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观唐习律14宰相苏颋在李白19岁时 就称其天才英丽可以相如比肩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历史上的诗人不在少数,而李白在其中的地位可以说占据很大的一个分量。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被其称为“谪仙人也!”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

二人结识于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初年,当时李白已经40多岁了,这以前难道就没有人赏识他吗?据李白自己说,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位大哥很欣赏他: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位苏公名字叫做苏颋(670-727),他出任益州长史的时候还是在开元八年,即720年。如果不是李白吹牛的话,当年受到苏颋赞赏的时候,李白仅仅19岁。可惜苏颋仅仅说了几句客气话,对李白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帮助。

这位苏颋是什么来头呢?为什么李白在20多年以后还以此为荣呢?

一、燕许大手笔 之苏颋

苏颋当然不是普通人物,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苏瑰在唐中宗时期就是尚书右仆射、许国公。苏颋自幼勤苦好学,20岁中进士,供职中书舍人,专为皇帝起草文诰。当时苏瑰与苏颋父子二人同在宫庭中的机要部门,传为美谈。

据《旧唐书·苏颋传》记录,唐玄宗登基以后铲除太平公主之乱时,诏书内容多出自苏颋。当时苏颋口如悬河滔滔不绝,一旁负责写字的人急了:大哥您慢点行不行,我手腕快脱臼了。

中书令李峤见状,评价苏颋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 思若涌泉,这个成语就来自此处。

唐玄宗非常欣赏苏颋,曾经说:“前世李峤、苏味道文擅当 时,号“苏李”。今朕得颋及軿,何愧前人哉!”后来他让苏颋袭封了许国公。当时宰相张说封燕国公。《新唐书·苏傒溍传》记载载,苏颋"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苏颋不仅仅文章写的好,其诗作在宫廷诗人之中,也算不错。只是他长期在皇帝身边,应·制诗比较多,因为仕途顺利,没有太大的挫折,因此也写不出“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意境。

二、苏颋的五言律诗《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应制诗是奉皇帝之命创作的诗,自然要捡好听的说,以赞扬粉饰为主,思想内容上可取处不多。但这可是大臣们必备的技能,谋生的饭碗。

如果大家记得宋之问和沈佺期斗诗的故事,应该知道,当时据说有上百的官员参加过这次诗会,其中就有苏颋,他的同题五言排律也传了下来,《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

前四句说了昆明池的由来,以及汉武帝的功绩。昆明池在汉长安城西南,原是汉武帝所建。炎历,即汉王朝;前规,前人的规范、规矩。汉朝取得边疆战事的胜利,汉武帝下令开凿昆明池。后世的圣人受此光耀在此处游乐,汉朝的征战改变了以往匈奴的胁迫。

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

后面四句写的是景物和当时游乐的情形。天空晴朗,春满池塘,手中有美酒,眼前是皇家仪仗,兰花生新叶,柳枝正在抽新条。不过宋之问的诗写到: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可见晦日(正月三十日),春气还没有到来,只是暗暗地催杨柳发芽。苏颋的春色带有一点夸张。

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

二石,昆明池有牵牛织女的石像立于池之东西;双珠,据说汉武帝救过一条大鱼,后来在昆明池旁得到一双夜光珠,是大鱼报恩献给他的礼物。

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我就是鸟和鱼,皇帝的恩情如同无涯的天空和大海,让我们自由的翱翔游泳。这马屁拍的。

苏颋写这首诗的时候,皇帝还是唐中宗李显,正月三十日皇帝带领百官到昆明池去游玩,一高兴地做了一首诗,让大臣们一起唱和。关于这个故事,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写得异常精彩: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馀篇。帐殿前结采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

落选的诗“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苏颋的这一首也在其中。第一轮海选,只剩下了沈宋二人的作品。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后沈佺期的诗也被扔了出来,上官婉儿评判宋之问夺魁。为什么宋之问的诗最好呢?可以看看老街的这篇文章《观唐习律13 上官婉儿 这个评判沈宋高低的宰相诗人是个女子》

三、苏颋七言律诗《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谈到应制诗,一般都很认可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后来还有盛唐时王维等人的应制诗影响颇大。不过也有人认为苏颋的这首七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最佳,明凌宏宪编《唐诗广选》评价到:

应制诸篇当以此为第一,吾喜其不涉应制中绮丽语。蒋仲舒曰:三四“下”、“尽”、“平”、“悬”四字,遂尽高峻,不见形迹。五六“偏”、“故”二字有情。

这首《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诗作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12月立春日。又是唐中宗李显,他首唱《立春日游苑迎春》。同时奉和者还有崔日用、李义、李适、刘宪、崔湜、岑羲、马怀素、薛稷、郑愔、沈佺期、韦元旦等人 。

读者们可以比较下,苏颋的这首七律应制诗是不是真比宋之问的那首五律好一些呢?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微落奉觞前。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应制诗是命题作文,首先要扣题,还要巧妙得体地粉饰太平气象,其思想内容狭窄是最大的短板。听上去似乎很难为诗人,不过大家都习惯怕马屁了,人人都很擅长此道。。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首二句破题。望春,语带双关,望春宫是皇帝光临的宫殿。第一句中两个叠字连用比较少见,在几年以后沈佺期(此时也在场)复制了一次。他在唐玄宗登基那年做过《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这首《龙池篇》还直接影响到崔颢《黄鹤楼》和李白《凤凰台》、《鹦鹉洲》。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南山”、“北斗”,又是双关手法。“南山”用《诗经·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原意即谓祝祷国家“基业长久,”之意,同时实指终南山,兼用《诗经》语意 。“北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后因以喻帝王。大白天见不到北斗星,还是歌颂帝王之意。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微落奉觞前。花草都是比喻,草是自比卑微,花是宴席前的歌姬舞女。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结尾无味,好像没有写完,因考试时间到匆匆交稿了。

这首诗用典极其巧妙,第二联远景宏大,第三联近景细微。题目中的“春日”、“幸”、“望春宫”,在诗中都有体现。算是命题作文的佳作,只是结尾太弱。

结束语

在唐朝,无论是八句还是八句以上,五言写成的格律诗都是五言律诗,七言写成都是七言律诗,宋元以后, "五律"、"七律"这两个名词仅指八句的律诗。元人杨士弘,编撰了一部《唐音》,他把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后来“排律”这个词就被广泛使用了。

从苏颋等人的应制诗来看,无论五律还是七律,都是严格而且标准的格律诗。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这种六韵12句的五言排律正是科举中的诗体,可见当时从皇帝到臣子都已经非常认可了。格律诗的定型除了沈宋,当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视,就是当时的裁判:唐中宗的昭容上官婉儿。

苏颋当年第一次见到李白的时候,李白才19岁,苏颋已经50岁了。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安排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但是他从来没有给过李白什么机会。不知道是李白自己吹牛,还是苏颋敷衍李白随便说了几句客套话,让李白一直铭刻在心。到李白遇见贺知章的时候,苏颋早已经去世15年了。

结束时,老街用苏颋韵拟古作应制七律一首,《拟古应制春日幸望春宫》:

丽日游春花鸟怜,风摇杨柳翠如烟。山河映带云天外,宫阙参差台榭前。御道车舆移彩仗,琼筵歌舞起朱弦。宸游原为行时令,一片尧心万姓悬。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13 上官婉儿 这个评判沈宋高低的宰相诗人是个女子

观宋填词66 人人尽知苏东坡 您可知苏小坡苏大坡苏西坡是何人?

晁冲之与陈与义的临江仙如此相似 却因不同阅历反映出不同的境界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