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海南中秋民俗:拜月念团圆 天灯寄思念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中秋节调声送祝福。吴文生摄

月到中秋偏皎洁,且喜人间好时节。

又是一年月圆时,海南人喜欢一家相聚共念团圆,除了有赏月、吃月饼等传统外,由于海南各地民风不同还衍生了许多有趣的中秋民俗。

海口:拜月念团圆

海口人素有中秋拜月的传统。在中秋节晚上,一家人走出家门,或在庭院,或在草地,或在沙滩,摆出月饼和水果等吃食对月祭拜。由于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称为月娘,海口人又将拜月称为拜月娘。

拜月娘的讲究不少。中秋当天,人吃过晚饭后,孩童们换上新衣,在长辈的带领走出家门,选择一处空旷地安好香案,摆上月饼和水果等吃食作为贡品,等候月亮升起。作为贡品的月饼必须要有七星伴月,取团圆美好、相互辉映之寓意。祭祀的水果一般有柚子、柿子、提子和水晶葡萄等时令水果,寄托生活甜蜜的希望。

拜月开始,人们点燃祭香和红烛,在案台前虔诚地闭眼祷告,祈求合家美好,幸福平安;未嫁的女孩拜月时,往往还会为自己祈祷,希望嫁个如意郎君。

祭祀结束后,献给月娘的贡品便可由人们分食。全家人闲坐在旁,边赏月,边吃着月饼茶点,喝着工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这时,大人们还喜欢给孩子们吟诗念词讲故事,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和风流轶事便是这样代代相传。

由于海口是一个滨海城市,更多的市民则喜欢到海边,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聊家常,传经验,共同等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满时刻。

琼海:天灯寄思念

琼海是海南东部的侨乡地区,每到中秋团圆之时,留在海南本土的人便格外怀念海外亲人。这时,手巧的琼海人,特别是中原、石壁等乡镇农村里的人,就会通过制作并燃放天灯为远方亲人祈福,以此寄托思念之情。

当地人介绍,燃放天灯寄托思念的传统古之已有。据说,三国时,诸葛孔明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准风向,制成会随风飘浮的天灯,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自此以后,天灯与平安和祈福挂上钩,成了百姓们寄托祝福的载体。

在中秋来临前三至五天,当地人就会在家制作天灯以备中秋燃放。天灯以竹篾为骨,编成圆形的长筒,外糊红纸,看起来像盏红灯笼,却比灯笼轻盈许多。天灯的顶部和四周密不透风,底部敞开,灯中以铁丝制成横杆,杆上放置浸满油脂的破布或棉絮。

中秋之夜,吃罢晚饭,当地人以家庭为单位到河岸或沙滩燃放天灯。燃放时,只要将灯内的燃料点燃,灯内空气逐渐燃尽,灯便腾空而起随着清风飘摇上天。人们抬头凝望,渴望这随风飘荡的灯火能够跨越宽广的海峡,将故乡的思念与乡愁寄送至另一个国度。

儋州:调声唱祝福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月圆时节,除了赏月吃饼外,热情开朗的儋州人喜欢用高亢嘹亮的调声唱出中秋的团圆美好。

儋州的中秋节也叫民歌节。每年这时,儋州各地就会出现人如海、歌如潮的热烈场面,在中和镇北门江畔尤为热烈,年年出现几千甚至几万人集中对歌,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和优美的歌声充斥着整个儋州,煞是热闹。

将中秋节作为民歌节的起源颇为浪漫。相传,这项传统最初产生在宋代末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的沿海地区。当地的青年男女,把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作他们追求爱情生活和幸福的最佳日子。每到中秋,年轻的青年男女自发聚集到所在地附近乡镇集市的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调声对歌比赛活动。

渐渐地,中秋对歌的习俗在儋州流传开来,村村户户都会在中秋当日自发举行对歌活动。中秋对歌活动一般在下午3时开始,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节日服装,欢聚一堂,男女分排两列,各选出一名领队歌手负责起调、领唱、指挥与选择歌词。对歌时,先由男方歌手领唱,女方歌手唱答,队形可随时变化。歌手们手舞足蹈、男唱女答、互不相让。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

对歌结束后,青年男女们还会在花前月下,敬酒闲话,直到凌晨。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98127.html