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终成一代文学家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却从励志少年变成国家巨贪 良好形象毁于一旦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可你知道“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匡衡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吗?

历史典故,相信玩家们从小就看得不少,例如司马光砸缸,草船借箭、纸上谈兵、凿壁偷光等典故,而这些典故或多少给人带来深刻的意义。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其中的一个,西汉历史典故匡衡“凿壁偷光”,这个典故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用它来激励学生认真读书。毕竟古代的学习条件没现在这么好,不少人为了看书,无所不用其极,晋代车胤把萤火虫抓一起,由萤火虫发出的光看出,孙康利用利用雪照出的亮光看书。

匡衡是农民的孩子,但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却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而且据《西京杂记·卷二》记载,匡衡少时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除此之外,匡衡为了看书还替富人家免费干活,目的就是能够在富人家看书,主人得知他那么刻苦后也非常感动,于是就把自己家里的书借给匡衡看。匡衡刻苦学习,成为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这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匡衡,但是!但是!但是!这个故事的另一半却很少人知晓,匡衡长大之后干了什么呢?这一点也许语文老师就不敢告诉你了。匡衡自幼好学是真的,特别是对《诗经》有独到的见解,炉火纯青,世人都夸,所以匡衡走上了选官考试的道路上。

当时西汉选官制度很特别:博士的学生凡精通六经中某一经就可以参加考试。而且考试分三种,或者说三个级别,甲乙丙,你可以理解成一本二本三本。当然考中甲能够被授予的官职大,乙次之,丙最后。当年匡衡满满的信心参加考试,结果坑爹的是他跑题了,所以不仅没考中甲科,连丙都没沾边,于是他开始了复读之路。

神奇的是匡衡虽然学习好,当时名气也不小,无奈考试能力有点差,不管是紧张还是咋滴,反正匡衡前前后后考了九次才考上的,而且第九次考试的成绩才排在了丙中,勉强做了个芝麻般大小的官职。但匡衡对《诗经》理解十分透彻,为时人所称颂,恰好,汉元帝也是极其喜欢《诗经》的,所以它很快受到了汉元帝的青睐。

匡衡对《诗经》理解透彻,为匡衡未来封侯拜相埋下伏笔。汉元帝在位期间,发生了地震和日食,平时看古装剧的你,就会知道结局,一般这种天灾人祸情况,帝王多认为是上天的惩罚,所以汉元帝也吓得不轻。这时候匡衡看准时机,站出来表示,这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皇上,你憋怕!要是皇上您担心大可轻徭薄税,实施仁政。当然匡衡是很善于引经据典,尤其是用诗经解释一切的,向元帝陈述治国之道,弘扬礼让仁和之风,他这话对准了汉元帝好儒的胃口。

汉元帝听了匡衡的解释,心情大好,原本就知道匡衡很有才华,这次更是好感倍增,从这次开始,匡衡逐渐的开始平步青云,从郎中到太子少傅直至丞相。后来元帝还封其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

但匡衡好死不死的,竟然假公济私,耍起了小聪明,把小时候“偷光”的习惯起来了,只是它偷的不是光,而是“偷土地”,皇帝原本赏赐他土地31万亩,但因为郡图的错误,给他划成了三十五万亩,匡衡知道后并没有上报,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而且元帝在位期间,中书令宦官石显结党营私,但因为汉元帝的宠幸,没有人敢弹劾他,于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就算是匡衡也怂了,等到成帝上位后,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匡衡大概想好好表现,于是他上奏弹劾石显,不过匡衡不但没把石显拉下马,反而自己被拉下水了。

原来朝中有大臣就说,石显把持朝政时,你视而不见,现在还把一些责任推到先帝身上,这不是人臣所为。再加上他"专地盗土”的事情也被揭发,成帝龙颜大怒,这是欺君之罪啊,但念及匡衡多年之功劳,于是革掉所有官职,没收所有封赏,把他贬为庶人了,匡衡回乡后没几年,就郁郁而终了。

这就是匡衡最终的下场,这也是语文老师一直没有告诉我们的匡衡长大后的干了什么,一部分有可能是因为语文老师不知道他长大后干了什么,另外一部分是语文老师知道,但是不敢告诉你,这大起大落的境遇让人觉得十分的唏嘘不已。毕竟小时候是先进典型,是励志的人物,凿壁偷光更是家喻户晓,老了却因为贪污成了反面教材。这让我想到了老一辈说过的一句话“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这是会上瘾的。所以说,很多历史典故都要分两面来看,匡衡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匡衡的贪污受贿的行为却千万不能学,管住贪欲,分清公与私。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