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他是大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严惩先帝功臣,狂杀官场的不正之风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清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清朝前期,出现了很多的明君,在这些明君中雍正应该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皇帝了,他被人称为清朝最勤奋的皇帝。

雍正是一位以“改革”著称的皇帝。他在即位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根本。康熙后期,官吏贪污造成了粮食短缺,国库亏空,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雍正在当皇子时就深知整顿吏治的重要性,即位之初,便果断地颁布了11道谕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对于官员的贪污,雍正是绝不饶恕。他严令贪官必须在3年内将所有的亏空全部补齐,并且不许向民间索要。对于郡王、贝勒等高级官员,雍正下令将其家产拿到大街上变卖以填补亏空。对于贪污严重的官员,雍正就命人抄他的家,用家产来抵偿亏空。此外,不够的部分就让他的亲戚代为赔偿。

当时凡是亏空的贪官,一经揭露便会被革职审问,没有法外开恩的现象。因而各省被罢免查办的官员数量高达三分之一,还有许多省级官员也被革职查办。经过3年的清查整顿,基本上解决了康熙以来的国库亏空问题。当时官员的亏空除贪污外,还存在着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官吏的俸禄太低,无法养家糊口。因此,官员们自行设立“耗羡”,从农民身上搜刮来填补私囊。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毅然下令实行“耗羡归公”的政策。规定各地火耗的征收比例由各地实际情况而定,只许比原数少,不许增加。

把收到的火耗拨出一部分作为官吏的养廉银,其他的则用于公费。这个措施既减轻了农民的额外负担,也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雍正深知只有保障了农民的安定,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明朝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对农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一直没能实行下来,于是雍正决心完成它。

为了更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改革赋役制度,雍正强力推行“摊丁入亩”的制度。这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除此之外,雍正还完善了密折制度。雍正的心思非常缜密,他需要了解全国各地每天的情况,才能较好地掌握住他的权力。康熙时就有秘密奏折,是皇帝的心腹所写,内容包括风俗民情、官场隐私、地方治安等。这种奏折直接送到皇帝手中,别人不得开启。皇帝看完加注批示后,直接返回给本人保管。这样,皇帝通过奏折就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了解详细的实际情况。

雍正认为这是个了解下情的好办法,于是扩大了可写密折人的范围,各省督抚、提督和一些中下级官员等都可以密折奏事。如此一来,雍正既能对全国各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又能严密地控制地方官员。雍正时还设立了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迅速处理各种军机大事的机构。最开始是为了方便雍正处理对准噶尔的用兵事宜,那时还只是一个临时处理军事要务的机构,设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这些官员都是临时抽调过来的,军机章京主要负责文字处理。由于雍正谕旨基本上都由军机处直接转发,而且雍正每天都定时召见军机大臣,有事的时候更是随时召见,所以军机大臣常常到半夜都不能休息。

后来,军机处开始处理全国所有的机密事务,取代内阁成为了国家的实际中枢。军机大臣都由雍正亲自挑选,听命于他。这样一来,雍正将国家的一切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为了完善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雍正颇费了一番功夫。当地土司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土司之间经常为争夺土地人口进行战争,有时候又联合起来共同反叛中央政府,因此成了国家大患。雍正一方面派兵平定土司的叛乱,一方面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土司问题的根本办法。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提出将云贵土司改土归流的设想。

雍正认为这是个治本之策,于是当机立断,命令鄂尔泰完成此事。之后,雍正开始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并委派有任期且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而且解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灾难,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雍正一心为天下却不能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和理解;最为勤恳的皇帝在民众的眼中是个不仁不孝的人;雍正做了那么多实事、好事不被民众所铭,而那些“花花新闻”却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欢,雍正一直以来的形象是严酷、苛刻、吝啬的暴君,乾隆则是一个慷慨、宽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人们却只承认康乾盛世,独独要把雍正从里面挖出来,以示在这个“暴君”统治之下的时代绝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事实上,终其一生,雍正都是在殚精竭虑地用尽各种方法去改善税收的体制、提高官僚系统的效率、开源节流、加强国力。虽然因此落得个怨声载道,但雍正留给乾隆的遗产却是实实在在的。比银子的数目更重要的是,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对清廉、高效的税收和行政体系,为乾隆能够当一个“慷慨宽厚”的明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若无雍正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雍正在位十三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创立秘密建储制等。正是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这样一位励精图治、致力于富国强民的皇帝,应该担得上“好人”的评语。

可一个公认的事实却是:雍正是封建王朝中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国库从接手时的所剩无几到卸任时的国富民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雍正在位期间没有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极力整治吏治建立了健全的领导和监督体制。以后人的眼光来看,雍正的“恶名”正是来于自己的功绩。

为了国家,雍正得罪了当时那个国家的大脑和口舌--官员和文人,正是他们能够决定雍正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雍正的好心没有好形象,为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你的形象取决于评价者如何评价。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