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牛李党争最大的牺牲品竟是和党争无关的李商隐?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在唐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是给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就有了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线,进入仕途的机会。这对朝廷引入有才干得人是有极大的好处的,然而有利就会有弊。

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通过门荫取士。李德裕认为,公卿子弟从小就熟悉官场,容易掌握做官的本领。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

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宰相,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今四川理县)。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北),不久忧郁而死。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而在党争之中最大的牺牲品就是李商隐

据《旧唐书·李商隐传》的记载,李商隐少富文采,儒雅风流,深受当时镇守河阳的令狐楚的赏识。按照这个节奏,在令狐楚的引荐下,李商隐的仕途必将一片辉煌。可不巧的是,镇河阳侍御史王茂元也对李商隐青睐有加,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王茂元是李党领袖李德裕的亲信,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无形中就是靠拢了李党。此事令狐楚知道后,大骂李商隐背信弃义,任李商隐多次找令狐楚解释自己并无心与牛党为敌,仍得不到令狐楚的原谅。

由于处境尴尬,李商隐既没办法与牛党交好,失去了被引荐的机会,又不想借着岳父的关系走人政坛。再说李党对于李商隐曾与牛党亲密接触的事情始终有所惮,更不可能举荐他。结果满腹经纶、才情高绝的李商隐一生备受冷落,黯然而终。或许对于李商隐而言,他的心中并没有党派之分,不然他也不会私下结交文人,从不过问对方党属。不过,他的心坦荡自然,并不等于别人也同样拥有君子之心,所以凭君子之心结识小人,又如何能得善终呢?

看历史上历朝历代“朋党之争”,汉、明两朝主要是宦官与外成或朝臣的权力之争,宋朝则是朝臣的政见之争,唯有唐朝的朋党之争畸形可笑,它不过是公卿显官集团(李党)同豪强地主、暴发户庶族(牛党)之间的冲突。这种斗争只会使一个国家越来越贫弱,而不是通过激烈的碰撞,擦出新的火花,更没有正义与邪恶可言。所以说,处在此类夹缝环境的李商隐,尽管有再大的才华,于倍显无知的斗争中也一样要成为牺牲品。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2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