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在清代只要考中进士,不仅能衣锦还乡,还能有经济效应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想必我们小时候都应该听父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吧,其实这说的就是古时候,不管做什么事情,唯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才是最好的出路,尤其是在清朝。

远的且不说,以清代为例,一个进士所能带来的经济效应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尽管清代官员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一个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45两银子,可是从普通平民变成官僚阶层身份的这一转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入。清代读书人成为进士后,不管之前的家庭如何,都将会有三个方面的经济来源。

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

按清代惯例,新科进士录取后都会有一个长假,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朝廷之所有这样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新进士能衣锦还乡。而进士到家后,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当地去拜客,通过收受人家的贺礼为将来为官筹措资本。

考中进士对于地方来说原本就很稀罕,有的边缘县城甚至数十年都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因此,进士这个身份在当时还是十分吃香的。方圆百里的乡绅大户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家中进行拜访,对于这样一支潜力股,大家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除此之外,当地的官府也会给新科进士送上一份不菲的见面礼,因为彼此都将成为日后官场上的朋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官场之中最讲究的就是关系网。谁都不知道那块云彩有雨,所以官员的馈赠一般都会比较丰厚,动辄数十两或数百两。

如果不是身处穷乡僻壤,很多新科进士还会拜访当地的商铺,这种拜访目的就是赤裸裸地敛财了。而这些店铺掌柜对新科进士自然也不敢怠慢,多少也会表示一些心意,有的还会摆下宴席请喝酒。因为当时的社会,商人是四民之末,经营风险很大,多结识官场中人,自然好处多过坏处。

别说是进士,就是举人也已经很了不起了。相信大家对范进中举有很深刻的印象吧。在中举人之前,范进的老丈人很看不起他,成天对他骂骂咧咧。但是中了举人后态度就变了,在范进面前变得大气也不敢出。原来范进中举后,城里的张乡绅马上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太穷,马上把自己的一座大院子借给范进。而且还有很多人送钱送田,不到二个月,范进该有的全都有了。

第二是借钱。

虽然高中进士有了功名,可是这才开了一个头,马上就要面临赴任或是被点为翰林。既然是成了官僚集团,当然也要讲究排场,出门有轿子,家中有仆人,还得雇佣幕僚,甚至连一身得体的官服也要自己掏钱买。这些都是要白花花的银子的。

因此,那些家境一般的进士都会借钱,这也会清代进士的惯例。有了进士这个身份,借钱的事就来的容易了,很多亲戚、朋友甚至会主动提出借钱,这样的投资基本上稳赚不赔,大家都乐意效劳。而相当一部分人名为借钱,实质上还是馈赠,根本不惦记什么时候能还上。

第三是干预地方公事。

在地方上,一个进士的能量十分巨大,不论在哪里,民间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进士的身份就发挥作用了,不但可以替人写状纸去衙门告状,而且还可以通过进士身份影响县官的最终判案。官司打赢了,好处自然不会少。

除了打官司以外,调节民事纠纷也是很大的一笔收入。清代时,皇权不下县,在县以下的广大农村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当地的乡绅士。一般情况下,农村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都会由当地的族长或是声望较高的人来进行调停。当然,做这些工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偿的。调解之后都会获得丰厚的报酬。这也是进士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以曾国藩为例,列举一下晚清时期新科进士的敛财之路。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终于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不久,他便回到了湖南湘乡老家。有人考证,曾国藩此次返乡共呆了296天,而其中有198天没在家里,干什么去了呢?到处打秋风去了。

当然,读书人打秋风要说得文雅一些,叫“拜客”,他规划了一个细致的路线图,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亲及官,由官及商,士农工商四业,但凡是有钱的,曾国藩几乎是无一遗漏。

当曾国藩准备北上拜客然后到京城入值,张宏杰先生做过考证,在近三百天的时间里,曾国藩共有四次走出去打秋风,以湘乡为中心,南至衡阳,北到长沙,西南到武冈,西北到安化。尽管有的给二百文,有的给二十两,看上去数目不大但胜在量多,整体算下来也是一笔巨款。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道光年间的物价做一个说明,当时一斤猪肉是五六十文,鸭蛋二文一个,普通瓜菜每斤二文上下,桃子每斤六至十文。而一亩田的售价只要三十两银子。如此算来,这一趟秋风下来,曾国藩少说可以买上五十亩良田,或者四万斤猪肉,够开销一阵子了。

在北上途中,曾国藩吃吃喝喝,又白拿白要。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十六日,曾国藩从湘乡县城出发,先是去了县衙捞金,共收钱三十二两;十一月六日到长沙,捞金七十七两;十二月十二日到了武汉地界,这一次收获更大,共得一百七十一两又六千九百文。次年正月十二到河南省城,当地官员又献上六十两,这次进京,曾国藩所得是两千两左右,合起来比前四次的还要多。

曾国藩不是以道德文章立身,堪称完人吗?他怎么会不顾读书人的体面如此行事呢?这还真赖不上曾国藩,大清国的风气就是这样的,不论是谁,只要考上了进士,都是这个套路,而且这还不是潜规则,是官场上公行无忌的显规则。曾国藩不过是随大流,跟风而已。

其实,曾国藩做事还是比较低调的,有些准进士甚至还公然敲诈勒索,这种风气的盛行实在让人惊骇。同时也可以想象,小小的进士都如此放纵,那么整个大清官场不知要腐败到什么程度。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2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