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文史宴|袁崇焕的图森破(一)——大炮堆宁远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大司马乱入:关于袁崇焕的聚讼,在明清之际就已经纷纷扰扰。近年来,金庸先生在名作《碧血剑》中对袁崇焕大加赞美,并不顾史学上的外行,在书后附《袁崇焕评传》,推崇备至。而前阵很火的穿越小说《窃明》里,作者灰熊猫却不惜原创历史,把袁崇焕写成一个卖国投敌的大汉奸,使得关于袁崇焕的评价更加两极分化。

袁崇焕被杀的真相究竟如何?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史宴特邀西祠胡同元老、明史达人李古,为大家带来十分精彩的解读。文章篇幅超过限制,只能分三篇推送,本周四推送第二篇,下周一推送第三篇,欢迎朋友们追读。

一、平台开始的大牛皮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六部九卿,咨询边事、流寇、税款等国务。此时,天启帝时盘据朝堂的魏忠贤及其余党已被尽数剪除,成立了以杨景辰、周道登为首的新东林内阁,又革除了万历以来矿监,海捐等弊政。

从表面看来,这是自明万历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皇帝英睿,君子盈朝,海晏河清,天下额庆。

平台:紫禁城建极殿(即今保和殿)居中向后为云台门,其两旁向后为云台左门、云台右门,又名云台。

平台召对是明朝的一个制度,明朝自从万历帝中后期不理朝政以后,就没有平台召对了。此次平台召对重开,大臣们热情高涨,摩拳擦掌,欲扫一代颓风,致君以尧舜,创大明中兴之世。

上午七点,大会流程开始,群臣肃立,皇帝坐在那里,遇到问题就点官员的名,官员上前跪在那里答话,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里说。是为召对。

崇祯问召浙江官员:“海盗侵扰的事情怎样了?”答说:“去年秋天闹过,五天后就离开了。”

问江西官员:“皇亲宗室的拨款怎么没给?”答说:“江西穷啊,山多田少,贫瘠得很,相关部门还没能力解决。”

问湖广官员:“湖北去年夏天有民众闹事,现在怎样了?”答说:“现在还行,闹过之后比较安定。”

问福建官员:“海盗的事情怎样了?”答说:“海盗和陆地盗贼不同,所以以招抚政策为主。”

问:“那为什么海盗李奎奇又给你们杀了呢?”答说:“李奎奇可与郑芝龙不一样,就算招抚了也不能为政府所用,现在还有这样降叛不定的,没把握。”

问:“那怎么办?”答说:“只有发展乡村地方武装,加大发展火器装备,以战为守,这是上策。”

问河南官员:“乱收费现象在你们那里太严重,相关人员要法办!”答说:“最近已经撤职了。”

如此如此——

接下来,是广西官员,四川官员,云南官员,贵州官员,一一奏对。

然后,崇祯话锋一转,说:现在谈谈辽东防务问题,辽东问题很严重,自先帝以来,建奴(建州女真)屡次内犯,次次抢走大批人口和财物,该怎么办?你们都说说嘛!

谈到辽东问题,大臣们都黑了脸。辽东问题,就是后金问题。自万历四十七年时,四总兵征萨尔浒,大败输归,明朝只能在松锦一线龟缩不出。

天启元年,老汗努尔哈赤趁辽河结冰,举围西平堡,一次推光了三万明军,辽东三杰之一的熊廷弼见事不能为,迅速撤军山海关内,把广宁城和大将高自邦的命丢给了后金人。

这场大败最终让熊廷弼也丢了命,其中军事情况之复杂,政治之厚黑,党争之扯皮估计几万字也掰不完。

辽东问题很严重,已经被别人砍了三个总兵,自个儿砍了一个经略,总之太复杂,太难办。

六部官员都在认真的思考时,突然有一个人跳出来说:

只要给钱给人!我五年可以平了辽东!!

内阁首辅杨景辰,周登道 :

嗯……啊?!!!!!

众官员:我去!!!

大家心里都想,辽东形势危如累卵,后金气势汹汹,五年能推平?

堂堂平台召对,天子垂问国事,说话这人是来逗逼的吗?!

说话这人,还真不是逗逼。

此人就是——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监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大名鼎鼎的督师袁崇焕。

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崇祯元年的袁崇焕可是政治上炙手可热的人物。先说说他光荣的历史。

袁崇焕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热爱军事话题,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为什么跟福建的老兵能聊出辽东边塞上的情况?

这不是重点,总之,他很自信。

重点是自信。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也就是《桃花扇》男主角侯方域的老爹,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第一次口出大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他上司侯恂不知那时在想什么,他会不会也想到,这人是个逗逼吗?

如果此时侯恂一个漏风巴掌扇过去,图样图森破!!

——那袁崇焕可能面临的就是冷遇、排挤、夺职,回家吃老米饭,然后赋闲自在一辈子,那么辽东那条防线可能永远也不会和他有关系,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迎来那个悲惨的结局。

可是侯恂没有扇他,与之相反,他大力称赞袁崇焕的才能,再次向天启皇帝推荐,于是皇帝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自信确实是一种力量。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解读。

天启元年,辽东巡抚王化贞与经略熊廷弼不和,引发广宁大败,王化贞跟熊廷弼同时被夺职下狱,朝议之下的结果,王化贞死缓,熊廷弼秋决。

其实,广宁惨败的罪魁是巡抚王化贞,王化贞自镇江大捷之后,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五度出兵攻打后金,盲目相信所谓蒙古侧应,吹牛逼说六万兵马可以荡平敌寇,熊廷弼看不上他吹牛,两人就战略问题以奏折相互拍砖,吵得一他糊涂。

不久,五次征金都损兵折将,努尔哈赤反而包围了西平堡,有意围而不打,王化贞调辽东全部兵力驰援,结果西平堡下,努尔哈赤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围城打援。

三万明军,被一路推平。

王化贞牛逼吹破,又被他的部将孙得功出卖,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臊着老脸去找熊廷弼救命。

在大凌河,二人遇上了,熊廷弼自然臭了他几句,不过还是留了五千人马给他殿后。自己与韩初命拥难民先撤入关内。

一经一抚,先后入关,孙得功的投诚后,后金兵不血刃的取得了广宁城,朝野震惊,天子大怒。

王化贞好大喜功,自启边衅,又信任叛将,丧师失地,论起来条条该杀,但是,王化贞是东林党的人。

大明朝军事问题总会政治化,战略问题会归于路线问题,路线问题争到最后就演化为党争。

而熊廷弼又是什么党呢?他的政治背景就复杂了,他原来是浙党的,又参加过楚党,后来居然又经由东林党杨涟向天启帝递过弹劾魏忠贤的折子。

这背景不仅复杂,简直混乱。

要知道浙党跟楚党跟阉党是抱团的,而东林党跟阉党一直在你死我活的恶斗,熊经略你一面跟楚党、浙党组团,一面帮东林党弹劾阉党的大头目,你几个意思啊?

下狱之后,他又想指望阉党,花六万金向魏忠贤疏通,然后又拿不出钱来——

魏九千岁: 你特么消遣杂家?!

东林党想王化贞是个二货,可毕竟他是我们的人,地可丢,兵可以败,政治立场不能输,他的命得死保,熊廷弼……朝秦暮楚的,搞不清他哪头的,不管了。

于是熊廷弼就糊里糊涂的死定了。

言归正传。

因为党争。辽东问题已经糜烂,胆儿不肥的都不敢沾包,如今有个人跳出来大包大揽,说他一个人能统统搞定——

那不如让他试试吧!

如此袁督师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上升期。

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九月,辽东经略孙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

袁崇焕开始苦心经营他的发业之基宁远城。

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议,派兵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200里,使宁远亦有所屏障。

此时明朝辽东以宁远城为军事重镇,对后金初步实现防御性推进。

可是好景不长,朝廷内的党争又一次爆发,十月,明廷派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高第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刚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除,把守军全部赶进关里。

袁崇焕此时已经经营了定远三年,各项建设稳步推进,这时要他撤军关内,放弃这个主基地,他哪里肯干!

他胆大,话撂得也痛快!

要走你走,老子死也不离开一步!!

高第和袁崇焕二者都有政治投机的野心,可高弟没有袁崇焕的勇气。政治博弈就是赌局,眼光准、胆子猛、敢孤注一掷的,才是成就伟大功业的一流人物。

比之高第,袁是敢说、敢做、敢玩命的。

性格决定命运。

见到袁崇焕要玩命,高第再一次怂了,这个辽东经略,居然指挥不动一个宁远守备,他同意袁崇焕率领一小部分明军留下。接着高第就匆忙的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军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

这次撤退十分突然,基本是立体式、滚筒式,无编制的撤退。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马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连平日屯积在各地的10多万石军粮也丢弃了。

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放弃。唯有山海关外一百公里宁远城,孤悬一隅。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

此时的宁远城在努尔哈赤的想象里大约就是个废弃的分基地,轮子兵一波流就能拿下。

在他亲眼看到宁远城时,不由大惊:瞎了我的氪金狗眼啊!!——

四年经营,袁崇焕把宁远城修成了个什么样呢?

史书记载:

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广3丈,上广2丈4尺。

翻译成现在尺寸,宁远城城墙高12米,垛子墙高两米,城墙地基宽10米,上部平台宽9米,下宽上窄。宁远城就是由这种梯形城墙围起来的军事堡垒。

光墙高12米,地基宽10米就可以想见,这是多么皮实的一个乌龟壳。

此时袁督师的战术思想已经了然一目:你们建奴骑射绝冠天下,野战无敌,我也不得不服,不过你们野战这么能打,我干嘛跟你们野战?

我将人马辎重大炮箭石集中在一处,卡在你必经之路上。然后拼命堆血堆防御,堆成一个乌龟壳,你不嫌硬就来咬吧!

乌龟流战术并非是我贬低袁督师,直到两百年后一战中的凡尔登,以碉堡加铁丝网的阵地防御还绞肉般的填进了多少万条生命。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安营布阵,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在城北扎设大营。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被严辞拒绝。

努尔哈赤决定第二天攻城,突然,宁远城墙上轰然做响,火光星星,几个大铁丸子横飞而至,城北的后金大营被砸的人仰马翻,死伤惨重,不得不全营西移。

这个乌龟壳不仅是皮实,而且还有黑科技。

袁崇焕在宁远城共拥有西洋大炮11门,放置在敌台的特制炮车之上。火炮调转,火力可覆盖城墙外270度的范围;相邻城墙角敌台之间的大炮还可相对射击城下的敌军。

这种西洋大炮就是朝廷跟葡萄牙人买的,从军舰上拆下来的前膛炮,史书里称为红夷大炮,又称红衣大炮。

这些大炮在葡萄牙估计都是过期产品,可是对于后金人来说,确确实实是黑科技。

袁崇焕还拥有一支有专业素质的炮兵——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彭簪担任火器总把,专司训练炮手使用红衣大炮;而袁早在福建便招募的军人罗立,则成为红衣大炮的发射者之一。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袁崇焕命发西洋大炮,又杀伤后金军甚众。

左辅率军民依托坚城,死战不退;祖大寿率军应援,铳炮齐发,药罐、雷石齐下,后金军死伤累累。

努尔哈赤熟谙战略,及时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车作掩护,在城门角两台间明军火力死角处凿开两丈见方的大洞四处,宁远城命悬一线。

危急存亡关头,袁督师再次豁出命去,他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又突发奇谋,将柴捆浇上油并掺火药,用铁索垂至城下燃烧;又选猛男五十名系长索坠下城头,拿棉花火药等物将抵近城下的后金战车尽行烧毁。战至深夜,后金军攻城不破,于是收兵。

至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继续围城,精于骑射的八旗将士,却被阻于深沟高垒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骑战特长,伤亡甚重,被迫撤军。

宁远孤城一座,兵不满两万,将不过数员,居然阻挡住了后金的六万大军,这看上去真是个奇迹。

所以史称:宁远大捷。

宁远城在失去大小凌河等战略屏障后还能以孤城死守,主要原因是城防严密,火器精良,将士用命,其中身为主帅的袁崇焕不怕死,敢拼命的精神确不可没。

所谓将熊熊一窝,相反,主帅豁出去,众将官也都会不要命。

不过在冷兵器时代,深沟高垒抵抗数倍于己敌人的故事并不鲜见。三国时期魏牙门将张特以不足三千的病弱之兵守卫新城,最终使号称率领二十万大军的东吴诸葛恪丧师而返就是力证。按比例来说,如果二万挡六万是大捷,那三千挡住二十万那就是七十倍当量的大捷了。

那么宁远大捷的战绩到底多大?

众说纷纭,其中有一项出入尺度特别大——

后来这一项被无数人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就是——

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炸伤,不治身亡!

红衣大炮在宁远大捷里起到的作用是很大,袁崇焕在奏书里自己吹嘘说,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可是努尔哈赤也被炸烂了吗?

红衣大炮发射的是实心弹,基本就是大铁丸子,如果努尔哈赤被正面打中,估计真就被打烂了,如果是擦伤,以炮弹的重力加速度,也至少是多处骨折加大出血,努尔哈赤被抬回军营还能留个遗言就够能挺的了。

事实是,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在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身死,其间八个多月。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

这么长时间里,就算被擦伤手指破伤风也该死好几趟了吧?

这还不算完。

四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盛京(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

努尔哈赤如果被红衣大炮打成重伤,还能又亲征蒙古,又回师防御毛文龙,又出来跟鄂巴洪部联欢,那这老王八盖子一定是金刚狼附体了。

可见所谓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打伤不治身亡纯属无稽之谈。

为何有这样的传闻,无非是虚报战功,浮夸明军,神化督师,层层加码,最后荒腔走板了而已。

这里就不多分析了。

宁远大捷为袁督师的政治生涯赢来了一个辉煌的开局,举朝称颂他是社稷干城,他被进位辽东巡抚,在辽东开始独挡一面。

——在皇帝看来愿意卖命的臣子,怎样加官进爵也不为过。

在袁崇焕看来,政治博弈就这么回事儿,风险越大的盘面,回报越大,想要更多,就不要犹豫,一上来要梭哈!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逝世。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

皇太极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皇太极年号天聪,又称天聪汗,自幼熟读汉家经典,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天聪三年进行考试,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

自古以来中国都会遭遇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地区成熟的汉文化又会对游牧民族产生吸附。中华文明一向以王化为浸润,以军事为手段,羁绊周边的蛮夷部族,形成以中华为文明正朔,天下共主的朝贡体系。

而随着中原王朝衰落,军事手段不能令周边国家臣服,在原来依附中国的外族之中,就会产生积极学习汉文化,又对中华桀骜不驯的军事领袖。

他们认同儒学家国天下的世界观,自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继承人,在他们看来,既然中原的政权已经衰落,不能再负担文明正朔的责任,那么入主中原,使中华地区再归王化是上天交于自己的使命。

所谓打着红旗反红旗。

这样的人,往往是中原王朝的死敌。

皇太极就是这样的人。

皇太极继承汉位之后,为弥补先父宁远之撼,迅速对明朝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

二、死不出战的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其包围。

从而爆发了以锦州、宁远为核心战场的锦宁之战,明朝自称宁锦大捷。

从努尔哈赤去世,到皇太极出兵锦州,间隔时间有一年,这一年,辽东巡抚袁崇焕又在做什么?

第一件事情是闹人事矛盾,宁远大捷之后,袁督师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可要一展抱负,就得收拢权柄,同僚意见相左,那就一脚踢开!

他先跟大将满桂闹不和,于是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于是召满桂回朝。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努尔哈赤葬礼时,派去了使者。

刚刚在宁远打的头破血流,如今又来暗通款曲,没有奏明中央,私下跟建奴勾搭。这件事后来成了袁崇焕的大罪一款。

有人说此时袁崇焕已经准备卖国当汉奸投靠后金了——我去!袁督师此时已经是从一品辽东巡抚,钱粮自主,兵权在握,古话说封疆大吏一地诸侯,刚刚功成名就,他就准备剃了头去后金当奴才?作为一个政治博弈的玩家,他脑子秀逗了吗?

还是原来的话,政局如赌局,在宁远时他筹码有限,孤注一掷,属于以小博大。如今他已经赢来数倍的政治资本,就要从高风险的博彩式投注,改为谨慎稳妥的融资式理财。

他一方面通过跟皇太极谈和平,稳住辽东防线。另一方面,派刘应坤、纪

用、赵率教等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

他又上书中央说,辽东的败坏,虽然是人心不稳固,也因为失去了有形的险要。部队不利于野战,只有依凭坚固的城墙和使用大炮一种方法。如今山海关的四座城池已经修复一新,应当再修松山诸城,缺一不可。

袁督师的战略思想还是跟宁远大捷时保持一致,即依托坚城与大炮,逐渐向辽东推进,明军野战不是后金的对手,那我就修碉堡,反正大明国力雄厚,有的是钢筋水泥黑科技,我一路堆血堆防御,把炮塔堵到你家门口去!

而皇太极又是什么心思呢?早在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同时,后金就分兵强拆了明军关外补给重镇觉华岛,使明朝失去了一个敌侧军事基地。

努尔哈赤又着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跟鄂巴洪台吉喝酒吃饭,唱歌跳舞,而皇太极即位后不久就出兵东征朝鲜,欲令朝鲜政权背离明朝,臣服后金。

皇太极的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了,明朝东边是朝鲜,西边是蒙古,都对明朝依附,而后金夹在中间,后金每次出兵征明,都又可能被蒙古和朝鲜从背后偷袭。

那我就先收服蒙古,再推平朝鲜!强拆掉你关外的两大分基,以后攻打明朝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何况,蒙古由喜峰口直接联通内地,这条路线如果打通的话——

你宁锦那条马其诺防线还有什么用?

天启七年(1627年)初,后皇帝皇太极一面派遣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

往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济尔哈朗、杜度、硕托,总兵李永芳等人率大军攻打东江镇。

东江镇是个什么地方?

百度词条上说:

东江镇治所在今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壤市椴岛。辖区理论上包括辽河以东的沦陷区,实际拥有渤海各岛、旅顺堡、宽奠堡,以及朝鲜境内的铁山、昌城等据点。

东江镇在朝鲜境内,那么是朝鲜军队的一个据点?,不对,创立东江镇的是明朝大将,又一位督师,赫赫有名的毛文龙。

呵呵,毛督师和袁督师的故事从此开始,这两个小伙伴,精彩演出还在后面。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不久,后金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整个辽东,大有将战火蔓延到山海关内之势。

但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将领毛文龙取得镇江大捷,随后招抚辽民、训练士卒,建立起一支海外劲旅,在后金统治区内“飞书遍投”,发动辽民反抗,使得后金对明朝的军事行动受制于毛文龙,每次都无法及远。

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后金为了打破明清双方的战略均势,遂决定首先攻打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解除这一“腹心之大患”,为南下进攻明朝本土做好准备。

所以,皇太极在天启七年发兵征朝鲜,其实是在朝鲜境内跟明朝军队开练。

整个战役过程比较长,这里不多说了,总之,后金人打得很不顺手,以至于后金主帅阿敏迁怒于朝鲜人,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开杀戒。得手后,又率大军移向朝鲜首都王京,准备灭掉朝鲜称王,朝鲜国王李倧一面仓皇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

哎,不是该请援吗?为何请罪?

原来开战时,朝鲜认为毛文龙必败,为自保倒向后金,向后金大军提供朝鲜服装,“引贼俱换丽帽丽服”,冒充朝鲜军围攻铁山。铁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余名守军与后金大军血战……

可是后金人使诈攻下铁山之后,在云从岛却遭遇毛文龙迎头痛击,大军损失惨重。阿敏一怒调头捡软柿子出气,把朝鲜打得几乎要删号了。

李国王不得不跟毛文龙和天启帝两头解释,说导敌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里的朝奸所为,请求援救。

毛文龙见得文书,不记前嫌,立刻整部入朝,和阿敏部决战。

毛督师是绝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者吗?当然不是。他知道朝鲜是东江镇的战略后方,二者互为唇齿。朝鲜若亡,东江镇无法独存,东江镇亡,大明再无屏障。

中国军略之大防,重中之重,永远是朝鲜,百年不易。

两军对阵,“文龙自率兵出,杀固山三、牛鹿八人,斩两千余级。”阿敏不得不放弃在朝鲜称王的打算,“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东江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在阿敏部跟毛文龙鏖兵之时,皇太极出兵包围锦州,想试着强拆掉明朝的前进政策下的一线阵地。

他包围锦州,却没竭力攻城,他想干什么?

在宁远城中的袁督师就呵呵了,你以为老子是王化贞啊,你想诱老子出战,再来一次教科书式的围城打援?图样图森破!!

反正锦州是刚刚光复的前线基地,你推就推了吧,你走了,老子再去修,反正不差钱,至于守城的赵率教,你杀就杀了,老子当初守宁远,自个命都不心疼,我还管他?!

从博弈得失考虑,我若不出兵,顶多失去锦州;我若出兵浪战,十有八九被你打光,你再顺势而下,锦州和宁远就都被你推平了。

我这没了主基地的辽东巡抚,不给你干掉,也要给朝廷杀头。

于是乎,不管赵率教如何风急火燎的求援,袁大督师只是让祖大寿和满桂带骑兵去锦州走两圈,骚扰后金军一下就跑,主力反正在宁远不动如山。

皇太极怎么办呢?

他真没辙儿了。

无奈间,他只好分兵来宁远碰碰运气。结果如他老爹一般,被红衣大炮一阵乱轰,皇太极大帐被炸毁,济尔哈朗等受重伤,后金军死伤累累,被迫撤兵。

明军完成了一场教课书式的防御反击。

大约皇太极对袁督师的乌龟流战术很不适应,至此臭手叠出,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又开始打锦州,三心二意东走西顾,当然无法建功。六月,毛文龙击败后金阿敏部后,出兵偷袭辽阳,为锦宁之役策应,皇太极撤兵,明朝称“宁锦大捷”。

此时袁督师以黑科技和雄厚物质为资本的炮塔流跟皇太极仰仗强大骑兵野战能力一闪暴击流pk过了第一个回合。

看上去,袁督师局面略优。

但是,虽然丁卯之役明军获胜,可是在后金强大军事威胁下,朝鲜被迫与后金互市,并向后金进贡。在明朝的经济封锁之下,后金的经济籍此得以补充。

战后,朝鲜虽然视明朝为宗主国,可也同时对后金称臣,这个软弱的小弟没有

能力牵制后金,反而以一侍二,成了敌人的藩国。

处于东江镇的毛文龙因为处境的微妙,开始渐生自外之心,从而为他跟袁崇焕的交恶埋下了伏笔。

不过此时,袁督师和毛督师还是亲密的小伙伴。

袁崇焕因为毛文龙之前出兵奇袭辽阳,还上书替他表功称:

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哈哈,一切开始时都挺美。

然而靡不有始,鲜克有终。

欲知后事如何,请期待袁崇焕的图森破第二集。

欢迎关注文史宴

更多、更新好文章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3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