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为什么王安石给苏轼出三上联,结果苏轼都没对上,其中一个至今无人能对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王安石苏轼,众所周知,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他们的关系如何呢?为何王安石给苏轼出的三上联,结果苏轼都没对上,其中一个甚至至今无人能对?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

熙宁二年,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试,请求开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随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对。

王安石怒不可遏,说:“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最终宋神宗听从王安石意见,罢黜了苏轼,苏轼离去后,朝中大臣开始预谋打击王安石,后罢相辞官,回到江宁老家。两人一前一后离开朝廷,终有机会冰释前嫌了。

元丰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诬陷,被逮捕入狱,择期问斩,除苏辙外,无人为其辩护,此时,身处江宁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后,想到国家危难,想到苏轼的才情,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将自己的亲笔书信呈给皇上,为国家保住了一位人才,为后世保住了一位文坛才子。

元丰三年,苏轼奉命从黄州调往汝州。途径江宁,想起救命恩人感动不已,于是专程拜访王安石,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王安石听说苏轼要来江宁,马上风尘仆仆赶到渡口与苏轼相会。两人在江边煮酒和诗,通宵达旦,畅谈甚欢。

事实上,两位集文学底蕴和政治卓见于一身的风流人物,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二人的初衷无非都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王安石与苏轼,相互敬佩,相互欣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

可以说两人是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两人的关系也是诗文之交,为何如此说呢?这要从王安石给苏轼出的三上联,结果苏轼都没对上说起。

事件经过

初入官场时,苏轼仗着自己才华横溢,有点骄傲自大。王安石比苏轼大一点,此时已是位居宰相,对于苏轼的轻狂,王安石决定锉锉这个后生的锐气,于是就给苏轼出了三个极难的上联,结果苏轼一个也没有对出。其中一个甚至流传近千年,到今天也无人能对。

能够难倒一代大文豪苏轼的上联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为大家揭晓。

第一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此联时,恰逢那年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是不折不扣的“一岁两春”。此外,上联的难度还在于第四个和第十二个字都是“春”,下联也要有此格式才算得上对仗工整,因此纵然苏轼是千古奇才,一生也没有对出。

王安石的这个上联,历经不知多少春秋,始终无人能对。直到几百年后,清朝的对联专家梁章钜在一位老人的一百二十岁生日宴上,灵感迸发,对出了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第二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州阊门至虎丘一段,全长约七华里,风光优美,被称为“七里山塘”,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钟爱之地。而山塘街一半的地方恰好有个河面被称为半塘,于是经过王安石的创造,诞生了这一巧妙的数字联。

苏轼在世时也没能对出,后人假借苏轼之名,给出了这样一个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这个下联的数字,严格来说与上联对仗并不工整,你还有更好的下联吗?

第三联: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这一联也是说的一个地方,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三个风景名胜。此联的难度在于“金玉银”对应后面的“三”,而下联不能用三,但是前面却只有三个字。

这一联不仅苏东坡没有对出,苏东坡之后的无数文人才子也都没能对出下联,所以至今仍是一个悬联!

那么对于这三上联,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2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