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的时候没有普通话语言不通 人们都是怎么解决沟通交流的问题?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中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在语言方面都是有所差异,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普通话人们都是怎么交流呢?皇帝又是怎么传达旨意的?

说到远古语言的起源,大致是起源于渭河、黄河流域。《山海经》记载,黄帝生于「玉山西,三百里」的轩辕之丘,据考证玉山乃是祁连山乌鞘岭,所以炎帝、黄帝所说的语言当中应是有我国汉藏语系的羌语的发音。例如「夏」在古羌语中是伟大、强悍的意思,「轩辕」是「大而且圆的高台」,如今中原官话中仍然将高出平原的台地叫塬。

华、夏两部落逐渐融合,并逐步东征过程中吸收被征服各地方言,形成了黄河流域特有的北方话基础,经过几代的融合与发展,在周朝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夏、商、周三代,首都和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洛阳或在洛阳周边地区,我们将那时的唯一标准语音叫做「洛阳读书音」。《诗经》就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

它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更不是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周朝800年,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周人分封诸侯到全国,最多时诸侯达到800有余。除了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余后代逐渐成为百姓,这种继承和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洛阳读书音在全国的传播。

在六国被统一之后,秦始皇进行了一项重要的举措那便是统一文字,但是文字只是书面的,口头交流还是会可能不大相同,就算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有的地方也还是有口音的。于是在文字的统一之后又出现了通语,也就是指的各国可以通用的口语,这些语言可以直接让本国和邻国进行沟通交。这也就像现在的中国话和英语一样,可以走出国门和外国人交流,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人还是不会通语的,这得进行专门的学习,所以大家还是讲的各方的方言。但是在作战的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往来,沟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种通语是作为中原地区的人使用的比较官方的语言,当时别的北方的各民族虽然并不是中原人,但是他们对中原的繁荣也是很佩服的,所以他们也是 很乐意学习中原的文化,所以交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唐朝的时候很多的中国人就开始去西洋发展了,他们在外地呆久了之后,就会熟悉当地的语言,在唐朝的时候经常会有西亚欧洲国家的人的到来,因此文化交流也是非常的迅速,很多的传教士也开始前往中国,这些传教士也可以解决翻译的问题。

武则天时期,依靠告密当官的侯思止读书很少。一次在朝堂上说到「猪」时,他没有说「洛语」的「dyo(雕)」,而是按首都长安音读成了「jyu(诛)」,被人当场耻笑了一番,武则天听说后也忍俊不禁。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正规交际场合,如果不说洛阳音或不标准,都会被耻笑,这在讲究身份、门第的古代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后来丝绸之路变得不断的没落了起来,到了两宋时期,陆地贸易就开始转向了海洋贸易。后来在元明时期,朝廷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会同馆的机构用来接待外宾,会同馆会定期招收翻译培训生,然后让他们从事翻译工作。曾经的郑和多次下西洋极大的促进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他一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当时宋元的时候已经有了专业的翻译官了,郑和下西洋一般去的都是关系比较好的国家,因此每次去的时候都会带上特定的翻译。后来实行海禁政策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就受到了极其大的阻碍,到了清朝海禁政策直接变成了闭关锁国,中国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可以接触到外国人。虽然当时不需要外国语言的翻译,但是当时汉、满、蒙、藏四门语言的翻译还是非常的需要的。后来的鸦片战争改变了闭关锁国的局面,当时国家支持支持中国人前往西方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国家也开始派出人才前往外国进行学习。清朝末期的时候,设立了同文馆,可以专门学习英语,法语,俄语等语言,翻译官这个职业也正式被大家所认可。

现代社会,翻译官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个职业,他们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以及发展,并且使得经济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还是非常的有必要的,他可以减少许多的麻烦,也能让你变得更加有智慧!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