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春秋霸主郑庄公:一个被司马迁偏爱的君王,建造了史上第一条黄泉,只为见一个人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在春秋时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春秋霸主郑庄公:一个被司马迁偏爱的君王,建造了史上第一条黄泉,只为见一个人。

东周分成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两篇。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根据这两份表,划分春秋和战国的年代。

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期,有名的五霸,不管到底指哪五个,最早的总是齐桓公。齐桓公在位的时候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前六四三年,他即位时已在平王东迁之后八十多年。其实在齐桓公以前,争霸的局面早已开始,公元前七四三——前七〇一年在位的郑庄公可以算做最早的霸主,不过只是小霸,不是齐桓公那样的大霸。

郑庄公性格鲜明,有“反叛精神”,又有治国之才,后人称赞为“春秋小霸之首”。想必,这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郑庄公添上“浓墨重彩”的原因。

然而,这两本书对郑庄公的描写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它们向读者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郑庄公”。《左传》中的郑庄公,充满了“矛盾性”;而《史记》中的郑庄公,却是一位礼仪兼备的忠孝之君。

从《史记》的用词和写作手法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郑庄公是有“偏爱之心”的。

为了更深刻的体会司马迁之用心,也为了更加清晰而准确的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就让我们来对比和分析一下,这两个“郑庄公”究竟有何不同。

郑庄公的出生

《左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史记》:“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描述郑庄公出生时的情景,左丘明和司马迁却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左传》中的描述。郑庄公的难产吓到了姜氏,进而导致了他们母子关系不和。而“恶之”的说法,为后来郑庄公与母亲“遂而相见”的事情埋下了伏笔。“恶”的修辞力度是很重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自打郑庄公出生,母亲就非常厌恶他。也就是说,郑庄公从来没有得到过母爱,或许,他也从未把姜氏视为自己的母亲。对于郑庄公掘地见母的行为,笔者更愿将其理解为——利用“孝礼”,来为自己制造声势,以博得社会的赞扬,“作秀”而已。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史记》中的描述。姜氏只是“弗爱”郑庄公,而这种“不爱”比“恶”的程度要轻很多。司马迁这样写,是为了削弱郑庄公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使之后他们二人“和好”的桥段更加合理。我们从司马迁的用词可以看出:郑庄公虽然不被母亲喜爱,他们之间着有种种矛盾,但是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还在。进而论证了,后来母子和好的主要原因,是郑庄公内心真实的“孝”,并不是他“刻意为之”。

司马迁对郑庄公的偏爱可见一斑。他没有照搬《左传》中的叙述,而是巧妙的在文章中糅合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郑庄公的喜爱之情。

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战争

《左传》:“太叔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史记》:“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左传》中的记叙,“公闻其期”说明,共叔段想要偷袭只能算是一根导火索,而郑庄公才是这场战争的实际发起者。共叔段待在京,他虽有叛乱之心,但是还没有实际行动。而仅仅是听到消息的郑庄公,就“伐京”了。可见,郑庄公确实是个擅于洞察人心、懂得未雨绸缪的枭雄,他无视兄弟情谊,对共叔段发动了“主动”攻击。

反观《史记》,记叙了三场战役,竟然比《左传》多了一战!战争的开头是“段果袭郑”,说明共叔段才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而郑庄公只是“被动”反击。这个“果”字用的十分精妙,司马迁想要说明:郑庄公是十分机敏的,他早已预料到共叔段会叛乱。但是因为郑庄公看重兄弟之情,所以一直没有攻打共叔段。我们知道,司马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是很谨慎的,他会引用多种史料,综合性的探究和取舍,并不会随意的捏造出这一战,也就是说,这场战役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而司马迁着重描写“第一战”,是“有意而为之”的。与此同时,左丘明“夫人将启之”的描述不同,司马迁“武姜为内应”的改写,也为后面郑庄公不计前嫌,阙地及泉,与母亲武姜遂而相见埋下了伏笔。

在笔者看来,《史记》所描述的这场战争,郑庄公是相对“正义”的一方:共叔段无礼在先,“畔段”说明共叔段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鄢溃”说明郑庄公的军队是很有战斗力的。

由此可见,司马迁眼中的郑庄公不仅有礼有节、有情有义,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司马迁的叙述,为“春秋霸主”郑庄公波澜壮阔的一生起了个好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的这一年,周王室势力衰弱,大权旁落,春秋时期开始了,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身死后,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攻城掠地,战争频发,曾经强盛的周王朝只剩下了一小块地盘。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大人物最初却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和同胞弟弟所连累,险些失去了王位,他通过自己高明的政治智慧完美地一招制敌,在处理亲人之事上,一不小心他就会被天下人认为是“大义灭亲”“六亲不认”之人,可他却未落下一丝把柄。

郑武公十四年,他的夫人武姜生下了公子寤生,这是她的长子,然而武姜并不喜欢这个长子,因为寤生是难产而生,让她遭了不少的罪,所以身为母亲的她一直不喜欢寤生这个儿子,反而是喜欢二儿子共叔段,因为少子是顺产而生。这样的理由还真是可笑,更可笑的是,在郑武公病重的时候,她竟然请求少子为太子,但郑武公已经定好了人选,正是长子寤生。

母亲不爱,好在父亲还念着寤生,或许也是看出了自己的长子以后会有一番大作为,所以郑庄公坚持让寤生继位,寤生继位后,是为郑庄公,母亲武姜仍然还在想着自己的小儿子,想让寤生将大于郑国都城的京城封给共叔段,京邑是繁荣之地,地广物博,郑庄公心中不愿意,但碍于这是母亲的请求,他也只能将这块地赐给弟弟,面对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以“这是母亲的要求,我必须听!”的理由只能同意。

武姜和共叔段到了京邑后,没有感恩圣德,反而是积极扩充势力,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阴谋发动叛乱。郑庄公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先发制人,而是不动声色,任由着朝中大臣对他们母子俩起了疑心,大夫蔡仲劝他要及时制止,但郑庄公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郑庄公二十二年,共叔段以为时机到了,发兵袭击郑都,武姜作为内应里应外合,但其实郑庄公已经事先得知他要叛乱的消息了,早已准备好军队攻打共叔段,而京城的人已经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只能逃到了卫国的共地,因此称他为共叔段,他最终死在他国。郑庄公将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他对母亲的背叛非常生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见面”。

可过了一年后,他就非常思念母亲,他赐给颍考叔食物,但颍考叔不吃,于是郑庄公便问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已尝过,就是没有尝过您的肉汤,请求让我带给她吃。"这让郑庄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十分愧悔和想念。

颍考叔看庄公已然后悔,就劝说道:“太叔段已经死了,姜氏就您一个儿子了,您再这样对待她,那和鸮有什么区别呢?臣有一计,既可以让国君不违背誓言,有课享受天伦。”

郑庄公忙问:计将安出?

颍考叔自信满满地说道:“挖一条沟道,直通黄泉(地下河),在里面建一间屋子,让您和姜氏在其中相见,可不就是黄泉相见吗?”

庄公听后很高兴,就照着颍考叔的办法去做,最终于与武姜在黄泉之中相见。母子二人相见之时,抱头痛哭,和好如初!

后世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孝诗》一卷,其中四十五回就是写的颍考叔黄泉见母一事:

茅焦甘伏质,考叔请留羹。

大隧如初乐,咸阳虚左迎。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和宗法制在春秋初期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按照《左传》的记述,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他看重队母亲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悌。即便周王室衰弱,他还是很看重礼仪,这样的作风让他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能够在天下中得到美名,受人推崇,而不是成为冷酷无情的暴君。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