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名声比肩李鸿章,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有着四大污点!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晚清时期有著名的四大名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之一的张之洞,名声比肩李鸿章,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有着四大污点!

在晚清时期,有四个中兴名臣,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其中,张之洞和李鸿章同时代,但在名声上要稍微弱一些。张之洞属于清流,慈禧提拔他有对抗李鸿章之意。后来,张之洞为了和李鸿章争夺“天下第一总督”的名头,也曾经做过很多洋务,比如兴办过很多学校,建造了远东第一钢铁厂,汉阳钢铁厂等。

可以说,张之洞(1837—1909)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期的张之洞,在清朝的官场里是一股清流,这不是岛主刻意要用网络词汇来形容他,而是张之洞真是属于清流派的。清流派是同光年间朝廷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由一批御史和翰林组成,都是品德高尚的士大夫。

清流派的特点就是不仅能说,还敢说。经常针砭时弊,抨击弹劾权贵,早期还总和洋务派那群革新分子闹矛盾,帝党后党的权力之争他们也没少掺和。因为清流派掌握着话语权,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稍有不慎,却又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张之洞,却是清流派中的一股“清流”。张之洞是有野心的,他知道直言进谏是获取名声的一条捷径,这条捷径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不过他杰出的政治头脑却总能帮他逢凶化吉。

时人称激清扬浊,不畏权贵的清流派为“青牛”,而张之洞则号称“牛角”,因为他的进谏次数最多。但张之洞不同于其他言官天不怕地不怕,言辞激烈,谁都敢得罪。张之洞做到了完美的对事不对人,既提出了建议,还让人听得舒服。

当时发生了几件舆论不利于慈禧的事,如东乡惨案、崇厚卖国案、午门冤案都是交由张之洞来处理。张之洞审时度势,解决了问题的同时,还给了慈禧一个台阶下,也由此得到了赏识。之后更是被慈禧破格提拔,一夜之间连升四级,由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直接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如果他愿意写一本《张之洞升职记》,岛主想一定是畅销书。

及至中法战争时期,清流派遭遇了重大打击。本来这群士大夫就有纸上谈兵之嫌,真派几位核心人物如张佩纶、吴大澂去督办防务自然是战事不利,连坐处分几乎使整个清流派覆灭殆尽。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又是张之洞。

张之洞之前调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之际力主抗战,由此坐上了两广总督的位置。督办防务,任免官吏,做得一丝不苟。不仅没有随清流而去,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封疆大吏。

之后张之洞顺应时势,秉承他一贯提出的“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又全身心投入到洋务运动中去。我们知道洋务运动分两步,先是自强,主要兴办近代军用工业。再是求富,张之洞就赶上了求富这一阶段。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大力发展近代民用企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还在读中学的朋友记一下笔记,这都是高考知识点。至于具体效果如何,有一说一,不怎么样。

首先张之洞手笔较大,换句话说有点铺张浪费,称为“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张之洞所督办的都是大工程,且经验不足,导致了一些事倍功半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来说,张之洞办洋务的主要成就则在于首创。虽然走了弯路,但到底还是由他迈出了第一步。用毛主席的话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除开工业,张之洞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也功不可没,现如今湖北几所著名大学如武大等的前身都是由张之洞创办。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还亲自提拔了一批青年才俊出国留学。

不过讽刺的是这些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继续跟随张之洞,他们一部分参与了维新变法,另一部分更是参与了革命党,成为了孙中山的嫡系。这或许是张之洞没有想到的,时代洪流滚滚前行不可逆转,心怀大义的年轻人终将走上这一条救亡图存的艰难道路。

再之后,义和团运动爆发。张之洞主张极力镇压,朝廷这边却态度暧昧,直到义和团声势愈演愈烈,帝国主义列强介入。慈禧太后这边,不知道是误信了逼她归政的假情报,还是真以为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竟然丧心病狂地向十一国宣战。

这一回张之洞是再也无法声援慈禧太后了,而是在清政府宣战之前,已经联合各地方势力推行“东南互保”协议,选择了明哲保身,第一次和朝廷唱了反调。

结局如张之洞所料,一边倒的局面,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地攻入了北京城。之后便是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张之洞一心为国,却也难阻大厦将倾的败局。

晚年的张之洞在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成为了顾命大臣,也为大清王朝燃尽了生命最后一滴蜡,于1909年病逝。纵观张之洞一生,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好虚名,能力不足,空谈误国。可大家总是选择性地放大缺点,对他的成就视而不见。就说张之洞这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然而人无完人,他的一生当中也曾有过污点。

第一个,对维新派的前后差别。在康有为、谭嗣同推动维新之时,张之洞积极赞同支持,不仅捐了五千两银子,还做了上海强学会会长。但当获悉慈禧对康有为厌恶态度后,张之洞立即退出强学会,停止支持维新派了,以此向慈禧表达忠心。前后的差别,让人瞠目结舌。慈禧清洗维新派的时候,张之洞也站在慈禧一边,说明张之洞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个,在台湾问题上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张之洞非常反对各种赔款割地,尤其在台湾问题上,建议朝廷给予刘永福等抵抗者军需支持。然而,当刘永福等人真向张之洞开口了,张之洞反而不敢给予丝毫支持了。这让人觉得,张之洞说的多,做的少,为世人所失望。

第三个,愧对唐才常的自强军。八国联军侵华,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地方督抚和西方列强发起了“东南互保运动”,此时湖南人唐才常的自强军,成为张之洞拉拢的重要目标。但当唐才常自强军准备起事时,慈禧逃到了西安,脱离了生命危险。此时,张之洞立即再度回到慈禧怀抱,剿灭了自强军,并杀死了唐才常。

第四个,对慈禧的吹捧过了头。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去,张之洞操办丧事。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即要给慈禧盖棺定论,要给一个谥号。张之洞给了22个字:“孝钦慈禧端佑康硕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盛显皇后。”这个谥号字数,和清朝历代皇帝字数相同,而当时咸丰正牌嫡皇后慈安的谥号才16个字。张之洞此举,对慈安非常不尊敬!

第五个,儿子当了汉奸。

张之洞可以说是大清的续命小能手,同时也做过很多对后世有积极影响的大事,比如他组建的汉阳铁厂生产的“汉阳造”,在抗战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武器。张之洞一辈子光明坦荡无愧于世,唯独没有料到自己的一世英名会被儿子玷污。他有七个儿子,六十三岁那年还老来得子养了个胖娃娃,取名叫做张仁蠡。

“蠡”这个字看着底部有两个“虫”,凭感觉就不是啥好意思,字典上说这是形容木被虫蛀快要断了,但实际上这个字并无特别贬义。张之洞为嫩儿取的名中间还有个“仁”字,说明他至少是期望小儿以后做个仁义无害的人。老来得子自然喜爱有加,对小仁蠡是倾力培养,可惜的是还没等到张仁蠡长大成人,只有九岁的时候张之洞就去世了。

没了爹的张仁蠡并不可怜,他在兄长的庇护下仍然能快乐地成长,他一直享受着父亲和兄长们的溺爱,他也受到了最好条件堆砌式的培养。张仁蠡最后考上了北大,证明了他的父兄给他的学识教育是不错的,但一个人光学识好并不一定就会“仁”,张仁蠡却被名字底下那两只虫儿把“仁”之人品给蛀掉了。

张仁蠡没有父亲的爱国情怀和高尚节操,他的情怀和节操便是用自己的才华去捞钱。张仁蠡走出学校之后不像其他学子得去人才市场,他顶着父亲的光环很快步入了朝堂,后来又曾在多地当过县官,在每一任上都可以用疯狂敛财来给他做总结。张仁蠡甚至不惜挖老百姓的祖坟,目的竟然只不过为了把挖出来的棺材板卖钱,人称棺材板都不放过的张县令。

日寇发动“华北事变”之后, 张仁蠡变节投敌——其实他也没啥好变节的,一个人连节都没有何谈变呢?入土多年的张之洞若是能爬起来,估计会又能气得爬回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仁蠡是在亲哥哥张燕卿的引荐下当了汉奸,别人家是一门双杰,到张之洞家成了一门双“奸”。

张仁蠡有才,为了向日寇表忠心,动用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把自己官椅后边挂着的西洋钟给调快了一个时辰,目的就是给太君们看看:瞧,俺仁蠡君保持着和皇军一致呢!其后又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极力散布亡国论来迎合日寇。真是用自己的学识来丢祖宗脸面还嫌不够作死,如此作死的张仁蠡最终被枪毙。

张之洞一生为国为民,却没想到老来得子得的是个败家子儿,堂堂张家竟然出了一对人渣,这实在是张之洞始料未及的事情,给小儿子起了个“蠡”的名儿,结果让两虫儿把良心品德都给蛀空了。张之洞确实是冤得很不值,一世英名竟然被自己的有才没德的作死儿子给毁了,好在历史仍然给了张之洞中肯的评价。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