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名著《水浒传》在明清两代为什么被统治者列入禁书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清代顺治年间苏州大才子金圣叹罹祸被杀,直接原因是作为生员的他,充当了民间意见领袖的角色,在顺治驾崩后的国丧期内,组织地方士民去孔庙哭灵,抗议地方官对苏州百姓的盘剥。用血腥手段平定江南的清朝统治者对这种有胆有识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汉族读书人,决不会手软。杀金圣叹乃是恐吓天下士子,自此,江南士气黯然收常<br/>金圣叹走到这一步,也可以说是性格使然。他对《水浒传》的精彩批点充分显示了他的性格与胆识。他认为一百单八将“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肯定了梁山水泊好汉的反抗。<br/>“光明尾巴”保全水浒印行<br/>《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北方一场规模并不大的底层民众起义。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各地底层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蒙元统治,梁山水泊众多好汉的故事迎合了这样的社会背景,在民众中间广为流传,并不断地被加工,人物与故事越来越丰盈。施耐庵对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进行整理和再加工,创作了一部完整的《忠义水浒传》。作为一位士大夫,施耐庵对梁山人造反故事的处理是非常讲究政治的。“水浒传”前冠以“忠义”二字,宋江等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张,宋江造反的目的是为了招安,招安后受朝廷派遣征辽、征方腊。这些都是施耐庵“政治正确”的体现,如此,这部书才可能印行。<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E6/E0/E6E0809FD83B24CE2E5FD39CC1005727.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鲁智深武松李逵诸人,处处贬损以造反为手段目的为受招安而做大官的宋江、戴宗诸人。如此,腰斩后的《水浒传》只剩下造反的故事了,全书凸显的主题成了“造反有理,招安有罪”了,完全没有了忠于朝廷的“政治正确性”。<br/>金圣叹何其大胆,他的结局,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br/>尽管施耐庵针对统治者,给《水浒传》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宋江诸人受招安的结局,一定程度淡化了统治者对这部书的反感。但毕竟读者看重的是生动曲折的故事和活灵活现的人物。《水浒传》处处生动地描写了官员的贪婪残酷,下层人走投无路的反抗,也在许多细节上渲染了反抗行动的暴齤力和血腥。就如《金瓶梅》这类小说,主旨是以西门庆纵欲而死的下场宣扬淫齤荡无好报的因果,但具体场景描写过于露骨。因此,《水浒传》从成书伊始,就不招统治者待见,在不同时代被列入禁书名单。<br/>[page]<br/>崇祯禁毁“造反教科书”<br/>朱元璋以造反起家的,建立明朝的功勋集团不过是成功的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但屁股决定脑袋,造反者在反抗暴政时,秉持的是“造反有理”理念,梁山水泊的故事应该曾激励着元末大大小小的造反者——包括朱元璋和他的部下。一旦造反者打下江山坐了龙廷,就得防备别人造反,宣传的则是“造反有罪”了。<br/>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水浒传》成书不久,流传还不算很广,屡兴“文字狱”的太祖没有就这部书下过禁令。朱元璋死后,明朝处于上升阶段,国力和民生状况都不错,社会矛盾没有那样剧烈,明朝统治的道义合法性还比较充足,因此,《水浒传》的传播没有受到官府大规模的干预,甚至一些士大夫非常推崇这部奇书。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嘉(靖)隆(庆)间一巨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水浒传》从嘉靖到崇祯一百多年间,刊印了31次。而到了崇祯朝,社会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明朝统治者面临着元末蒙古统治者的相同危局,大明国遍地烽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纷纷起事,更有山东李青山在梁山故地聚众造反,明朝社稷危若累卵。《水浒传》此时变成了统治者眼中最不合时宜的一部书。<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CA/C4/CAC4A82DCAE74D4E956279496088B47C.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曾国藩李鸿章,属于湘军系高官。他参与了与太平天国的战争,目睹了底层人士造反的巨大冲击力。湘军于同治三年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四年后任江苏省最高长官的丁日昌即上书请禁毁《水浒传》,显然和当时历史背景大有关系。<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E9/7C/E97C72B31631662D33CD64CE48502C68.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名著《水浒传》在明清两代为何被统治者列入禁书"/><br/>二是他生了个坑爹的儿子,其行为给了老爸“净化文化环境”的工作莫大的讽刺。丁日昌的长子丁惠衡,是个捐班知府,最喜眠花宿柳。同治八年十月(丁日昌大规模禁书第二年),丁惠衡和堂兄弟即丁日昌的侄子丁继祖逛妓院时,和太湖水师后营右哨勇丁徐有得、刘步标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没占着便宜的丁氏兄弟叫来亲兵营,将徐有得用军棍打伤致死。这事闹大了,丁日昌上奏自请处分,朝廷命两江总督马新贻(这是老佛爷安排到湘军势力范围两江来掺沙子的)审理此案,丁惠衡逃逸。而一心要抑制湘军势力的马新贻要追查到底。不过,丁惠衡还没有归案,马新贻却在校场检阅后回官署的途中被张汶祥刺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刺马案”。朝野许多人怀疑张犯乃受丁氏父子指使,报复马新贻。此案最后不了了之,张汶祥被处死,案件到底没能查个水落石出。受降级处分的丁日昌正逢母亲病逝,于是借丁忧之名离开官场,五年后复起。<br/>不知当时朝野人士听到丁日昌公子嫖娼与人斗殴,擅用亲兵将人打死的消息后,会不会在想:这丁家少爷如此品行,是受《金瓶梅》的毒害,还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呢?<br/>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1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