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鲁国在战国时期并不强,为什么直到战国末期才灭亡?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强国吞并小国是必然的趋势,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当时鲁国并不强大没有位列战国七雄,却坚持到了公元前256年,也即鲁国直到战国末期才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在战国七雄之外,周王室境内还存在不少诸侯国,比如郑国、宋国等诸侯国。不过,在战国时期,郑国被韩国消灭、宋国被齐国消灭、越国被楚国消灭、中山国被赵国消灭,也即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在兼并战争中消失了。鲁国直到战国末期才灭亡。

首先,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消灭的。对于鲁国来说,则是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消灭的。那么,问题来了,鲁国为什么能坚持到战国末期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对于鲁国来说,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处在晋国、齐国、吴国、楚国等大国的包围下,但是,对于这些大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良好的时机却消灭鲁国。具体来说,就晋国来说,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也消灭了众多弱小的诸侯国。不过,在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家族之间的内耗,促使其没有对鲁国用兵。

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的记载,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在三家分晋后,韩国、魏国、赵国之间的互相牵制,为鲁国的存在提供了有利地外部环境。换而言之,如果晋国没有卿大夫家族的内耗,鲁国自然很难抵挡晋国的进攻。除了晋国之外,一直北进中原的楚国,也对鲁国虎视眈眈。当然,直到公元前249年,楚国才彻底消灭鲁国。

鲁国在春秋时期一度较为强盛,但在进入战国之后,面对七大诸侯国,鲁国的国力已经相对较弱了。可是国力较弱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它不仅是姬姓“宗邦”,而且最重周礼,学风又极胜,士子众多,灭其难免会遭受非议。同时,鲁国虽小,但位置极为重要,贸然灭国恐怕会被群殴,齐国灭宋导致五国攻齐的教训毕竟太过惨痛了。所以,直到战国末期,在秦国成为最大威胁后,鲁国才被灭掉。

在众多的诸侯国当中,鲁国作为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不仅是姬姓的“宗邦”,诸侯“望国”,同时又是典型周礼的继承者和实施者,有“周礼尽在鲁矣”之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因此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春秋时期,鲁国虽一度比较强盛,甚至与齐国争当霸主,但大多数时期还是较为羸弱的。就是在这种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国家愿意贸然伐鲁,不能说不是鲁国重礼的原因。

同时,极为注重周礼的鲁国,虽然也曾与其他诸侯交战,但总体来说却和各诸侯国保持了较为融洽的关系,不结盟、不伐交,类似于中立国的存在,这使得其他国家即使有灭其之心,也没有出师之名。在那个讲究师出有名的时代,贸然对一个重礼的国都展开攻击,甚至灭国,那就是犯罪。

鲁国除了重礼之外,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风极胜,在秦末战乱,刘邦举兵围鲁之时,鲁地仍然是一派“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的景象,可见此地学风之胜。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诞生了众多影响力巨大的士子,尤其是春秋末期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后,虽然儒家对西方的秦国影响较小,但在其他几大诸侯国的影响力却极大。同时,鲁国出身的士子也多有在他国为官者,尤其是身为邻邦的齐国,鲁国对其影响极大。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攻击灭亡鲁国,立刻就会淹没在众多士子的口水之中,完全就是在给自己找骂。

鲁国虽然封地不算小,但实在算不上富庶,不过曲阜一城和十几个邑,国土不过百里,甚至比一些诸侯国卿大夫的封地还小,油水实在是有些少,大家很难提的起兴趣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