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众所周知,然而它的下半句,更经典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谚语,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众所周知,然而它的下半句,更经典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二儿子,他是晋景帝的司马师的弟弟,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曹魏末期手握大权的臣子,也为西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劳。成年后司马昭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不断积累作战指挥经验,立下很多战功。在正始元年(240年),他被任命为洛阳典农中郎将,他严于律己,为百姓着想,免除苛捐杂税,受到百姓的喜爱和支持。

到了正始五年(244年),他跟随大将军曹爽伐蜀,被任命为夏侯玄的副将,面对复杂作战局势,他冷静思考,准确判断,在被偷袭的情况下没有盲目反击,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做出按兵不动的判断,没有掉进王林的陷阱,他还积极进言,帮助夏侯玄和曹爽作出了合理的决策,使得魏军顺利撤退。后来新帝即位的第二年,他的哥哥司马师成为大将军,大权在握。

司马昭跟随兄长不断晋升,到了甘露元年(256年)六月,他获封大都督,其封地面积又加大。后来他又机智决策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声望大增。在甘露三年(258年)五月,魏帝曹髦曾打算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为他设置晋国,在他推辞拒绝后加九锡,直到甘露五年,魏帝对自身权力流失感到深深的忧虑,,在各种压力下欲除去司马昭,将其罢黜,然而计划被王业等人泄露,魏帝孤注一掷闯入相府,被太子舍人成济刺杀。

司马昭闻听自己的属下杀死了皇帝,也惊恐万分,立即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对于司马昭本人,这都是他自己一手策划的,但是他不能表现的过于高兴,应该让别人看到他的吃惊,悲伤,对下属的愤怒。所以司马昭一边假装悲痛,一边想着如何收拾残局。告诉司马昭,为今之计必须杀了贾充和成济,只有这样才能平民愤,才能让众大臣信服。司马昭听完这些话后,虽有不舍,但是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当断则断。以太后的名义下旨,贾充被贬为平民,成济被扣上弑君的罪名,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果,司马昭狠毒之心,也不忘把尚书王经等人一起处死,以绝后患。

司马昭杀死曹髦后,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也是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仅为十五岁,完全被司马昭掌控,也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司马昭一直野心勃勃,为何没有去取而代之?为何还要如此麻烦的另立新君?,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体现司马昭的遗憾和大智慧。

司马昭年少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经常在外领兵打仗,和那些世袭王位、手无的王公贵族,司马昭更清楚的看透这个社会,了解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明确自己的治国之道。在治国上,司马昭是一位实干家,辅佐朝政,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修改律法,整顿吏治;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节俭,注重老百姓的生活。魏国的政治和经济一度逐步发展。

司马昭掌权执政后,多次发动战争,平叛淮南地区的叛军,使魏国进入一个和平的环境时代。等到国中经理稳定后,司马昭开始着手消灭蜀汉和东吴。当时的蜀汉已经日益衰败,昏庸无能,国内战乱不断,百姓生活穷苦,四下逃窜,各地出现叛军起义。天下之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此的对立已经长久,结束割据势力,统一天下是顺乎天意,魏国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了消灭了蜀国。虽然东吴不是司马昭收取的,但是没有司马昭前面的努力和准备,岂能如此容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一直都有篡位之心,但是被成济错杀魏帝曹髦,惹怒了朝中大臣,执意夺取帝位,必然引起血雨腥风,此时的司马家族经不起半点曲折,一不小心必然万劫不复。

后人对司马昭的了解,大部分都是因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书中记载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们听说司马昭这个名字,都是因为这句话。人们对这句话肯定是理解的。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这句话只能够后人说出了。

司马昭掌管朝政期间,整顿吏治,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节俭,注重老百姓的生活。此时的曹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在司马昭掌权时期,曹魏又一次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之后司马昭多次发动战争,先后平定了淮南地区的叛军,之后发动了灭蜀之战。

蜀汉消灭之后,曹魏的领土就进一步扩大,此时曹魏只面临一个强敌,就是东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经成为了尽人皆知的一句话,那么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这句话是后人说出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现如今用来形容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权利和爵位。此时的司马昭已经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司马昭一直都有篡位之心,可是程济错杀了魏帝曹髦,这样一来朝中的大臣愤怒了,于是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称帝。那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一句话就是“虽有心称帝,然不利人和。”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