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宁远之战中,明军是如何打破后金的不败神话取得胜利的?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9-13

  宁远之战,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着骁勇善战的八旗军杀气腾腾地冲向广宁(今辽宁北镇)。在后金八旗军猛烈的攻势下,明军很快便被打地四散奔逃。自此,广宁等四十多个城堡尽归后金。努尔哈赤得到广宁之后锐气更盛,他不断在地广宁集结兵马,想要一举攻下山海关。

  消息传来,明廷上下一片哗然。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认为事已至此,唯一的出路就是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然后,以全部兵力退守山海关。王在晋话音未落,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就激烈地予以反对。

  在孙承宗等人看来,要想保卫关内,就必须要在关外防守。而对于关外来说,宁远城是绝对不能丢的。因为,宁远城三面都是大山,距离山海关仅仅只有两百里,正好处于辽西走廊的中间地带。努尔哈赤想要南下攻打山海关,就必须要经过宁远。

  所以说,一旦明军将宁远的隘口堵住,那么,不管后金军战斗力有多强,也无法再南下一步。

  广宁一失,明朝辽东的边防已经开始糜烂。值此危急关头,明廷竟然还能为宁远一地发生争执,可见,某些大臣的目光是何等短浅。所幸皇帝采取了孙承宗的建议,免除了王在晋辽东经略的官职,让孙承宗全权负责辽东一带的防卫。

  孙承宗担任了辽东经略之后,先安置山海关一带的百姓,然后招兵买马,囤积粮食。更为关键的是,孙承宗慧眼识人,委任袁崇焕为宁远守将,大大地增强了宁远军士的守城信心。在孙承宗的谋划下,辽东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努尔哈赤也不敢再有什么大的动作。

  可惜的是,明朝末年的朝政非常黑暗,像孙承宗这样的仁人志士很难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辽东状况稍有一些好转,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分子便想借边防之名巧立名目,然后,将辽东军费据为己有。孙承宗得知之后火冒三丈,坚决不让阉党的阴谋得逞。魏忠贤等人为了贪污军费,不断地在熹宗面前诋毁孙承宗,想要让阉党分子高第取代孙承宗的职务。

  孙承宗虽然才能卓著,但并不善于巧言谄媚。很快,他便被熹宗下旨调离,辽东大权落到了高第的手中。高第从一开始就主张放弃宁远,这下掌握了实权,更是迫不及待第想要退守山海关。在他看来,后金的八旗兵所向披靡,自己待在宁远很难保住性命。而且,山海关的战略地位比宁远更加重要。只要在山海关摆出一副坚守的样子,朝廷就会非常看重自己。

  如此一来,自己尽可以堂而皇之地将军费据为己有。

  作为辽东一带的最高军事领导人,高第在国家危难之际居然如此行事,实在是令人不齿。在他的倡议下,山海关之外的大片土地全都白白地宋给了努尔哈赤。守卫宁远的袁崇焕誓死不走,这才保住了宁远城。不过,此时的宁远已经彻底失去了粮草供应,可以说是一座孤城了。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当即决定出兵沈阳,攻打宁远。此时,宁远的明军还不到两万人,可是,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有六万人。宁远的明军早就和努尔哈赤交过手,深知后金军战斗之强。

  往常,明军以三倍于后金军的人数才可堪堪战成平手,可况兵力只是对方的三分之一?努尔哈赤派出奸细刺探宁远的状况,得知明军畏敌如虎后,他直接将自己的六万人马吹嘘成十三万,以此来瓦解明军的斗志。如此一来,宁远的守军更加害怕,有的甚至开始谋划起逃跑路线来。

  袁崇焕见部下士气低落,毅然将将士聚集起来,然后,当众刺破手指写下血书,发誓要在宁远流尽最后一滴血。看到主将如此地视死如归,宁远的将士们全都泪如雨下,表示愿意为国捐躯。为了加固宁远的城防,袁崇焕命令宁远城外的军士和民众全部进入宁远城,不给努尔哈赤任何的可趁之机。

  然后,他命人在宁远城的城墙上大量泼水。当时正值隆冬腊月,气候非常寒冷,泼下去的水很快便结成了冰。如此一来,城墙变得滑不可攀,有力地阻挡了后金军的突袭。最后,袁崇焕派人在宁远城中搜查奸细,彻底地断绝了努尔哈赤的情报。

  努尔哈赤对于袁崇焕的做法并不在意,在他看来,自己的兵力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根本不需要知己知彼了。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军切断了宁远与山海关的一切联系。看到近在咫尺的宁远城,努尔哈赤颐指气使地派人前去招降。袁崇焕对于努尔哈赤的条件置若罔闻,反而令部下不断轰击后金军的军营。

  努尔哈赤见袁崇焕铁了心地想要守卫宁远,于是,在二十四日发动了对宁远城的总攻。在努尔哈赤的亲自督战下,八旗军像潮水一样涌向了宁远城墙。袁崇焕从容不迫地安排部下防守,暂时抵挡住了后金军的攻击。不料,努尔哈赤见久攻不下,直接给部下下了死命令。

  后金军不要命地冲向城门,迅速在门上凿出了一个洞。袁崇焕见状,赶忙命人将洞堵上,这才没有让后金军趁虚直入。这一天,后金军攻城攻至深夜,但始终没能撼动宁远城。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好鸣金收兵。到了二十五日清晨,还没等部下休息好,努尔哈赤便再次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经过昨天的战斗,明军对八旗军的惧怕少了很多。而且,明军也看出来了,八旗军强在陆战,并不擅长攻城。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看着部下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努尔哈赤在心痛之余,不得不令后金军后撤五里。

  二十六日,后金军虽继续发起攻击,但明显已经失去了锐气。据说,努尔哈赤在这天的战斗中被明军炮火所伤。因此,后金军被迫全军撤退。

  后金军没有在宁远城占到便宜,转而攻打起觉华岛。觉华岛的守军虽然迅速布置了一条长达十五里的冰壕,但是,还是没能阻挡住后金军的进攻。后金军占领觉华岛后,将岛上的一万四千多名军民全部杀死。这时,明将毛文龙趁机突袭后金军的老巢,逼得努尔哈赤回师援救。

  自此,宁远之战宣告结束。

  不久之后,努尔哈赤因病而死,辽东局面获得了暂时的安定。努尔哈赤在二十五岁的时候便开始行军作战,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没有失败过。无论是女真、蒙古还是明朝,都对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深为忌惮。但是,他竟然败在了书生袁崇焕的手中。而且,是在兵力三比一的绝对优势之下。

  其实,努尔哈赤败的并不冤枉,他之所以失败,完全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目空一切,过于骄傲:

  努尔哈赤在辽东一带横行霸道,敢与他硬碰硬的明军实在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他便对明军的战斗力不屑一顾起来。当了解到宁远守将袁崇焕是一个书生之后,他更是没有将宁远的两万守军放在眼里。殊不知,自古以来骄兵必败,何况袁崇焕是一个用兵奇才呢。

  第二、后金军队不重视火器。

  八旗兵虽然很是剽悍,但他们的装备并没有明军先进。而且,他们身处蛮夷之地,过分地崇尚肉体力量,对火器往往比较轻视。就算是想要获取大炮一类的武器,但也没有购买的途径。而明军则不同,宁远城配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红衣大炮。这种大炮的毁灭能力极强,尤其是用来守城的时候。

  第三、后金军对宁远的整体情况一无所知。

  作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家,努尔哈赤一直很重视战前信息的收集。攻打抚顺、辽阳的时候,他总是事先派出奸细潜入城中,然后里应外合攻下城池。可是,在宁远一战中,熟悉后金策略的袁崇焕早就将宁远城中的奸细揪了出来。

  这样一来,努尔哈赤对宁远城的火力状况、兵力部署一无所知,还未开战便已经输了三分。

  后人在感慨袁崇焕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禁对后金军的行为心生疑惑。努尔哈赤既然想要扩大地盘,那么,为何非要南下,而不去攻打蒙古呢?要知道,明朝的山海关可是很难被攻破的。

  其实,努尔哈赤也不想南下,他也是被逼的。

  据学者统计,在中国古代,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战争都是在气温大范围的降低的时候发生的。明朝末年,气温大幅度降低,土地产出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少。当时,明朝大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不能再满足民众的生存。为了让治下的民众吃饱,明廷严令禁止粮食外运,对于偷偷将粮食走私到后金的商人更是严惩不贷。

  而越往北越冷,努尔哈赤的部落也深受气候的影响。他们的耕地面积本就少,明廷又切断了粮食贸易,除了发动战争之外他们别无选择。要发动战争,就要选择战争目标。在努尔哈赤眼中,周边的朝鲜和蒙古比自己还穷,根本没有粮食可抢。明朝虽然实力较强,但毕竟地大物博,完全可以满足后金的生存。于是,他便不断地在明朝的边境制造摩擦,发动战争。

  宁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告终,打破了后金军坚不可摧的神话。之后,袁崇焕趁热打铁,一步一步地收复了锦州和松山等军事重镇,再次建立起了宁锦防线。群臣对宁远大捷赞不绝口,可是,对于功臣之首的袁崇焕却置若罔闻。而魏忠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远大捷传来,群臣却纷纷为他邀功,甚至,还恬不知耻地请求为魏忠贤建立祠堂。

  最终,魏忠贤获得了无数赏赐,连养子都被朝廷封了伯,而袁崇焕只不过获取了官阶增加一阶的赏赐。袁崇焕知道魏忠贤不信任自己,为了能够长久地在宁远报效国家,他也委曲求全地请求位魏忠贤建祠堂。但是,魏忠贤还是将辽东巡抚换成了自己的人。袁崇焕无奈,只得辞官回乡。

  宁远之战的胜利,为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延续了不少寿命。可惜,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并不能在袁崇焕的手中起死回生。有魏忠贤等奸佞小人在朝内把持朝政,大明王朝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12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