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揭秘古代学校如何开学的?古代学校怎么收学费?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你知道古代学生上学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孩子几岁能入学?新生入学有开学典礼吗?挂科了能补考吗?没钱上学有“希望小学”吗?<br/>问:古代小学何时开学?<br/>答:农闲时间搞教育,南北朝时期“春夏务农冬入学”。<br/>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也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差别较大。<br/>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br/>在汉代,这三个入学时间很流行。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br/>三种开学时间,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一个名叫李铉的神童,当年便是冬天上学。<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6/D1/F6D1B276CD535B91702607C05D488A8B.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他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所谓“圣童”即现代所说的神童。<br/>在古代,甚至20岁读小学都是正常的。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古代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据《魏书·刘兰传》,北魏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br/>问:古代有“开学典礼”吗?<br/>答:有,重要性堪比婚礼,第一课即是“正衣冠”。<br/>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br/>正衣冠<br/>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B/35/3B3549622D43583A4970D90C1B130F30.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br/>[page]<br/>净手净心<br/>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br/>朱砂开智<br/>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br/>问:古代小学怎么考试?<br/>答:大小考试不断,清代允许“补考”。<br/>古代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学课本。每学期的课程和教学进度,依学生的年龄和入学的早晚而定。<br/>据《宋会要·崇儒》,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2/13/F213835E3379FDD504539E07BE7AC6D4.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揭秘古代学校怎样开学的?古代学校怎么收学费?"/><br/>此外,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br/>这种“功过簿”并非一定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面列出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6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br/>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1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