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战,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神力作怪?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战争概述:公元383年,统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茶苻坚征集八十七万大军,南征东晋,以图统一中国,双方在淝水展开决定性的对决。在淝水,多民族组成的前秦大军不战自溃,晋军乘势追击,大败前秦,苻坚狼狈地逃回北方。前秦帝国崩溃离散,北方再次陷入混乱与分裂中。

将帅星数:★ ★ ★ ★ ★ ★ ★ ★ 谢玄 刘牢之 苻坚 苻融


精彩星数:★ ★ ★ ★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 ★ ★ ★ ★

综合星数:9★ ★ ★ ★ ★ ★ ★ ★ ★

战争类型:众战——《百战奇略》曰“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闻鼓则进,闻金则止”,这条基本上就是按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教训总结而得。


上苍如果能再给苻坚一次机会的话,在淝水,他一定不会再发布那个简单、愚蠢而可笑的命令。

——向后转,齐步走,后撤五百米。

这是任何一支纪律再涣散的部队都能够执行的基本简单命令。

而在淝水,这道命令竟然成了前秦帝国的催命苻。

几十万大军,不知大战在即为何要忽然向后撤。

很快有了非官方解释——前面的队伍打败了,晋军渡河打过来了。

那还操什么“一二一”,跑吧!

准确来说,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而不是一场战争,死在淝水的秦兵,大多为自相践踏而死,而非死于晋军之手。

河对岸的晋军也呆了一阵,不知秦军演的是哪一出,但谢玄很快清醒过来,抓住这个天上掉下的巨大馅饼,率军渡河,赶下坡鸭子。

后世很多史学家及历史爱好者对淝水一战都觉得读不懂、读不通,胜方胜得太蹊跷,败方败得太糊涂。

有人甚至说那一战是神怪发力,在前秦军队施展妖术仙法,让前秦军队的士兵们迷失了心智,这才拯救了东晋。

淝水之战,惊艳也好,诡异也罢,都将成为中国战争史上最为传奇的一战。


如果按照儒家的观点,苻坚是个绝世好皇帝。

在大秦国的崛起之路上,他与王猛,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

王猛提倡乱世用重典,以法治国,上任伊始就杀了二十多个横行京里的氐族豪强,并大力削弱贵族豪强特权。一时间氐族贵族非常不满,到苻坚那儿告状。

苻坚找到了王猛,说上台伊始,杀人太多恐怕会有失人心。

王猛说乱世需用重典。

君臣开始了第一轮的较量。这一回合,黑脸王猛胜。

苻坚是个重情义的人,苻法是其长兄,又素有威望,自然成为苻坚政治道路上的最大隐患,苻坚却一直犹豫不能下手,苻坚的母亲苟氏只好站出来替儿子当了这个恶人。处决苻法那天,苻坚送别其兄,相拥恸哭。

如果有人会说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话,那么后来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这个皇帝真的不太冷。

前秦汝南公苻腾是前秦国主苻生的弟弟,看着苻坚杀苻生而登位,之后又重用汉人,削弱氐族贵族特权,心存不满,叛乱被诛。苻腾还有五个弟弟,王猛对苻坚说这次叛乱这几个都有份,不除掉这几人,他们最终肯定要作乱的。

这次苻坚没有听王猛的,对几公子和苻腾勾通的事睁只眼闭只眼——黑脸与红脸的较量,红脸苻坚这回合胜出。

后来,苻腾之弟晋公苻柳、燕公苻武、魏公苻廋和苻坚的亲弟弟赵公苻双果然又聚集一起,大举反叛苻坚的旗帜。

苻柳、苻武、苻双及其妻儿都在平叛中被王猛所杀,只剩魏公苻廋被俘。俘至长安后,苻坚哭着说,你为什么要背叛国家和我呢?国法不容情,现在我不能保你,你放心走吧,你的儿子一个我也不杀,他们会继承你的爵位享受富贵的。

其母苟氏不高兴了,跑来问,说苻双是你的亲弟弟,他反叛了全家都被杀了,而魏公苻为什么能保留后嗣?

苻坚叹了口气说,这可是高祖(苻健)最后的血脉,这个江山是高祖打下来的,我不能让高祖断后。

最可贵的是,苻坚将他的这份仁慈普及到了他统治的子民中。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苻坚不仅礼贤下士,还非常关心底层孤老,特意拨出一些钱粮,解决无所依托的孤老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他比起史上很多被称赞为仁德之君的汉族君主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他的敌人们,匈奴人、鲜卑人、羌人,都充分地感受到他的那份“仁”。

当被强大而凶猛的前秦大军打败,原本他们都有作好了国破家亡的心理准备,因为战争对于失败者从来都是残酷的。

然而胜利者苻坚却说,我只需要你们的臣服,低个头,你们不仅能保住你们的性命,而且可以替我继续统治你们生活的土地。

他们掏了掏耳朵,并没有听错。

刘卫辰,匈奴铁弗部首领,数次归附苻坚,数次叛乱,苻坚都原谅了他。先后被封为左贤王、夏阳公、西单于,统率其部及黄河以西诸民族。

慕容暐,前燕末帝,灭国后,被苻坚封为新兴侯,他们一家子在前秦过得都不错,之前投奔的慕容垂被封为冠军将军,封宾都侯、尚书,食华阴五百户;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被封为北地长史。慕容一族在苻坚手下都很滋润。

仇池氐族杨篡部,归晋与前秦对抗,后被苻坚所平,杨篡被俘,被苻坚带回长安,养老。

张天锡,前凉末代君主,看其势力不能与前秦对抗,归附前秦,苻坚封其为骠骑大将军、凉州刺史、西平公。后张天锡与东晋联络,叛秦,苻坚派军伐前凉,大败张天锡,张天锡被俘,苻坚同样没有要他的人头,带回长安,养老。

拓跋珪,代国末代君主拓跋什翼健之孙,前秦灭代,拓跋什翼健及诸皇子被杀(注:还不是被苻坚所杀,而是内部起火,拓跋什翼健之子拓跋寔君下的黑手),只剩下了年幼的拓跋珪。苻坚最初欲将拓跋珪带往长安,后来代臣燕凤的几滴眼泪打动了他,说就把这小子留在代地,代地暂由刘库仁、刘卫辰分而摄统,等拓跋珪长大了再立为代主吧。

前秦在灭前燕、仇池杨氏、代、前凉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没有血洗过任何一家前朝王族成员。

甚至在征伐东晋前,他就提前宣传任命晋考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提前为他们在长安修建了江南风格的豪宅。

在秦相王猛和前秦众多大臣的眼中看来,苻坚的仁慈为前秦留下了一个个巨大的政治隐患。

而苻坚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五胡入中原半个多世纪,除了战争和杀戮还是战争和杀戮,各胡之间,汉民族和各胡之间,只有仇恨,民族矛盾极端尖端。或许他能够用武力征服这些民族,但是用武力能征服这些民族的心吗?

苻坚想用另一种方式,以德服人,让各民族共同繁荣。

老板一些不切实际的理念让王猛摇头,他更明白现实的残酷,但也是苻坚这样有理想、有大志的君主让他抱定了为其奉献一生才华的决心。

苻坚唱红脸,王猛就扮黑脸。

他奉行法家以严律治政,让前秦权力集中于君王,王权专制,使得苻坚在国内有足够的权力向臣民施展仁德。

而他的军事能力使前秦取得了一个个的战争胜利,让苻坚可以一次次向他的敌人施展仁德。

为了除掉他认为是前秦最大的隐患——慕容垂,王猛甚至可以甘当小人,设计陷害慕容垂。

苻坚与王猛两人一张一弛,一宽一严,共同将前秦推向了强盛和辉煌。

然而,王猛走得太早了,这样好的助手,连上苍都妒忌了。

王猛死前,反复对苻坚交待两件事。

——小心国内表面臣服的胡人,尤其是鲜卑人。

——不要轻易进攻东晋,维持南北对峙格局,稳定国内政权。

作为一对知己知彼的君臣,王猛反复咛嘱,其实是因为他知道,这两点苻坚都不能做到。

王猛死后,没有扮黑脸的,大秦国的辉煌看起来还在继续,但是苻坚一个人当主唱的历史大戏,不仅单一,还有些变调。

德威四海,一统六合,成了苻坚的目标。

看起来这是不可阻挡的,前秦一统北方,国富兵强,四海威服,而东晋依然是一片内讧不止。

鞭指南方,苻坚的脚步无法阻挡,无论是王猛的临终遗言,还是朝中大臣们的阻谏。

王猛死后第三年(378年),苻坚遣其子苻丕率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暐十七万大军南下,攻占了长江流域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和淮南地区的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为进一步大军南下打好了基础。

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命每十丁出一人充兵,征集戎卒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向东晋发起了总攻击。

东晋王朝,准备好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风暴吗?

当然没有。

当苻坚在北方呼风唤雨的时候,东晋司马王族眼中的威胁只有一个人——桓温

桓温,这位东晋四大家族之一谯国桓氏的代表,把持东晋朝政二十多年,桓大将军在平定成汉,经过三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北伐征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瞄准东晋的王位上。一再咄咄逼人,一度逼迫朝廷赐其九锡,代晋之心昭然若揭。

东晋王室对桓温没有什么办法,唯一只能求助于另外两大家族——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以限制桓氏的权力。

谢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

东晋的政治是门阀政治,可四大家族的子弟们,除了做王导、桓温这样大权掌握者外,对于做个高级公务员给司马氏打工,兴趣都不大,谢安的人生目标中也没有做官这条。他从少年起就交朋纳友、游山玩水、狎妓吟诗,活得煞是潇洒,其间朝廷多次启用,谢安不为所动。

不过谢安的好日子很快到头,桓温逼政是其一,最重要的是陈郡谢氏的政治代言人其弟谢万北征作战失利,谢氏家族在朝中没有了代言人。为了家族利益,四十岁的谢安不得不走上仕途之路。

谢安的出山对于桓温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前半生沉浸于山水,使谢安练就了一身沉稳和淡定,无论桓温如何步步逼人,谢安风雨不动安如山,以静制动,让桓温一直无法迈出那最后一步。

在王、谢两大家族的制约下,桓温最终没能成功代晋就病逝了。谢安出任宰相,其侄谢玄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四大家族开始由谢氏来坐庄,掌握东晋军政大权。

王敦、庾亮、桓温不同,谢安更识大体,顾大局,权力欲并不重。他适时地平衡了四大家族的利益,使朝廷与方镇间势力矛盾得以缓和,创造了东晋立朝来最为安定平稳的政治局面。

对前秦的强大和崛起,谢安早有危机意识。他选拔任用了徐邈、范宁、桓伊等到一干贤才,改革赋税,降低官员酬金,裁员,停止了非军国事的差役和费用,在最短的时间内耗资募集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二州的北民组建了北府军团。

事实证明了,这支部队是东晋王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组建不到一年半,北府军团就在秦军入侵淮南的战争中以五万之众败秦军十万,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和增强了东晋高层抵抗秦军入侵的决心。

前秦的百万大军兵分三路,苻坚之弟车骑大将军苻融率二十五万大军为前部,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领幽、冀二州之兵自彭城而下,是为东路军;苻坚亲率主力,自长安经项城(今河南沈丘)继苻融后直趋寿阳;龙骧将军姚率苌、梁、益二州兵自蜀地沿江而下,是为西路军。

东路军和中路军为主攻方向,重点是淮南战场,等两路秦军在淮南战场上取得胜利,全歼晋军主力后,三路齐进,会攻建康。

针对敌人重点进攻淮南,东晋方将兵力部署重点放在了淮南。谢玄的八万北府兵团全赴淮南,在淮水一带部防;而桓冲的十万水陆军全力扼守长江南岸阻止秦军顺流而下。

十八万对八十七万,而对手又是近年在北方战场上战无不胜的铁血之师,每一个东晋人的心中都没底。

谢安例外,他依然是如此的淡定自若,该上班时上班,该下棋时下棋,该作乐时作乐。

他的沉稳镇做了原本不安的局势,虽然没有人知道,他那强大的自信心来源于何处。

战事最初向苻坚预料的方向进展。十月,苻融成功攻占寿阳,慕容垂攻占勋城(今湖北安陆),梁成进据洛涧(今安徽淮南长丰),苻坚的中路军也随即到达寿阳,秦军的第一步战略构想完成。

但东晋方也有意外惊喜。谢玄遣北府大将刘牢之强渡洛涧,以五千众大败秦军梁成部五万余人,重新夺回洛涧,打破了秦军对淮江阵地的封锁,为东晋人最后的决战打了一剂强心针。

洛涧之战后,谢玄率军逼近寿阳,直逼淝水东岸,八万大军和八十万大军在淝水两岸对峙。

十比一的兵力对比,但晋军却毫不胆怯。苻坚登寿阳城远眺,见对面晋军队伍严整,将士士气高昂,不禁吃一惊,感叹说谁说晋军人少,这根本不像一支仅八万人的部队。

所以苻坚接到谢玄的战书,请秦军在西岸退出一块地盘让晋军渡河,然后双方像春秋诸国作战一样,以硬碰硬,来场君子之战时,大喜,认为谢玄不懂兵法,打算先行退让,然后乘晋军半渡时发起攻击,一举灭之。

苻融劝阻,苻坚不为所动。

谢玄主动提出渡河而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双方兵力悬殊,僵持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主动出击,倒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从简单的军事理论上讲,苻坚的想法并没有错,苻坚只是没想明白的是,他率领的这支由多民族组成的“百万”大军中,有多少是真正愿意为他卖命的。

之前洛涧一战中,苻坚曾派东晋降将朱序前去劝降,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没帮苻坚说好话,反而建议谢玄主动出击。

前秦军队里的“朱序们”太多了。

所以一道简单的后撤命今,“朱序们”就把它散播成了“前方败退”。

大撤退变成了大逃亡。

中国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场面发生了:晋军还未挽起袖子准备开打,那边已经乱成一团,不战自溃。

这一战,不是东晋人打败前秦大军,而是前秦人自己打败自己。

对五胡二十多年的恩威并施,苻坚没有镇服感化五胡人的心。淝水岸边的闹剧,不过是众胡为他设下的圈套而已。

东晋人进行了一场欢畅的追击围猎战,将百万秦军当成了百万只羊进行驱赶捕获,一直追至了青冈(今安徽寿县)。撤退的百万秦军一路自相践踏,之后又害怕秦军追击,日夜兼程,饥饿困冻,死伤十之七八。

苻融战死,苻坚身中流矢,单骑逃回淮北。

他终于记起了王猛叮嘱他的两件事:

——不要相信鲜卑人。

——不要轻易进攻东晋。

他已经没有机会后悔。

淝水岸边,强大的前秦帝国一瞬间轰然坍塌。

淝水之战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猜想,最大的一个就是,当初如果前秦胜了,中国的历史车轮如何转动,是提前二百年迎来如隋唐一样的多民族融合的封建一统大盛世?还是陷入黑暗与倒退?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于前者,秦王苻坚在扩展他的帝国时,基本国策是均衡和协调各民族利益,缓解“五胡十六国”以来各民族之间及与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前秦淝水岸边的失败,只是证明,在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猜忌和仇恨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对苻坚,这个失败的英雄,我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敬意。这个在军事征服后总想以德化胡的皇帝,是那个时代的唐吉诃德,虽然失败,但他所做的并没有烟消云散。前秦帝国虽然崩解,但北方也相对告别了过去残酷的种族压迫和残杀,开始恢复生机。北方各胡与汉族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不可抵挡。

八十万大军不打自溃,是北府兵的神勇,还是前秦军的崩盘?历来具有争议。一边过于神奇,一边过于腐朽。而真正导致前秦溃败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难道只是苻坚一招不慎的昏棋吗?

一支连基本军事指令都无法完成的大军,你能指望它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吗?哪怕它数量惊人,八十万!就算后面再加上一个零,又有何用。

夜狼啸西风/文

夜狼啸西风,头条历史号《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历史作家,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出版历史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历史原来是那么回事》等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