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历史上真正的文天祥被俘后,是怎么样的?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爱国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文天祥的爱国故事,历史上真正的文天祥被俘后,是怎么样的?

文天祥(1236.6.6-1283.1.9),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文天祥历北海经长江口南下之时,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忠肝义胆,昭若日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字里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公元1278年11月,元军攻入广东潮阳县境内,文天祥仓促率军与元军将领张弘范交战,结果兵败被捕,文天祥想吞药自杀却未能如愿,最后被士兵押送到张弘范的面前。

当时,左右官员都命文天祥向张弘范行跪拜之礼,但文天祥却傲视不屈,张弘范很佩服他的气节,便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并带着他一起来到厓山观战。

随后,张弘范要求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却回答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这可能么!”

后来,架不住张弘范强迫索要书信,文天祥在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便写下名传千古的诗歌《过零丁洋》给张弘范,以示答复,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97年2月,张弘范率领的军队在崖山大败张世杰的军队,这一战宋军几乎,四十三岁的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张世杰随后也溺水身亡,南宋就此覆灭。

厓山之战后,张弘范特意在军中置酒宴犒军,并再次对文天祥劝降:“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却留着泪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张弘范自知无法招降文天祥,便派人将其护送到京师,交给忽必烈处理。在路上,文天祥一心求死,所以连着绝食八天,却最终还是没有死成,这时文天祥的求死欲望也就降了下来,他开始正常吃饭,并决定和元朝斡旋到底。

等到文天祥来到京师后,恰逢忽必烈正在大范围搜寻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于是王积翁便趁机向忽必烈力荐文天祥,表示整个南宋都无人出其右。忽必烈听后大为震撼,便派王积翁前去劝降文天祥。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倘若元廷真愿宽赦我,那就让我出家做一个江湖道士了此残生,这样将来还可以以顾问身份为元廷效力。但是,如果现在立即给我高官,这不仅让我对不起那些为国家而牺牲的同僚,更是让我把自己平生所信奉的东西都给丢弃,这样的我又有什么用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文天祥给忽必烈提出的要求,就是放他到外面出家做一个脱离尘世的道士,不再过问朝廷政事。至于将来,必要时他可以以道士的身份来给忽必烈提一些治国的建议,兼任忽必烈的顾问,这就像当年的对于一样。

王积翁听了文天祥的话,也觉得有道理,毕竟文天祥内心的忠义二字,也是需要时间来磨平,总不能让人家一转身就背信弃义,那也实在太无耻。所以事后王积翁便联合十个原先的南宋官员,一起向忽必烈求情,希望能够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做一名道士。

忽必烈本想同意,结果这时候一个叫做留梦炎的大臣站出来反对。

这位留梦炎和文天祥一样,都曾是南宋的状元郎,后来文天祥担任右丞相,而这位留梦炎则担任左丞相。但后来在元军进攻杭州时,文天祥选择誓死抗元,而留梦炎则率众投降。

投降元朝的留梦炎为忽必烈鞍前马后地忙碌,还亲自劝降了一大批南宋官员,由此他自己也做到了元朝丞相的位置。

因为文天祥与留梦炎的共同经历和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留梦炎自然对文天祥充满怨恨,他害怕文天祥将来会取代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忽必烈有心要释放文天祥时,他便跑出来对忽必烈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今天释放文天祥,明天他又跑到南方号令江南义士抗元,这置我们于何地呢?”潜台词就是不要因为一个文天祥,就将我们这些积极归降的人置于尴尬位置,否则我们会寒心的。

由此,忽必烈便决心不释放文天祥,而是逼他投降,否则就处死。

第一番劝降,忽必烈从文天祥的家人下手。一天,文天祥在狱中收到了女儿的来信。信中说,文天祥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现在都在宫中,被当成奴隶,过着囚徒般的生活。言外之意很明显:家人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待遇,全是因为文天祥。而只要文天祥投降,家人团聚,过上幸福生活绝对不是问题。可是呢,文天祥回信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爹爹管不得。

忽必烈见文天祥家人的账不买,又找来了一个说客,开始第二番劝降。这位说客本是文天祥的同事,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留梦炎来了个现身说法:顺应大势吧,你看我现在不挺好的吗,已经当上礼部尚书,翰林学士了。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呢?这样一来,文天祥连问候都省了,当场怒发冲冠,对留梦炎一顿痛斥。结果是留梦炎羞愧难当,抱头鼠窜回去,据说,至死心里都留有文天祥的阴影。

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忽必烈最后不得不使出一个大招,你文天祥不是死了心地忠于南宋吗,那就叫已经降元的南宋黄帝宋恭帝出面。这一招很有深意:一来告诉文天祥,你的皇帝都投降了,你还等什么?二来,你最忠心的皇帝让你投降,看你怎么说。

可想不到的是,文天祥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见到宋恭帝,文天祥二话不说,先是北跪在地,随即放声大哭。最后,只回了赵恭帝四个字:“圣驾请回”。

文天祥北面跪拜,就是告诉宋恭帝,自己绝不忘家国,绝不忘旧主。而简单的“圣驾请回”四个字,即有身为臣子的有礼有节,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甚至决心以身殉国的决死之心。宋恭帝见文天祥如此坚决,也就什么都明白了,便再没说什么。

经过三番劝降,忽必烈也算是终于明白了文天祥“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最终,文天祥英勇就义,在历史上永远为我们留下了一位忠臣的范本。而在他就义后,忽必烈还感慨再三:“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

文天祥的爱国之心由何而来?来自于他的浩然正气。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自幼“读圣贤书”、“养浩然气”,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浩然正气。赋于狱中的《正气歌》就是他自身的最好写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诗中列举了许多视死如归的“夙昔哲人”,他们既是作者的榜样,也是作者的同道。他们的浩然正气延续到了作者身上。这种正气或如奔流浩瀚的长江大河、巍峨雄峙的岱宗华岳,或似光华的日月、璀灿的星辰,无往而不在,不以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充塞于天地之间,成就了作者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壮举!

这首《正气歌》不讲究修辞技巧,完全是直书胸臆,看来落于某些论诗家所谓“有韵文件”或“分行散文”之讥。《过零丁洋》也与此相近。然而,《过零丁洋》与《正气歌》在后来读者的心目中显然远超于许多“含蓄蕴藉有情味”的唐诗宋词。诗言志,而文天祥这两首情真意切、正气浩然的诗,正是列于中国诗坛之巅的千古绝唱!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