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通政司,为什么后来却成了一个摆设?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朝代,也是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朱元璋当时惧怕丞相的权力影响自己的权力,便设立通政司这么一个机构,但是为什么这个就够到后来却成为了一个摆设?

通政司是明朝才建立的机构,主要负责奏折的分发、朝廷的颁布等等,这是一个找不到现代参照物的机构。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废除了已经延续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在此之后,由于没有没有宰相,六部尚书等官员的权力开始加强。例如通政司,这个机构的权力也在加强。通政司的当家人是通政使,按照这个明朝的标准,通政使是正三品官,与大理寺卿一个级别,不如六部尚书。

在明清时期有这样的说法,部是管事的,院是干事的,司是打杂的。请注意,这里不包括通政司。通政司可不是那种打杂的衙门,虽然通政使的地位不如六部尚书,但好歹也是大九卿之一,面子还是要给的。而且在朝堂谈论政务的时候,通政使也有发言的机会。由于通政使控制着奏折的呈递和公文的下发,经常能够得到一些其他官员不知道的事情。在明朝的历史上,为了控制这个重要的咽喉部门,那种强势的内阁首辅,会把自己的亲信安排的通政司。

比方说,一群御史准备弹劾尚书或者内阁大学士,通政司虽然不能截留这些奏折,但是可以对那些大佬通风报信。在明朝嘉靖时期,内阁首辅严嵩就是这个样子。严嵩安排自己的亲信出任通政使,一旦有对自己不利的奏折,通政使第一时间报告给严嵩。在这一阶段,通政使也是一个强悍的人物。但是进入明朝末期,通政使名义上是大九卿之一,但实际上已经告别了最高权力层,这是为什么呢?

在封建集权国家中,皇帝对待政务的态度和处理政务的方式关系着国家机构的兴废,通政司这种对皇权依附性较强的机构更是如此。

通政司职能能否发挥的关键,在于转呈的奏疏能否受到皇帝的关注,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批阅回复。

明代前期的几位皇帝勤于朝政,对臣民奏疏批阅效率较高,留中不发并不多见;到了明代中后期,皇帝多较为怠政,常朝日稀,甚或数十年不上朝;亲自批阅的奏疏较少,大多交给内阁与司礼监处理。而以阁臣为代表的高级官员自永乐朝开始更多使用密疏直达御前,这使得皇帝更加懒于批阅言辞空洞的常规奏章。再加上厂卫等特有的特务机构为皇帝提供了大量的私人奏报,这都使通政司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通政司良好运行的前提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高度皇帝集权体制良好运行。但洪武、永乐之后的列代帝王在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都日渐消退,与之伴随的,外廷文官集团中,内阁权力日渐增长,与其他衙门逐渐形成有实无名的统属关系;内廷宦官集团中,司礼监成为内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在一定程度上代皇帝行使批红权,与内阁相互制衡。

通政司作为外廷中的一员,日渐受内阁摆布,天子喉舌成为权臣鹰犬,如嘉靖朝的通政使赵文华便认严嵩为义父,在严氏专权中起了重要作用。内廷中,更是出现了文书房这一机构,负责“职掌通政使司每日封进本章”,要将通政司呈上的奏章进行再分类,使通政司的工作变得可有可无。

明朝中期,政府日益腐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政司官员也未能洁身自好,官员醉心于追逐个人利益,奏疏泄密等事件屡见不鲜,如孝宗朝通政使沈禄向外戚张鹤龄通风报信,干涉了朝廷正常盐政运行。通政司官员堕落使部门工作质量急剧下降,加速了其走向衰落的进程。

通政司在明初运转良好,明代中期开始渐趋没落,直至彻底沦为“闲署”。这一过程司正是明初皇帝集权体系随时代发展,走向转型的必然结果。随着“通达下情”的通政司日益走向衰颓,明代皇帝得到的信息所夹带的私货也越来越多,明帝国也无可避免的逐渐走向日暮。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