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北征乌桓,曹操大获全胜。战后总结,他却说不该打,还要自我批评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本文是【大鹏说《通鉴》】之37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继续追击向东北逃窜的袁绍接班人袁尚,意图将袁氏势力彻底消灭。

袁尚这时已经退到乌桓地界。乌桓是今天东北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弓马娴熟,世为东汉守边。袁氏一族长期经营北方,与乌桓关系很深。袁尚被曹操追得走投无路,只得向乌桓求援。

收到袁尚已与乌桓联合的风声,曹操大军一时停下脚步。

乌桓铁骑,名闻天下。且要攻击乌桓,必须远出塞外,穿过几百公里的荒无人烟之地,缺水少粮。即使穿过这片无人区,也是人困马乏,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当然,最大的可能就是,还没见到袁尚和乌桓,就被渴死在无人区。

思考一番后,曹操决定进军。

众将一听,炸开了锅,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送死。纷纷上言反对,谋士们也为曹操分析利弊:将士经过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惫,再远涉荒野,恐怕粮草难以为继。且大军主力长期在外,许都空虚,倘若刘备刘表乘虚袭击后方,丢了许都,这买卖就赔大发了!

众将和谋士的忧虑不无道理。刘备这个打不死的小强,在新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了元气。加上刘表的庇护,羽翼渐丰。此刻正在力劝刘表,乘曹操远出东北追击袁尚,抄其后路,断其根本。

曹操有曹操的理由,这就是谋士郭嘉为其分析的:乌桓与袁氏世代交好,感其恩德,袁尚去投,乌桓必定好生相待,为袁氏复仇。倘若此时不斩草除根,日后必为大患。刘备固然是英雄豪杰、人中龙凤,肯定会看到这个机会,想犯我许都。但刘表这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所谓君子,一定不会听从刘备的建议。且刘表自知能力无法驾驭刘备,只会防备刘备,而不会配合其出兵。刘表不出,刘备孤掌难鸣,即使想北上犯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作罢。总之一句话:袁尚必须追,乌桓必须打,许都必无忧!

郭嘉的分析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并采用郭嘉轻装速进的策略,击溃了袁尚、乌桓联军。不久,辽东太守公孙康献上袁尚诸人首级,曹操算是彻底平定了黄河以北地区。


但这一仗打得相当艰难,尤其是回师途中,天寒地冻,气候干旱,有两百多里的路程见不到一滴水。由于是冬天,曹操没法再玩望梅止渴的那一套心理干预把戏,只有打井找水,挖了七十多米才勉强水。不但缺少,还缺粮,杀了几千匹马才得以充饥。

更严重的,是折损了郭嘉。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操劳过度,郭嘉病死军中。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之智识谋略,恐不在孔明之下。赤壁战败,曹操哀叹:倘若奉孝(郭嘉字奉孝)还在,必不使我有此败!

人才难得,不仅是现代,古代更是如此。消灭了袁尚,却赔掉了郭嘉,曹操这一仗总归说不上圆满。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打了胜仗。就在各军张罗着庆贺之时,曹操让人翻开战前的军事会议记录,要查查当初是哪些人对出兵提出不同意见,妄议领导人决策是非。

众人眼前立马浮现出袁绍和田丰的画面(此事具体经过请参阅“【大鹏说《通鉴》】袁绍差在哪?”一文)。袁绍兵败官渡,无颜去见劝阻自己出兵的田丰,遂杀之。

主公这时找当初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想干嘛!

一般而言,曹操找这些持不同政见者,无非是想干两件事。

要么得意洋洋的向他们炫耀一番,幸亏爷当初没有听你们这帮酒囊饭袋的,这才打胜了,羞羞你们。

要么秋后算账,这些人能力看来不怎么样嘛。关键时刻畏惧不前,净出一些不着调的主意,浪费孤的粮食,遣散得了。

那曹操是如何二选一的呢?

答案是,曹操做出了第三种选择。

曹操把这些反对者请到跟前,缓缓说道:乌桓这一仗是侥幸取胜,风险很大。这种事要老天保佑才能干成,干一票还行,两票三票就说不准了。你们当初提出的反对意见都是对的,是万全之策。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敢于说话,不能隐瞒自己的观点,这样孤才能少犯错误。拜托了,各位。

说罢,曹操让侍从拿出财物,分赐众人。

让人说话,最重要的是让人说自己不爱听的话。鼓励大家说话,最重要的是鼓励下属提出不同的反对意见。话可以不中听,意见可以不对,关键是要营造一种鼓励说话的氛围。

曹操在没有听从反对意见仍然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依然重赏敢于说不的下属。这样的胸怀,极其难得。难得到即使是曹操本人,也不能将这种兼听则明的胸襟保持到底,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赤壁被烧得片板不存。

由此观之,营造鼓励大家说话的政治生态,对领导者的要求太高,实在是太高。不让人说话的行为,也就容易理解了。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2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