守军哪抵得住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国部队的连续高强度打击,只得放弃上党郡,退入赵国境内。

秦军得势不饶人,不顾“穷寇莫追”信条,继续追击上党的漏网之鱼,直打到赵军驻守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

赵国此时赶鸭子上架,没有退路可走,赵孝成王派出老将廉颇率军驰援长平。

当时期,两大强国决定历史命运之战终于展开。

刚到长平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所迎来的却是以他名声不符的一个又一个败仗。

“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正如以往那样,秦军的进展得非常顺利,正如以往那样,对手是如此得不堪一击,正如以往那样,秦军士兵们已经在盘算着归家的日期。

和以往所不一样的,秦军的进程到此为止。

屡屡受挫下,廉颇老将军终于看清了自方军队与秦军的差距,他果断决定,再也不和秦军打硬仗,打狠仗。

在廉颇的部署下,赵军部队在长平一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任是秦军怎样挑衅,赵军就是坚壁不出。

秦军虽然拥有强大的攻击力,面对这样的局面,却始终不能打开,只得与赵军相持在长平。

这段时间,廉颇做的最多是两件事,构筑工事防御以及向朝廷催要庞大赵军所需要的粮食物资。

当他消耗着对手的同时,同样地也消耗着自己。

赵国的财政明显着体现出一种难以为继的现,象,最显著的赵国国内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只得向齐国购买。

齐国刚不久前吃过赵国的亏,对赵国当然是没什么好感,任是几位有见识的大臣们如何劝解,齐王就是不答应将粮食卖给赵国,这无疑对急需补助的赵军是雪上加霜。

连续三年的对抗,国库的不断有无出,赵国的高层们确实有点抗不住了,恰逢此时,有个利好消息在在赵国都城传播着。

就像一个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赵国的决策者们紧紧地抓住了这貌似的最大机遇,任谁也不会想到,这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几乎在同一时刻,赵国国内很多人都听到了这样一条流言:“秦国最害怕当年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廉颇好对付,马上就要投降了。”(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这条流言的直接炮制者,绝非等闲人物,就是那个一直在幕后为秦昭襄王出谋划策的秦国应侯范睢。

流言之所以能流行,那是因为有一个很好的温床,赵国目前的国内现状、长平当前的战况、赵国决策层的无脑思维,都是搭建温床的好材料。

赵孝成王当然也是众多听到这句话人的其中之一,廉颇的接连几个败仗,赵军的巨大伤亡以及日益难以承受的军事开销,都让他“看清”了廉颇胆小畏惧而不敢出战的实质。

于是,勤勤恳恳连续三年埋头工作的廉颇迎来了他在长平的最后日子,直到赵括接手的那一刻,他始终未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替换了。

以赵军的做法相似,秦军阵营里也有了新的动作,他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最高统帅,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中从来未有败仗、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战神:白起。

与白起同时到来,还有一条秦王命令:“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就在这一刻,赵军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不可否认,因“纸上谈兵”而闻名于世的赵括为将方面并不是一无可取,至少在“死读书”以至于机械地照搬书上教条内容方面,即使是他老爹赵奢也不是对手的。

虽然拥有众多的反对者,赵孝成王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除了那条流言外,我想,赵国名将赵奢之后的血统,也是让他赢得不少印象分。

赵奢那一往直前的锐气在赵括身上得以继承,并将之演化成年轻人的盲目冲动。

刚到长平,赵括便对军队进行了整顿,更换了几名将吏,乘着初来咋到的热乎劲,他还命令着军队全线进行反击。

秦军见赵军这样的大动作,却是改变了以往的行为风格,急急忙忙地部署了撤退。

这可是带起了赵军的兴致,痛打落水狗是为人的普遍兴趣爱好,在新任统帅地带领下,赵军不不顾一切地追击着秦军,直到完全钻进秦军布置好的口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八月,白起挖的坑,赵括很是知趣地踏了进去,并且带着他所属的四十万赵军。

白起行动起来了,他首先是派出了一支两万五千的部队抄到赵军之后,断绝了赵军的后路,赵军就此一分为二,一部分在长平关,一部分在秦军的口袋里。

白起接着又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穿插到赵军营垒间,将其切割在一线。

完全踏进陷阱后,赵括才明白秦军的可怕,他积极开展着自救运动,组织起军队,构筑壁垒坚守,以等待援军的到来。

其他诸侯国是指望不上的,上层的外交决策完全是将这条路给堵死了,只得是依靠赵国国内所能征集的军队。

赵孝成王虽然长远目光不具备,这烧到眼前的战火,他还是看得到的,赵国国内位数不多的军队被召集起来,开赴前方战场。

这一步骤,还是给秦军所预料到了,秦昭襄王亲自赶赴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将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编入到军队中,增援长平前线的秦军。

这一支军队发挥出很大的功效,赵军的援军以及补给线因此被完全切断,赵括军队的最后希望也就此破灭。

九月份,被围困赵军的断粮记录已经达到四十六天,互相斩杀而食的现象也已经不是新鲜,留给赵军翻盘的机会已经不多。

赵括准备最后一搏,他组织起四支部队,对秦军展开猛烈攻击,但是在连番冲击之后,秦军的包围圈依然没有可供赵军冲出的突破口。

急红了眼的赵括,什么也顾不得了,亲自带队向外猛冲,后果十分严重,赵军再次没能冲出去,付出惨重代价之余,连赵括也丧命在了秦军的箭弩下。

没有了主将,赵军形势更乱,士气已无,军心消散,在秦军的强力攻势前,四十多万人全部向秦军投降。

这四十万人最后的结局,十分悲惨,白起将他们引诱入一个名字叫做“杀谷”的深谷,然后全部坑杀。

赵军最终只留下二百四十人得以归国,那也不是白起的一点良心发现,只不过是给予赵国更大的震撼。

就是在这一天,赵国境内的家庭几乎少有完整,不是妻子失去了丈夫,就是孩子没有了爸爸,又或是老人们再也见不到出征的儿子。

飘散在长平上空的阴魂们,现在已少有人记起,更多只是对于古战场的无限凭吊之情,弥漫其上的战火硝烟也已消散,早已找寻不到原来的轨迹,荒草山野只留下人世间的淡淡哀愁。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