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并非为了读书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相信许多人都听过凿壁偷光的典故,可是你知道么,真实的历史上的人物,初衷并不是为了读书,那么他是干嘛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在汉代刘歆所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段意思是说,匡衡,勤奋好学,家里没有蜡烛,邻居有,不借给他,于是匡衡就在邻居家的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接着那么微弱的一点光芒来读书!

在《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之中也有记载:”衡字稚圭,东海承人,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人,而这一段也恰恰印证了上面的额那一句,匡衡家里贫穷!都是给人家打短工的!

贫穷的人家晚上没有蜡烛,凿开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光,这个想法看似非常的合理,但是实际上完全的一派胡言!

汉代的建筑格局是什么?在汉书里这样记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在野为卢,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

在汉朝,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所独立的院子,像今天我们家的别墅,一个独立的独门独院,是每一个寻常百姓家的标配,即便是家徒四壁,这个穷到了极致,家徒四壁的人,也会有一个独立的院子,当然这个院子也可能是一面破屋子,里面没有门窗,没有屋顶,但是这种穷到极致的人家还真没有几个,当然除了流浪汉或者难民!古时候,地大物博,地广人稀,只要不懒,搭建一个茅草屋,用土夯实一个房子是很容易的,不像我们今天,一个不好,城建的,城管的,来给你拆咯,那时候官府并不会靠着卖地皮发俸禄,就算是卖也没有人会买!

在古代,没有连脊房,没有楼房,都是一户人家挨着一户人家,甚至有的人家方圆几十里就孤零零的一户,在古代,没有什么防盗的系统,唯一的就是有些富户人家养一条,甚至几条狗!用来看家护院,当然穷人家是绝对不会养狗的!

匡衡凿壁偷光的人家并不是穷人家,必然是一家富户人家,为什么?因为蜡烛!在汉朝蜡烛可是稀有宝贝,就算是汉朝的皇宫,也不能天天点蜡烛,必须是逢年过节或者祭祀大典!一般夜间照明用的还是动植物的油脂,所以说,在古代能夜间照明的,就是一些富户人家,或者小康家庭!

在汉朝,一般普通人家北房至少有三间,中间的是客厅,两边的是卧室,小康家庭呢,还有配房,富户人家基本上就是四合院!

不是房子连房子,那么匡衡是如何凿壁偷光呢?

难道大晚上匡衡蹑手蹑脚的,在不惊动富户人家的恶犬情况下,悄悄地在人家的卧室后墙上挖个洞?那就不是偷光了,而是偷人!且不说人家家主白天会不会看到自己房子里一个洞,匡衡的这种举动,估计还真不是为了偷光,而是为了偷人吧!

这从他长大后可以看出,史载匡衡“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也就是说匡衡虽然最终走上了仕途,但是仕途的道路却非常的崎岖坎坷,经历了数次的失败之后,匡衡才得了一个最低等的平原文学。

由于当时匡衡对《诗》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和独到,被许多官员推荐给了汉宣帝,而汉宣帝也很赏识匡衡的才能,调补匡衡担任了官员,除了皇帝对匡衡很赏识之外,当时的皇太子也很赏识匡衡,私下与匡衡也来往甚密。

汉元帝即位之后,在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的推荐之下,提拔匡衡担任了郎中,博士,给事中等官职,一时之间,匡衡的官场仕途开始有所起色。

引起皇帝注意的匡衡开始在仕途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积极向皇帝进言,同时积极引用自己所熟知的诗经内容建议皇帝,开言路,宽怀柔,肃纲纪,使得汉元帝对匡衡更加信任,渐渐的,匡衡被汉元帝提拔担任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可以说,匡衡之所以能够混到如今的地步,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就是碰到了一个欣赏自己的皇帝,但其实说到匡衡真正的本事,大概除了上疏之外,就没有别的了。

在汉元帝在位时期,匡衡上疏的频率和次数可以说是相当多的,也正是因为匡衡“傅经以对,言多法义”的行为,使得汉元帝对他愈发的信任,在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取代了韦玄,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丞相,并且被封为安乡 侯,食邑六百户。

后来汉元帝去世后,汉成帝即位,匡衡继续着自己不断进言的套路,期望以此来引起新皇帝的注意和重视。不得不说,匡衡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个合格尽职的官员。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当时匡衡的儿子匡昌在朝廷中担任越骑校尉,有一次因为喝醉酒杀了人,被下了大牢,当时匡昌麾下的官员和他的弟弟暗中打算将他从牢中救出来,但因为做的不够干净,被人发觉,匡衡见儿子越狱的行为被人发现,便只好“免冠徒跣待罪”,期望能够求得皇帝的宽恕,而汉成帝也看在匡衡有功于社稷的份上,便饶恕了他的教子不严之罪。

如果说匡衡只是教子不严的话,那他顶多算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父亲,但匡衡在当官期间也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勾当,以至于在青史中留下了一个“专地盗土”的罪名。

匡衡当年被封为安乡侯的时候,安乡的土地堤封为三千一百顷,南边以闽佰为界线,但当时汉代地图商榷闽佰却被划为平陵佰的边界,一下子让匡衡封地的面积多了四百顷,而匡衡也并没有如实的将这种错误汇报给朝廷,就这样,这个错误一直积攒了十多年。

直到后来被人告发之后,朝廷为了顾及面子和威严,当即下令将匡衡废为了庶人,彻底让这个表面忠忧国忧民,暗地中饱私囊的蠹虫退出了历史舞台。

俗话说,从小贪针,长大贪金,小时候的匡衡偷光,长大后的匡衡偷地,凿壁偷光的故事看似励志,其实是一碗毒鸡汤,无论在什么年代,在人家的墙上打洞,那就一定是个缺德的家伙,更何况在古代,独门独院,并非今天的楼房,你说你匡衡,大晚上,不在自己家里读书睡觉,去人家墙根下偷光,真的是偷光还是偷窥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