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大将韩信为什么被杀?替刘邦打天下时埋下杀身之祸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这又是为什么?<br/>韩信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br/>《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第二,韩信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第三个信息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韩信带的是剑。为什么呢?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一个字又往往是虚指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好剑很不容易。我们去看一些古代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说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非得有一个人跳到炉子里面去,才能铸出来一把好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我们看武侠小说,里面大侠大多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或是用两把铁锤的?那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佩一把高贵的剑,才显得风流潇洒。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br/>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这剑可能是祖传的,韩信他肯定买不起——却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说韩信他没有什么良好的社会表现,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叫“吏”——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说,韩信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没有这个本事,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他该怎么吃饭呢?韩信是“从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样一个人会讨人喜欢吗?<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04/2B/042B8C6A85D037EC2CEF90DF15858EA7.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拔刀子或者掏拳头。我说这个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要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了。而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他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是一个男人不能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是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而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了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是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br/>韩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挟甚大,其志甚远”,那么他在这个各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代就不会无所作为。韩信是怎样成为风云人物的?他从军后,在项羽和刘邦那里都不得志,他的命运又是怎样发生转变的?<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C/22/FC22B50F9BC21C29B6F12F02161E3519.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韩信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韩信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韩信这个时候的情况司马迁用了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当时韩信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又投奔了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刘邦让他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就是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韩信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刽子手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这时候韩信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呢?夏侯婴是刘邦的哥们儿,从小就跟刘邦在一起,跟刘邦一块儿起义,再之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职位翻译过来就是车夫,是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级的官员;当然当时刘邦还不是皇帝,是一个诸侯王,那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来形容:“壮其貌,奇其行”。夏侯婴一看韩信,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发现他头头是道,不杀了,就向萧何推荐。由于发现韩信是个人才,所以不但不杀,还给他换了一个职位,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说,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职位。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韩信转变了命运,使他成为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br/>韩信的推荐者、他事业上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掌管着刘邦的所有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是丞相嘛。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看不出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刘邦手下的将军一下子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吗啊?而且我的想法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交了,一直也没有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所以韩信他也走了。<br/>韩信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自己马上就追了过去,连夜去追韩信。这个时候,有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也跑了啊?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也跑了……刘邦急得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吗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说,那你追谁去了?什么?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大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与这些人可不一样。<br/>[page]<br/>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什么叫国士呢?国士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您怎么考虑了,您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汉中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得着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帮助您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萧何说,真的是这样吗?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那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好了。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br/>大将军是什么?是三军总司令,是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就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回转了。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就这么着可不行。刘邦问,怎么还不行?萧何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个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一个职务,却像叫阿猫阿狗一样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就不愿意在你手下干。刘邦问,那你说要怎么办?萧何说,四个条件:第一择吉,你要选一个黄道吉日;第二斋戒,你要把什么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第三筑坛,你要专门建一个拜将坛;第四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都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刘邦说,好吧。<br/>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为人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他确实有一条优点:能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采纳。所以尽管萧何提出这些条件对刘邦而言不是很能让他接受,他也照办了。<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2/5A/525AADCDBA4DD395D5BC218CF5493F9A.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陈馀,陈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手下叫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只有一万多点,明显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这个叫做敌劳我逸。这些情况对于韩信来说应该非常地不妙。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他跟陈馀说,这场战争明摆着是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还敢来打,其千里奔袭必定有所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就会不战而败。<br/>可是赵国这个元帅陈馀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他说,哎,我已经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一万,也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它能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我们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呀,什么抄其后路呀?哎呀,这样做太不光明正大了。我们既然要打就要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我赵国!<br/>[page]<br/>就这样,他不听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他有情报人员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陉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半夜时分,韩信传令,说各部队给将士们发些小点心,垫一垫肚子,等明天早上我们灭了赵国大家再来会餐。<br/>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我们明天早上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饭,还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呀,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然后回去准备。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部队就向前进,开始布阵。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河对岸是赵军的军营,韩信就把军队调过河来布阵——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韩信这个阵一布过去,赵军看了后是大笑,哎呀,汉军来了一个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的热闹吧。<br/>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的,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将军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把他“汉大将军韩”的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地进军了。<br/>韩信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不是送死的来了吗?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了。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的都给我扔地上;甚至把武器也都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水上面还有一个军营——往后撤,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后撤的汉军放进来,然后再次准备战斗。<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4/82/5482E0F62120B0AAA0C8D86C5FE6EBEF.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随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是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他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从当中起一剖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叫做“符合”——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到韩信军营里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是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他们俩大惊失色,却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领兵打齐国去了,结果自然又是大获全胜。<br/>在整个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是一段佳话。<br/>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br/>要说韩信犯错误,就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br/>第一个错误是他不顾大局。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为人名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这家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齐国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双方就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br/>[page]<br/>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进发,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还怎么打呀?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呀,有这个命令。蒯通问,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蒯通说,这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吗要停呢?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您想想看,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好几年还不如郦食其几句话重要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也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br/>韩信这一继续进军,齐王知道后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嘛,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气哼哼地说,你郦食其是个骗子,是你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的——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王已经不设防了,他本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还设什么防啊?可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br/>齐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样一来,韩信算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本来能和和平平地把齐国的问题解决掉,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br/>就此事而言,应该说是韩信不顾全大局,他为了添增自己个人的功劳,对“和平使节”郦食其的贡献不服气,结果就让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赶快回来,回到荥阳。而韩信那样做肯定是打乱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韩信的第一个错误。<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A9/9D/A99DFE50AF66F855FC45A5C40111043C.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陈平,他俩就用脚去踢刘邦。踢完之后两个人说,大王,您这个时候可不能得罪韩信啊!您想想看,我们现在被围困在这个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我们管得着吗?刘邦一想,对呀,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怎么办?刘邦想了个点子,继续骂:浑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大王要当真的,你韩信干吗要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浑蛋!于是刘邦派张良将齐王的王印送到韩信那里,让他当真正的齐王。<br/>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他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变得很自然。他能忍,虽然这个时候他本是一肚子气,但他把这口气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转变了态度,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此举与当年韩信忍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虽然书上没写,我们猜也猜得出——此刻刘邦心里对韩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杠,你敢勒索我!你想想,一个做皇帝的,哪愿意被人敲诈、被人勒索啊?有吗?哪个不记这个仇啊,哪个能不记这个恨?现在刘邦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韩信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刘邦心里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的,韩信你就等着我翻身以后再来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br/>[page]<br/>所以,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br/>不得已,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得简直是焦头烂额,一连发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大家都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刘邦没办法,只好又去问张良,说这事该怎么办?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就分什么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又是给谁谁谁……我们都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br/>刘邦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一个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了项羽,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岸。<br/>楚汉战争结束了。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还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于是刘邦又自己带着军队,拿着项羽的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国人看,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鲁国人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带着几个随从飞快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夺了韩信的军权。这样,齐王韩信就成了一个光杆国王、光杆司令,他没有兵权了,只有一个齐王的头衔。<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2D/19/2D19D3250F128D453A4F921BE5C6BEDE.jpg" class="cont_pic" alt="大将韩信为何被杀?替刘邦打天下时埋下杀身之祸"/><br/>可就是这个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继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论功行赏。一路封下来,封了韩信什么呢?封的是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而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做楚王比较合适,你就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从一个没有兵权的齐王变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br/>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或怎么样,并没有那样做。第一,他还让韩信当了王,应该说待遇等级和从前是一样的。第二,刘邦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自己那样对待韩信——项羽当年对刘邦是很不好的。刘邦是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要他当什么?让他当汉中王。刘邦是楚地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陕西汉中那个地方,他整个军队的军心都不稳,人人思归故乡,郁郁不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郁闷。相对项羽而言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那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br/>一开始,韩信在楚国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刘邦和韩信君臣二人本该相安无事,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不会有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一幕悲剧了。<br/>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1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