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起义成功者,为什么距离皇位只是近在咫尺,他却迅速的丢掉本应属于他的天下呢?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层的压迫,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农民起义事件,但唯一成功的只有一位,他就李自成,那么为何距离皇位只是近在咫尺,他却迅速的丢掉本应属于他的天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李自成的起义

崇祯二年,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认为如今国家的驿站通讯贪污腐败太过严重,建议进行裁撤整改。按照刘懋的估计,将驿站弊病革除,重整之后,每年大概可以为国家省下几十万两银子,如此一说,让崇祯皇帝大为高兴,任命刘懋为兵科给事中,全权负责驿站整改之事。说是整改,然而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整理这回事。刘懋只是简单的颁布了驿站的全新的管理条例,把驿站的经费裁撤了,本来说来抵扣加派的银子也没被用来抵扣,反而挪为军费,任凭驿站自生自灭。在刘懋这一通“改革”下,原本就因为贪污,冒饷而举步维艰的驿站就更加经营惨淡了,不少驿站工作人员因为驿站经费被大幅削减后领不到工资而为自己的生计发愁,而一位“邮递员”也因为自己领不到工资而就此踏上了“武装讨薪”的道路,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二代“闯王”——李自成。

在起义的早期,李自成就注意到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他对自己的部队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反复念叨,以至于达到了“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的效果。在高迎祥,李自成,王自用等人的带领下,起义军从陕西杀出进入山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首领投降和死亡,但始终没能难到起义军,直至崇祯六年冬,朝廷大军云集山西河南河北交界处,准备一战打掉起义军,情况万分危急。以闯塌天,张妙手,满天飞为首的起义军首领们选择在山西诈降,暗地里却积极购买御寒衣物,准备飞渡黄河天险进入中原腹地,开辟新的战场。

起义军进入中原又再次转向陕南,四川地区,受命五省总督的陈奇瑜将起义军包围在汉中,灭亡不过旦夕之间,但李自成等人再次选择诈降,从汉中突围重回陕西,成功满血复活。然而这时候李自成与老大哥高迎祥出现了路线上的分歧,李自成认为陕西才是立身之本,虽然有洪承畴高压杀戮,但只会让民心更归起义军。然而见识了中原花花世界的高迎祥等人却打算再出去干一票大的,于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东出潼关,经中原南下进入江淮,安徽等地。

然而高迎祥如此扎眼的行动早已激怒了大明朝廷,卢象升带大军云集河南洛阳一带,堵住高迎祥再次流窜回到陕西的通路,高迎祥果然在江淮发展不利打算重回陕西,然而严阵以待的大明官军又岂能让他如愿?在周至县黑水峪,在洪承畴和孙传庭联手围追堵截之下,高迎祥被俘,在京城遇难。

崇祯十年,山西巡抚吴甡和洪承畴高压下,李自成不得不离开陕西,转战宁夏,甘肃,四川。而中原湖广一带,在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和左良玉的穷追猛打下,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宣布投降,农民起义进入低潮期。但是在大明王朝积重难返的情况下,这种一时的平静并不意味这长久的安定,天灾人祸下,张献忠等人又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于崇祯十二年再举义旗,杨嗣昌也再次出任督师,可能是对杨嗣昌有阴影,张献忠知道湖广之地不宜久留,果断跑路进入陕西,没想到陕西又有左良玉,贺人龙,李国奇等着他,惨败之下,选择逃进四川。幸运的在四川摆脱追杀,得以喘息,然后于崇祯十四年出川进攻襄阳。

而李自成在毫无存在感的在官方视野中消失整整4年后终于重出江湖,于崇祯十四年进入河南,攻克洛阳,随后又与罗汝才等人联合攻破开封,扫荡河南境内官军,之后李自成又南下湖广,整合内部势力,使起义军内部趋于统一。

在崇祯十五年冬,李自成已经控制了河南,湖广大部分地区,在襄阳建立政权,向地方派遣官员,设立政府机构,并开始大规模的征聘士子和开展科举考试,为政权补充官吏,治理地方。

崇祯难以忍受李自成与他分庭抗礼,严令孙传庭出关进入河南消灭李自成,最终招致惨败,李自成反而挟大胜之威,于崇祯十六年进入陕西,攻克西安,收取三边,此时自山陕,河南到湖广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是李自成辖下,明王朝离覆灭之时已然不远了。

李自成有鉴于此,于是选择在崇祯十一年正月初一,宣布改元“永昌”,建国号为“大顺”,定都西安,随后发布了东征诏书,宣布进军北京,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成功入京。

那么他又是如何失败,迅速的丢掉了本应属于他的天下呢?

李自成本具有陕西农民淳朴的品德,在大顺进入北京后并未沉迷于酒色之中。而相反他在东征时他的部下大多腰缠万贯,已不是当年清一色的战斗人员在经过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血战后终被突袭的清吴联军一举击败。以至于李自成在撤回北京匆忙登基北京后匆匆撤退并放火烧了紫禁城向西安撤退这一撤兵败如山倒终于在湖北九宫山被一无名农民以锄杀之!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四十一天对他来说可以说是黄粱一梦。当牛金星、李岩等人已经为他的国家展开了一张宏伟蓝图时他却败亡了!当他的梦想已经达成时却失败了,而且败得如此之惨!

李自成起义可以说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所致,他们并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这是由于小农思想所决定的。自古以来历代农民起义除过刘邦朱元璋胜利之后大多失败可李自成更值得推崇的是直接推翻了明朝统治,而黄巢没有,他没有推翻腐朽的唐王朝统治。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而最主要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好的顶层人才搭配的结构,汉有三杰,韩信掌军队,战必胜攻必取。萧何掌后勤与组织,千里运粮兵源不断。张良掌策略谋划,天下大计多出其手。刘邦有此三人遂得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武有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皆可各镇守一方,此所谓方面大员。李善长为宰相之才,国家法度组织建设井井有条。刘伯温运筹谋划也是略无世出。而这就如同一个种子一切树干与枝叶以此为蓝图扩张,相比李自成的军政人才,各方面实在无人。而这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则战无其才,攻不能胜,战不能取,远略难出,举措失当,往往左右不能兼顾,前后不能呼应。以下二、三都是因此产生的蝴蝶效应。

二,新建政权没有稳固的根据地,百万大军如蝗虫般,今走陕西,明入河南,所过之处,吃尽喝绝,百姓无路也只能跟随流窜,则越聚越多,所需物资粮草也越来越甚,最后只能攻取少数大城市才能勉强满足军需,最终无处可走,无物可食。而汉高祖以三秦、汉中四川为根据地,占函谷关,进可与项王争天下,退可自守,格局一方。明太祖占南京为根据地,东拒张士诚,西窥陈友谅,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策略。国共战东北,更是以有根据地则胜,无根据地必败为最高方针,其次才是军事。粟裕无根据地,在国军外线作战,全军被歼灭,只有百余人逃脱升天,从此也对无根据地作战身为恐惧。李自成军无根据地,则胜可鼓舞斗志,败则人心丧失,各自奔逃,此后期李自成军一败则无法重新整军的一大原因。

三,全军以“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为口号,则不能取军需于民,则百万大军只能改为转移掠夺明各级官员与地主阶级,而此集团为统治阶级,最终让明朝统治阶级对他的归顺幻想破灭,间接引发吴三桂这支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叛变开关投降后金,也最终决定了汉政权的覆灭。这也是集团顶级谋划人才缺失,导致的一系列蝴蝶效应的一个反应。汉初汉高祖曾要重立各国诸侯,张良说,各国后代皆自立建国,那么你的天下就没了,人才都去帮助他们的主人,谁来帮你呢,刘邦遂停止此谋划,以同姓王加郡县制治理天下,遂有几百年基业。古曾有晋朝,八王之乱后,百姓凋零,晋皇帝要把北方游牧民族迁入中国,有大臣反对说”我们国家把重兵放在边疆各关隘就是怕他们南下劫掠,他们上马是兵下马是民,恐怕国家就危机了”晋皇帝还是执行了这个策略,遂天下大乱,发生五胡乱华,北方汉人被屠戮殆尽,产生了衣冠难度,从此以后生产力向南转移,北方不再有汉文明的悲惨历史。这就是顶级人才的功用,一策对与错,与最高层听取建议与否,以及他有没有对意见的正确判断能力与执行能力往往就能决定一个新兴政权的未来。而李自成却因顶级人才的缺失导致了后期的各种连环策略失误,将本应统一战线的人,全部推向对立,甚至变成生死的不可调和的对抗。

四,这条最重要,李自成集团的彻底覆灭,可以称之为祸乱天下的一群人士,归根到底还是李自成这个最顶级管理者的无能,没有远见,也缺乏攻取天下的必备素养,充满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人才时刻都存在,只是他不会运用,也不会招贤纳士。走向了太平天国那种悲惨结局,或许也算败在统一战线的彻底失败吧,因为他就没有统一战线,对斗争缺乏先后轻重的主次渐进行。汉武帝要平定匈奴,则绝世名将都云集在他周围,晚年想要安定天下,则文臣谋士济济一堂。不是上天要帮助他,而是他有运筹天下的才干。而李自成也缺乏这个关键素质。

总结下落就是李自成的能力不够,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