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失败案例,到底是皇上自作孽还是太监要负责?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此二十二字,是很多人对大明王朝的概括。盖言其宁死不屈也。以与大清,做强烈的对比。

今日便来谈谈天子守国门一事。

我们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人入侵,派将派兵出银去米,跟敌人干一仗。要到天子去守国门,是何种状况呢?一般而言,是内无将外无相,士兵低落之时了。便如宋真宗跑到前线去,果然气势复振,在有利条件下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以钱买和平。反正宋朝不差那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后来的盛世,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土木堡之变,咱们历史书上也学过。蒙古族瓦喇部也先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记得当年,咱历史书上,写的是大太监王振撺掇他去的。而清朝人编的《明史》里,亦言王振“挟帝亲征”,好像这事,都是王振这家伙搞出来的。

然则,《明史》里亦有如此写——《英宗前纪》“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宦官传》“廷臣交谏,弗听”,《外国 瓦喇传》“群臣伏阙争,不得”——王振虽势大,然则群臣就任他挟制皇上吗?他们明知前面有很多大臣跟王振过不去而被贬被杀,为何还敢如此?无非是觉得皇上没必要前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文臣死谏而已。王直把原因分析得很清楚了——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然英宗不听,或许,他也想直追明成祖朱棣之伟业,再把蒙古狠狠地揍上一顿吧?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天子跑去守国门,非但没守住,自己还成了俘虏,大臣兵将死伤十万。

其实皇帝成俘虏,也不稀奇。以刘邦之雄才伟略,还差点做了匈奴的俘虏呢,若非狼主老婆收了金银怕送美女枕边风吹得好,有没有命回来建设虽远必诛的强汉,还真是未知数。

前面我们讲了,宋朝以钱买和平,刘邦以钱买命,也先能抓到英宗,也是因钱而起。

当时明朝的藩属们,都来朝贡啊。赏赐的东西,比起送来的,自然要多一点。以此来收买人心。然则,他们也不傻啊,知道有钱赏,那就多派些人来呗。东边的日本、北边的蒙古,都想到了此办法。只是也先胃口大,越派越多,派了个三千人的贡使团,而且,还冒称三千多人,以求得更多赏赐。只是此次,礼部不理他们了,按实数给付,而且送来的马匹,其价格也被大大压低。这就跟王振脱不了干系了——十四年,其太师也先贡马,振减其直,使者恚而去。

想蹭明朝的钱,没如愿,好啊,那就明抢呗。于是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以及英宗亲征——从此可见,英宗之所以力排众议,也是对也先之前所作所为,窝了一肚子气啊。

话说,按《明史》中写的,也先抓了大明皇帝,还以为是假的呢。后来见了真身,马上恭敬行礼。毕竟,两军虽争,理论上,自己还是他藩属啊。

礼过之后,还是得要钱。“也先拥帝至大同城,索金币,都督郭登与白金三万”——大明不赔款,确实不错。只是被勒索才给,不叫赔啊——何况,郭登之所以给钱,乃是缓兵之计,想拖延时间,想办法把英宗迎进城来。只是英宗“沮之不果”——此应该是说,朱祁镇太过于沮丧,连逃命都懒得逃了。最后只能任也先带着这里跑到那里出,将之当成棋子。只是北京城里,已有新皇帝,也先的阴谋,无法得逞而已。

当然,虽然清朝灭了明朝,但英宗,怎么说,也曾要是皇帝嘛,所以编写《明史》的人,给了他足够的尊重,什么“北狩”啊、“蒙尘”啊,一套一套的,尽力避免说得太难听。

而且,咱觉得,写史书者,以史为鉴嘛。他们或许知道,大清也会有这一天的。

果不其然,一百多年后,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太后也带着光绪帝,仓皇“西狩”去也。

狩者,猎也,打猎去。咱们可是主动去的,不是被逼无奈啊。虽然里子没了,面子,还是要的嘛。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2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