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刘基对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功劳很大,为什么却因为一句话就不信任他了?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刘基就是刘伯温,他是元末明初的重臣之一,他的发迹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识货,腐败的元末,空让刘基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直到朱元璋来请他出山,他才有一展身手的余地。在刘基刚刚出山的那段时间,为朱元璋一路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这才创建了大明朝。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自己并没有念过多少书,可以说,在明朝初期,国家的治理刘基功不可没。但是,朝廷中也有以李善长为首的另一股势力,他们势同水火,谁也不服谁。朱元璋为了相互制约,选择了视而不见。但是后来朱元璋问了刘基一个问题后,就再也不相信他了,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找到刘基,问他:“你认为谁比李善长更适合做丞相?”刘基深知皇帝的心思,于是,恭敬回答:“这事是由陛下自己决定的。”朱元璋听到了想听的答案,语气缓和,又试探问道:“你觉得杨宪如何。”杨宪特务头子出身,是刘基一手提拔起来的,要是回答不当,肯定会引来老朱的猜忌,刘基只好说:“不妥,此人虽有丞相之才能,却无丞相之德行。”

朱元璋又说出了一个人汪广洋,此人虽不是刘基一派的人,但是,老朱怀疑此人早和刘基有勾结。刘基认为,汪广洋可以做个部门长官,但要做丞相可就不适合,因为他没有多少好的治国举措。朱元璋立即追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心中一跳,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心腹,若是说他坏话,会让老朱以为自己在打压李善长,若是说他足以胜任丞相,自己的地位将会被动摇。

刘基只好说:“此人才华横溢,但是心高气傲,怕是以后身居高位,难以控制。”刘基果然没有说错,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朱元璋只好装作朝中再无人可用的样子感叹:“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就是说,我的宰相,除了你,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刘基赶紧推辞,说自己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吧。

其实李善长、胡惟庸虽然也很有学识,但没有参加科举,出身“不正”,史书中曾用“善长初为吏”和“里中长者”介绍李善长。而胡惟庸在投奔朱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作为,个人履历一片空白,最多和李善长一样,都是元朝小吏。而那时的读书人又非常看中这点,所以刘基是打心底里瞧不上李善长,他认为李善长最多就是一个管家或是账房先生,而自己却能运筹帷幄,担任军师的重任,宰相位高权重,不仅仅要有才更要品德优良。

有一次天气大旱,李善长正负责主持求雨活动,他劝刘基:“此时正要求雨,就不要杀人了。”但刘基也是个倔脾气,直接怼了一句:“杀掉李彬,天必降雨!”李彬是李善长的部下,刘基的坚持让李善长很没面子,也是从这时开始,李善长开始记恨刘基。朱元璋回来后,听到很多刘基的负面言论,而李善长也抓住机会狠狠批评了刘基一番。此时朱元璋还是比较信任刘基的,但刘基却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天气大旱,几个月都没有降水,各种求雨办法也没有奏效,朱元璋一气之下处罚了不少官员。

刘基随后总结出干旱原因:第一是阴气重,当时很多阵亡军人的妻子都聚集在寡妇营,导致阴气聚集;第二是征调的很多工匠在死后都没能归于黄土;第三是张士诚的部下归降后,不该被充军。其实现在看来,这些原因和干旱都没有关系,只是刘基想借此劝朱元璋仁慈罢了。刘基的建议已经实施了十几天,但依然没有降雨的迹象,朱元璋一怒之下将他打发回家,南京城很多官员被贬。

对刘基而言虽然智谋超群但却太过于孤傲又愤世嫉俗,不懂得讨朱元璋的欢心。本来朱元璋就不信任自己,刘基却处处表现的过于孤傲又不懂得逢迎朱元璋,往往在很多场合让皇帝感觉没有面子,有时候认为是刘先生故意出自己的洋相。加之刘基太过于聪明总能看到朱元璋内心的变化和想法,皇帝对这位进士老爷很是忧虑,本来就不和自己贴心又能处处了解自己的想法,并总是先自己一步看到问题的所在和自己下一部的动作,这让老朱很是猜忌,这才导致两人之间不再信任。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2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